吳利瑞 張榮國
【摘要】會議多、時間長、效果差是困擾基層多年的老問題。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強調,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解決組織會議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減輕基層負擔,減少會議成本。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提高認識,控制開會的次數、時間、規模、進程等因素入手,提升會議的效能。
【關鍵詞】作風建設;機關會議;效能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作風建設,改進會風文風是加強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召開必要的會議對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基層干部普遍感覺會議多、時間長、效果差,一些地方部門把開會、發文當成推動工作的“萬能鑰匙”,以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過度留痕,文山會海,會議效果不佳,不僅給基層增加了負擔,還造成了經濟上的浪費。如何破解組織會議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升會議效能,本文做一些分析和探究。
一、召開會議的重要意義
(一)落實民主集中制原則的有效手段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黨章規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它既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也是群眾路線在黨的生活中的運用。” 要落實民主集中制這一原則,全國各級機關必須召開各類會議。另外,通過召開會議可以使參會者充分發表意見,集思廣益,凝聚共識,使得決策更加民主科學。
(二)傳遞信息的有效載體
通過會議的形式,可以將講話者語氣、手勢、口號等語言符號充分展現給與會者,明確顯示演講者的政治態度、價值取向等,以此擴大影響,造成宣傳聲勢。有的上級精神限于保密原因,不能通過紙質和網絡等媒體進行傳達,只能通過會議的形式來傳達。
(三)推動工作的有效平臺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有了問題就開會,擺到桌面上來討論,規定它幾條,問題就解決了。” 通過會議,可以部署組織的重要工作任務,提高下屬部門的認識,統一行動步調,可以解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于涉及到多部門共同協作完成的工作任務,通過會議可以起到溝通協調、形成共識、協同配合,共同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的作用。
二、組織會議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會議多,種類繁雜
習近平同志曾在《關鍵在于落實》一文中引用一副對聯,上聯是“你開會我開會大家都開會”,下聯是“你發文我發文大家都發文” ,橫批是“誰來落實”。廣東的一位干部說,自己“工作日里半數時間在應付會議”。有的會議結束后可能還要傳達、布置、檢查、總結,一個會可能派生出若干個會,會議的層級越高,由此派生出來的貫徹落實會議數量就越多。會議種類繁雜,有傳達會、布置會、檢查會、總結會、研討會、決策會、聯席會等,布置會、檢查會、傳達會最有可能層層布置、檢查和傳達,有的基層干部抱怨,“不是在開會就是在開會的路上,沒有時間來落實工作”。
(二)時間長,控制進程不嚴格
會議時間長,主要是因為會議議題多、發言者講話時間長,主持人未盡到責任。會議議題多,稍微深入討論就會造成時間過長。有的領導愛講長話,不分主次,言之無物,空話套話,跑題離題。有的會議主持者沒有盡到責任,未能很好地組織控制會議進程,從而造成會議時間過長。
(三)規模大,存在陪會現象
會議通知時,沒有將參會對象進行細分,由于微信、郵件等平臺有各種各樣的群組,為省事,存在“打包”通知現象,導致出現與會議無關的人員參加會議,有的參會人員由于不熟悉分管業務怕聽不懂、傳達不好,還帶“助手”參會,出現“陪會”現象,有的會議隨意搞“擴大”參會范圍,出現一些無關人員“聽會”等等。
(四)效果差,落實不到位
開會不研究、不解決實際問題,為開會而開會,會前協商溝通不充分,會上不執行議事規則,致使會議效率低、效果差。有的會而不議,個別領導不執行民主決策,搞“一言堂”;有的議而不決,對議題只是討論,不形成決議;有的決而不行,決議未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無法付諸行動。有的甚至為了應付上級或逃避責任而開會,刻意“傳達不過夜”而落實打折扣。
(五)成本高,造成時間浪費、經濟浪費
開會的時間成本=參加會議的人數×(與會者的準備時間+與會者開會交通往返時間+會議時間+會議工作人員時間等),如果再將其換算成經濟成本,開會的經濟成本=開會的時間成本×與會人員平均每小時的薪水+資料費+會務費等。另外,如果與會者把時間用到開會上,那就意味著不能再把時間用在其他事情上,這就可能造成“機會成本”損失。
三、破解會議存在的突出問題的路徑
(一)提高政治站位,落實中央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強調,加強黨的政治建設,保證全黨集中統一、令行禁止,要把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為重要任務。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少開會、開短會,開管用的會”。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始終做到“兩個維護”,切實認識到會議存在的突出問題不僅是作風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二)控制會議數量,減少傳達層級
控制會議數量,一是要科學設置辦事機構。合理分配職能與權力,避免或減少職能的交叉重復,避免事權的過分集中或過于分散,減少審批事項,明晰各部門及工作人員職責,盡量獨立處理事務,不必事事經過會議決定。二是建立會議審批制度。制定年度會議計劃,對未列入年度計劃的會議,未經審批一律不得舉行。做到“三不開”,即沒有準備的會不開、沒有明確議題的會不開,可開可不開的會不開。三是統籌會議安排。各單位應設立一個負責會議安排的部門,根據時間安排和工作內容進行調開,能合并的則合并。減少傳達層級,積極利用視頻會議形式傳達和部署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