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友琴
小宇同學在網課課堂失聯了:上線不露影,點名無回應,作業不提交……空中課堂里同學們舉手、留言,互動頻繁,好不熱鬧!小宇像是一座孤島,靜靜在旁窺探。
我決定打電話和他聊聊,聽聽小宇的解釋。
“您好,您撥打的電話正在通話中……”反復測試,無果。我轉戰來到小組群添加小宇的微信,滿懷期待地按下“添加到通訊錄”,瞬間蹦出來的是“對方拒絕接收你的消息”。
畢竟受到這樣的禮遇還是挺扎心的!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開始翻閱線上學習以來關于小宇的點點滴滴。第一次與小宇的父母聯系,媽媽給我的反饋是“在家習慣很不好,爸爸訓斥他,他就異常暴躁,把自己關在房間不出來,上課也是三心二意,很不自覺,常打游戲”,第二次是“我們在家,他不出房門的,都是老人給送飯”“開始沉迷手機游戲,給他停機了”……
我決定去看看這個孩子。
剛進家門,故事的主角把房門一關,置身事外,也將我拒之門外……
“你這樣很沒禮貌的!老師來啦你要出來的啊……”媽媽大聲喊道。
老實說,小宇算不上班級最調皮、最叛逆的學生,但也算是個性十足的孩子。猶記得第一次注意到小宇是在入學教育周匯報演出時,其它學生都在較為“規矩”地列隊,唯獨他一個人癱坐在草坪上,絲毫看不出教育的成果。班主任的職業習慣不允許我對此視而不見,于是,我就隨口問了他一句:“你還有其它兄妹嗎?”其實我想表達的是,如果是獨生子,如此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是嬌慣了些,沒有想到,孩子一句話卻使我當場愣住。“可能有吧!”就這樣,在其它同學強忍壓制后仍爆發出的大笑聲中,這次尷尬的談話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媽媽恨鐵不成鋼,開始歷數孩子的眾多罪過,諸如父母說話他就煩,和父母抬扛,繼而冷戰,以不學習相抗衡,將所有人打入了“黑名單”,不接受任何人的建議……
此時,有種無形的力量推動我迫切地想走進這個孩子。我起身輕叩房門,“小宇,我今天就是專程來看你的,你能打開房門看看老師嗎?”終于在好一陣沉默后,房門緩緩打開,“他們讓倆來訓斥我的吧,他們就這能耐,本來就嫌棄我,還準備生個小的”“一天嘴巴就放在我身上,煩死啦”“我就是不搞學習,看他們能把我怎樣……”他越說越生氣,越說越激動,聲淚俱下,但明顯感受到那種被濃濃氣氛壓抑后噴發出的快感。整個過程多是他說我聽,半小時后情緒終于趨于平靜。
“老師能幫你嗎,如果什么時候需要老師幫忙的或想找老師聊聊的,我24小時在線”。
臨走時,我叮囑家長要改變溝通的方式,對叛逆期的少年要格外“精心”,建議每次說話不要超過15個字,無需反復強調,堅持互相尊重,彼此理解,和諧共處原則。同時,請他同組的伙伴鼓勵他、幫助他,讓他感受到同學間的情意。
為了緩和父母關系,我在班級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疫情期間我和父母的快樂生活”,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拍攝一段疫情期間的家庭生活視頻。同時,精心和他們小組就本次作業做好課前演講,想著借機鼓勵到那個孤獨的靈魂。
已經很少發短消息的我最近一個月來隔三岔五的會發些消息給他,想著見字如面,或許會有回響。偶爾會在小組群看到他一閃而過的打卡,盡管只是短暫的停留,我也馬上點贊,哪怕有一絲傳遞暖意的機會,我也不會錯過。
一周后,我決定以 “那觸動心靈的瞬間——我與父母的故事”為主題舉行班會,一來想著培養孩子們的感恩意識,也想著或許能在感化中焐熱小宇那塊漸趨冰涼的心地;同時,我們還特別邀請小宇的母親作為家長代表出席,當時媽媽拍攝了一段小宇給爺爺夾菜、收拾房間的視頻,配以媽媽聲情并茂的演說,同學們紛紛點贊……
我期盼著,通過這些活動,借機慢慢拉攏兩顆己漸行漸遠的心靈,能讓小宇和爸爸媽媽有新的開局。
就在前兩天,我發現他主動邀請加我好友,昨天上課居然打開了攝像頭……
有一句歌詞這樣寫道“終于等到你,還好我沒放棄”,我告訴自己要繼續堅持,堅持與小宇父母的交流、堅持與小宇小組的努力、堅持短信文字中傳遞的力量。
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能看到希望。
感悟反思: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就是一種無痕似有痕,無緒似有緒,有韻卻無韻,有香卻無香的自然之道嗎?問題少年,家庭關系,都需要我們用心去經營,用情去維系,轉變的過程是漫長的,甚或是艱辛的,但見到曙光就意味著希望。當我們真正將一份責任融于教育生命成長之中,便會發現,深處,會有不見不散、不離不棄的最愛。這份最愛,終會在歲月中雋永成星辰,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