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成志
摘要:深度教學強調教與學的相融性和一致性,關注點在于如何通過不斷拓展教學思維的廣度,提升教學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在地理深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依據學生區域認知素養水平的發展規律設計有深度的教學策略,才能有效踐行區域認知素養的培養目標。以“資源的跨區調配——西氣東輸”教學為例,教師在實踐中應在把握課標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以問題導向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區域概括能力、分析評價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
關鍵詞:地理學科;區域認知素養;深度教學
深度教學強調了教與學的相融性和一致性,關注點在于如何通過不斷拓展教學思維的廣度,提升教學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地理深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深入剖析并依據區域認知素養水平的發展規律,設計有效的深度教學策略,才能落實區域認知素養的達成。筆者以“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教學為例,從區域認知素養達成的角度探索漸進式深度教學的實踐。
一、區域認知水平與深度教學的關系
(一)深度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提升
區域認知是指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可以分為區域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以及遷移能力。區域認知素養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部分,區域認識能力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深度教學能夠深入挖掘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意義,關注地理現象之間的本質聯系,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協作、會話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和深層次理解地理知識,對學生構建以地理核心素養為綱的知識體系有促進作用。問題導向學習是深度教學的三種核心策略之一,以問題式教學為實施途徑進行區域認知素養培養的深度教學是“未來一段時期需要更多重視和探索的方面”。
(二)區域認知水平發展規律是實施深度教學的依據
在區域認知素養達成的深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尤其要關注問題情境的設置,即以什么形式呈現才能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結合區域認知能力水平的發展規律,設置循序漸進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面臨新的問題和困惑時要進行自主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學生通過知識積累、問題分析,完成知識評價和遷移,構建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發現隱藏在符號背后的地理知識的深層含義,逐步實現自身區域認知能力的提升。
以“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教學為例,筆者以建構主義和情景教學理論為依據,以材料分析、問題探究為實施手段,組織學生探究了不同區域間資源的差異,歸納總結出資源調配的一般思維模式,形成了資源調配區域分析的系統化知識結構。整個教學過程以“如何輸—為何輸—輸后影響”為邏輯思路,符合學生區域認知水平的發展規律。(見圖1)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從區域認知素養達成的角度,依據區域認知能力水平的發展規律,合理利用圖文材料,設置探究性強、符合學情、基于生活和蘊含地理視角的問題鏈。教師基于問題鏈引導學生開展分組合作探索活動,鼓勵學生基于已有的地理知識,結合生活經驗、圖文資料,從區域視角等角度,進行區域要素特征歸納、差異分析、區域地方綜合和區域評價,挖掘地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與意義。經過不斷的實踐,學生區域認知素養水平得到了逐步提升。
二、區域認知素養達成的深度教學策略
(一)把握課標,鉆研教材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3第五章“區域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第一節內容。本節課的課標要求學生能夠以某兩個相關的區域為例,說明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輸出區、輸入區和途經區的經濟、社會、生態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包含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因此要求學生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此類問題。
從知識掌握情況來看,通過前四章知識的學習,學生對我國資源空間分布與經濟狀況有一定的理論認識;高中生思維活躍,創造力較強,通過互聯網等途徑對“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資源調配案例有一定了解;但對如何利用區域的策略,分析、評價類似案例缺乏系統性的認知。
筆者通過對課標的解讀、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明確了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和難點,即“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和“西氣東輸產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提供圖片素材,設置合理的問題情境,分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引導,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將特定的事物和地理現象用區域的思維來逐層深入剖析問題。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教學過程中,情境的創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要根據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環境緊密結合。因此,在課程導入中,我以《厲害了,我的國》電影片段為切入點,為學生播放資源跨區域調配的視頻資料,講述我國的超級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讓學生對我國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有直觀的認識。隨后,我提出“為什么要進行資源跨區域調配”“怎樣進行資源調配”“調配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這樣創設的學習情境真實可信,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欲望。通過進階式問題,學生在深入探究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和對區域發展影響的基礎上,總結歸納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基本方法,形成高階思維。
(三)問題引領,以生為主
在深度教學中,教師應在情境中呈現知識,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教師要盡量選擇貼近學生認知的案例材料,將教材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創設真實的、可探討的教學情境。同時,教師還應以問題引導作為深度教學的實施手段,遵循邏輯規律,合理展開。在問題鏈條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索進行積極引導,促使其在情境中獲取體驗,對問題進行分析,形成結構化的知識網絡,切實提升學生地理實踐能力,逐漸提高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水平。
三、區域認知素養達成的深度教學實踐
(一)培養區域概括能力
材料展示:“中國自然資源(煤炭、天然氣、石油、水能)空間分布圖”和“中國人口、經濟分布圖”(圖略)
教師要求:1.結合圖片,歸納中國的資源、人口、經濟的分布狀況;2.這些現狀在區域分布上有什么特點?結合區域分布的特點談一談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對圖片素材進行觀察和對比,歸納圖中我國自然資源空間分布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區域差異。學生通過對圖片的觀察,提取信息,運用區域地理的知識、原理來分析資源空間分布的原理,歸納資源空間和經濟發展水平區域分布的規律(區域分布不均且不具有流動性;經濟發展水平為東部相對發達西部相對落后)。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需求量和賦存量不匹配),從資源的區域流動方向,使學生對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有初步的認識。最后,教師引導指出:“因為資源的分布與消費之間不協調,為了實現和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非常必要的。”
本情境的創設旨在促進學生建立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概念,從區域的角度出發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選擇的圖片材料結合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鼓勵學生通過遞進式的問題系統地重建已有知識結構,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熱情,自主思考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以便順利進入西氣東輸案例的學習。
(二)提升區域分析評價能力
【主題一】梳理區位條件,解釋“如何輸”
在閱讀教材的文字之后,教師提問:1.西氣東輸工程的基礎、目標市場、主要線路各是什么?2.西氣東輸一線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省級行政區和地形區?
