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園園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胃腸間質瘤在軟組織肉瘤中的比重達到20%左右,屬于間葉源性腫瘤,且隨著技術的發展,較小的間質瘤也被發現,導致近年來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易發人群為老年群體。臨床上認為,胃腸間質瘤是與細胞中的PDGFRA、KIT受體的基因突變是有相關性的,臨床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聯合一線藥物進行治療可以使得臨床效果更加理想[1-2]。本文將對伊馬替尼輔助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的效果及預后影響進行分析。
1.1 材料選擇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來我院門診就診的126例胃腸間質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就診時間的先后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所有患者知曉實驗目的并簽署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本研究也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對照組,男31例,女32例,年齡49~ 81歲,平均年齡為(69.59±3.41)歲,根據改良NIH評分將患者分為中危患者43例,高危患者20例;觀察組男29例,女34例,年齡50~ 78歲,平均年齡為(67.02±4.24)歲,中危患者44例,高危患者19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差異(P> 0.05)。
排除標準:①術前進行過治療的患者;②腫瘤直徑較大且出現轉移的患者;③合并其他嚴重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④對伊馬替尼藥物過敏的患者。
1.2 方法①對照組: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按照常規手術流程操作,進行消毒、鋪巾,全身麻醉,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臍下方穿刺建立氣腹針,保持氣腹壓12mmHg,對腹盆腔進行徹底清洗再移除氣腹針。根據患者的病灶部位及腫瘤大小進行切除方法的選擇,對于近胃賁門區的內生型且直徑較大的腫瘤,打開胃壁,將腫瘤外翻離開胃腔,利用腹腔鏡的切割閉合器夾住的腫瘤胃壁,進行直線閉合切割,切除后需要檢查切口,可進行充氣觀察,再對胃壁進行雙層縫合技術。對外生性且胃大、小彎直徑較小的腫瘤,即可使用超聲刀沿著腫瘤包膜邊緣切割剝離,再進行切口閉合技術。切除的腫瘤經過臍窩或腹白線切口取出,并放置在標本袋中。②觀察組:采用同樣的手術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藥物服用。在手術進行4周后口服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生產廠家: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198;規格:0.1g),400mg/d,1次/d,連續服用12個月,治療6個月后每3個月評估1次。
1.3 評價方法觀察患者的術后6、9、12個月的復發率及無復發生存率。術后根據患者復診或電話進行隨訪:每3個月進行1次隨訪,對患者術后6、9、12個月進行CT掃描等影像學掃描檢查,對患者的腫瘤體積、改良NIH評分進行評估,觀察患者的治療復發率及無復發生存率。改良NIH危險度分級可以有效預測出患者術后復發的可能性。
1.4 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SPSS22.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無復發生存率情況對比通過對兩組患者進行復診及隨訪調查發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6、9、12個月的無復發生存率明顯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的無復發生存率情況對比[例(%)]Tab 1 Comparison of relapse-free survival rat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ases(%)]
2.2 兩組患者的復發轉移率情況對比根據術后兩組患者的復診情況,發現對照組的中危、高危患者轉移率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如表2。
胃腸間質瘤屬于惡性腫瘤,患者多為中老年群體,在胃、小腸、直腸等多個胃腸道部位發作,臨床常見的為消化道的間葉腫瘤[3]。按照其有絲分裂的數目及腫瘤體積進行危險等級評定惡性程度,臨床治療常見手段為手術切除進行治療,部分未完全根治性切除患者會出現預后質量不高,腫瘤出現復發或者向肝臟等部位轉移的跡象[4]。但是該疾病具有高復發的特征,并不能通過手術完全治療,有必要對患者采用有效的手術進行切除,再配合伊馬替尼藥物進行綜合治療,降低患者出現復發或轉移的概率。相關研究顯示,對胃腸間質瘤存在復發或轉移的風險型患者采用手術后進行伊馬替尼治療,可以使患者的復發率降低。

表2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中高危的復發轉移率情況對比[例(%)]Tab 2 Comparison of high risk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rate between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cases(%)]
對胃腸間質瘤患者進行治療的方法首選是進行手術,隨著腹腔鏡手術的技術發展,在臨床上應用越發廣泛,對于胃腸間質瘤患者的直徑較小,較好切除部位的腫瘤可以采用腹腔鏡進行治療,該手術對于原發性、低危的腫瘤有較好的效果,對于中高危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夠理想,患者出現復發的概率較大。腹腔鏡手術屬于微創型手術,利用自帶的微型攝像頭器械進入患者體內,具體細致地觀察患者的病情,主治醫生進行診治確定好腫瘤切除部位,再利用腹腔鏡切除器械進行切除,不會形成較大的切口,且患者的術中疼痛較弱,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傷口恢復。但是目前對于腹腔鏡切除直徑較大,部位較偏腫瘤存在爭議,如何保留完整的腫瘤切緣及區分腫瘤邊界是該類型手術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5]。
因為手術治療后患者的復發率高居不下,對其進行術后輔助是有一定意義的,伊馬替尼的應用有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屬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作為治療胃腸間質瘤的一線藥物,對于不能進行切割或者易發生轉移的間質瘤的效果尤為明顯,可以抑制KIT受體基因發生突變,降低腫瘤細胞的增值能力,穩定患者病情,減少患者的復發率,從而延長患者的無復發生存期。對于高危患者的服用時間,臨床試驗證明服用伊馬替尼進行輔助的時間需要盡可能的延長。伊馬替尼的作用發揮是受到人體內環境的影響,包括血清白蛋白濃度,手術切除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對于存在個體差異性患者的劑量及時間控制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同時,伊馬替尼單獨服用患者在治療2年左右會出現繼發性的耐藥,且這個概率接近總人數的一半,研究顯示手術干預可以改善伊馬替尼的耐藥,手術聯合藥物的治療是未來治療胃腸間質瘤的研究模式。于亞平等[6]多人研究結果表明,伊馬替尼進行治療后患者明顯比沒有進行伊馬替尼治療的患者生存期更長,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實驗研究顯示在術后應用伊馬替尼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術后沒有服用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疾病復發率也在降低,能夠降低胃腸間質瘤患者術后高復發率,同時生存期也在延長,預后質量較好。由此可見,臨床應用伊馬替尼聯合腹腔鏡手術,對胃腸間質瘤患者的治療效果較好,能夠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降低復發率,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