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芳
小學數學復習課是小學課堂教學的重要課型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學生完成每個單元內容的學習后進行一次系統、全面的梳理與回顧是非常必要的。小學數學復習課的目的是要尋找該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概括和系統的復習,提高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形式。
小學數學單元復習課的目標不可局限于對知識的歸納整理,應注重學生數學思維、數學應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和除法》單元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將復習目標設置為以下幾點。第一,復習小數乘法、除法的計算方法與技巧,使學生準確完成計算;梳理小數乘法、除法與整數乘法、除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系。第二,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知識的總結概括,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第三,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轉化數學思維,并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
數學單元復習課需要對整個單元的知識內容作出總結概括,知識量較大,教師很難在一節課內復習所有知識點。因此,在單元復習課上,教師需要準確把握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使復習課程更加有效。在重點和難點復習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從兩方面把握:一方面要準確把握教材內容,了解教材編寫的主要用意,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對每一部分內容的時間分配;另一方面要通過平時的觀察,充分了解學生對本單元知識的把握情況,并對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作出有效總結,重點復習多數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知識點,在復習過程中做到詳略得當。比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復習中,教師可以注重對計算公式的講解,其他內容簡要講解即可。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形象性,教師可以在小學數學單元復習課中應用情境教學模式,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運用綜合性的情境或例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集中展現本單元的知識點。合理設置復習情境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學生將數學知識有效應用于實際生活中。比如在蘇教版六年級上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復習課上,教師可以先在導入階段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個長方體,并向學生展示一篇數學小作文《一個長方體引發的數學問題》。這篇文章提出了關于棱長和、表面積、體積和容積的四個問題,也就是本單元的重點知識內容。然后學生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完成知識點的梳理。通過這一形式,學生在復習課的開始階段就能充分集中注意力,進行積極的思考。除此之外,設置情境也包括設置實踐情境,在《長方體和正方體》復習課上,教師也可以安排實踐操作內容,比如讓學生對正方體與長方體形狀的橡皮進行觀察,并在上面標記出棱和頂點,從而加深學生對正方體和長方體結構的印象。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復習課上,教師要通過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復習課程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比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乘法》的復習課上,對于“50×6、500×6、4×12、4×18、13×7、17×3”幾道題目,教師可以在學生解題過程中進行總結歸納,讓學生認識到50×6與500×6都可以轉換為5×6;4×12與4×18都可以轉換為40+8或40+32;13×7與17×3在計算時也有共性,通過上述過程歸納出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運算技巧。高年級學生一般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在復習課上指導學生獨立完成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比如在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公倍數和公因數》的復習課上,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完成公倍數知識的整理,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公因數知識的整理,并對比二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單元復習課中,教師可運用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研究問題,為學生提供與他人交流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運用小組合作復習模式時,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兩方面。一是在進行分組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在學習能力與特長方面的差異,明確每名組員的分工。二是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要開展針對性指導和啟發。教師還可以在有效復習的基礎上,對知識作出進一步拓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學習內容,或進一步深入,從而豐富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復習課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能夠幫助學生鞏固和歸納學過的知識。因此,教師在數學復習教學中,需要準確把握復習目標與重點內容,制訂行之有效的復習目標;同時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設置復習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自主復習能力;重視學生交流能力的培養,運用小組合作方式,努力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