教師介紹西氣東輸工程,指出一線工程是國內的跨區域調配,二、三線工程是國際的跨區域調配,引導學生進行區位條件分析,通過區域認知可以將地理學習過程具體化、形象化。隨后,教師對本部分知識邏輯進行簡要梳理,引導學生畫出西氣東輸“如何輸”的思維導圖(見圖2),促進學生形成清晰的邏輯概念。
【主題二】對比區域差異,解釋“為何輸”
材料展示:1.我國能源(原煤、原油和天然氣)生產和消費的東部、中部和西部占比圖;2.煤炭資源使用過程中,對環境、交通帶來影響的圖片資料;3.我國油氣資源的空間分布圖,概括我國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圖略)
教師提要求:1.結合材料1,概括分析我國東部、西部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差異;2.結合材料2,分析煤炭資源使用過程中,對環境、交通帶來的影響,對比煤炭和天然氣使用過程中的優缺點;3.結合材料3,從區域的角度分析我國油氣資源的分布、開發利用的現狀。
在本情境中,教師從區域關聯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立足學情,設置問題鏈,鼓勵學生分組討論、自主探索,通過觀察材料具體分析實施西氣東輸的三個原因。根據材料1,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地理事物和現象放到特定空間,篩選區域突出特征,比較區域差異,概括出東、西部地區在經濟水平、能源需求量和能源儲量之間的差異,得到西氣東輸的關鍵因素之一。(見表1)
整個設計在分析總結材料1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西氣東輸的必要性;結合材料2,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資料圖片,將特定的地理事物落在區域范圍內,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設置問題鏈,對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進行優缺點對比,為分析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利用材料3,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現狀,展示“用區域的方式解讀應用地理原理規律”的區域學習視角和方法,從國家戰略發展角度,引出我國油氣發展戰略——穩定東部,發展西部,從不同層面上,解釋“為何輸”。
【主題三】角色扮演,辯證思維,分析“輸后影響”
活動設計:將學生分為三組并設置不同角色。角色一,西部地區;角色二,東部地區;角色三,中央政府。三個角色依次代表了輸出區、輸入區和協調區域發展,為每種角色提供學習情境和圖文素材,鼓勵每個小組代表不同地區領導人,分析西氣東輸對每個地區的影響。
例如,為角色一提供素材:1.2007—2013年新疆生產總值及其增速的圖片資料。2.家住新疆喀什老城區的迪麗拜爾,祖祖輩輩都靠砍伐胡楊、紅柳為生,西氣東輸工程使她第一次用上了天然氣。如今,塔克拉瑪干周邊地區都用上了廉價的天然氣。這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解決了燒柴引發的污染問題,同時為每戶居民每年節省近千元的開支。
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角色扮演活動時,應引導學生從西部、東部和中央區域資源調配的角度,歸納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角色扮演者要把視角放到西部、東部和中央區域領導人的高度,對資源跨區域調配及開發利用進行總結,并對資源調配策略提出評價和建議。教師還可以從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引導學生為家鄉的發展獻言獻策,使其形成正確的人地協調觀念。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從“正反”兩方面分析問題。
(三)達成區域遷移能力
縱觀本節課教學,可以綜合歸納出資源跨區域調配的思維導圖(見圖3)。在“西氣東輸”案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跨區域資源調配的類似案例,組織學生尋找素材并分析討論,通過舉一反三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的教學實踐,遵循了區域認知水平的發展規律,創設了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情境,通過結合教學重難點設置逐層深入的問題鏈,引導學生系統構建地理知識結構,最終實現了學生區域認知素養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兆海,鄔志輝.教師激勵的理念轉向與策略優化[J].教育科學,2019(1).
[2]余美君,葉回玉.基于鄉土問題情境的區域認知素養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8(10).
[3]楊躍,匡曼玉.論教師教育者的核心專業素養及其培育[J].現代教育管理,2020(1).
[4]何麗華,曾呈進.區域認知素養導向下區域地理教學探索——以《東南亞地區》教學為例[J]. 福建基礎教育研究, 2019(2).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