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珍鳳,郭召平
(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0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的不適癥狀和(或)并發癥的一種疾病[1],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約占GERD患者的40%[2]。現代醫學研究認為RE是一種酸相關性疾病[3],抑酸治療為首選的內科治療方法[4]、雖然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抑酸作用明顯,但停藥后會有較高的復發率[5]。中醫藥在治療本病中表現出較明顯優勢,尤其在“治反”方面療效突出[6]。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是GERD的基本病機已形成共識,病位在食管和胃,與肝、膽、脾、肺等臟器相關,肝、膽失于疏泄,脾、胃失于運化,肺氣失于肅降是導致胃氣上逆的主要原因[3,7],然文獻報道鮮有提及腎與下焦者。筆者在挖掘古代醫籍關于胃氣上逆相關文獻時發現,胃、沖脈、腎之間存在一完整的功能軸,腎為五臟之根,諸臟腑之氣均歸于腎,腎氣正常斂降為維持機體臟腑功能平衡的重要保障,沖脈根植于腎,隸屬于陽明,性善上沖,腎氣斂降無力,沖氣上激是導致胃氣上逆的重要因素之一,遂產生反流諸癥,因此筆者制定平沖降逆湯治療RE,通過隨機對照研究發現平沖降逆湯治療本病療效確切,現報道如下。
本次研究病例為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RE專病和脾胃病專科門診患者,共1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
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臨床癥狀積分及內鏡下炎癥等級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一般資料比較
1)具有RE臨床表現,參照2017年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7]制定,具有燒心、泛酸、胸骨后疼痛或不適、反胃、噯氣等典型RE癥狀者。2)內鏡證實有RE,內鏡下食管炎癥分級標準采用洛杉磯分類法(LA分類法)[8]。A級:食管見≥1個黏膜糜爛破損,但直徑<0.5 cm;B級:食管≥1個且直徑>0.5 cm黏膜破損,但破損間未見融合;C級:食管見≥2個皺襞的黏膜損傷,彼此間有融合,但融合小于3/4的食管周徑;D級:食管黏膜破損之間相互融合,破損范圍累積≥3/4的食管周徑。
1)符合西醫RE及中醫吐酸病診斷標準;2)年齡18~80歲,性別不限;3)簽署知情同意書。
1)合并以下疾病之一者:消化性潰瘍、食管和(或)胃手術史及惡性病變、卓-艾綜合癥、賁門失弛緩等原發性食道動力疾病、物理性、化學性食管黏膜損傷,幽門梗阻;2)有嚴重心、肺、肝、腎、腦血管等疾病,不能耐受胃鏡檢查或長期服藥者;3)妊娠及無自主行為能力患者。
治療組給予平沖降逆湯,組方:代赭石30 g,制半夏10 g,柴胡10 g,枳殼10 g,芡實6 g,生山藥15 g。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口服。對照組予奧美拉唑20 mg,每日2次,早晚口服、療程8周。
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及胃鏡下食管黏膜炎癥情況。
2.3.1 臨床癥狀評價標準
參照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9]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0]制定。無癥狀:不適癥狀從未發生;輕度:癥狀發生≤1次/d;中度:癥狀發生頻次1~3次/d;重度:癥狀發生頻率>3次/d。據輕重程度分別計以0、1、2、3分,比較臨床癥狀總積分情況。
痊愈:癥狀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基本消失,95%>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較前減輕,70%>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未減輕,癥狀積分減少<30%。
癥狀積分減少(%)=(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2.3.2 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洛杉磯分類法[8]中的食管炎A、B、C、D四級,觀察治療前后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等級變化。痊愈: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消失;顯效: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仍存在,治療前與治療后相差2個等級;有效: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仍存在,治療前與治療后相差1個等級;無效: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仍存在,治療前與治療后炎癥無變化或加重。

治療組有效率94%,對照組有效率78%,二者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臨床癥狀積分均降低,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療效比較(例)

表3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療程結束后共有72例患者同意接受胃鏡復查,其中治療組37例,對照組35例。治療組胃鏡下食管炎癥有效率83.78%,對照組71.43%,二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4和表5。

表4 兩組治療后內鏡分級比較

表5 兩組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療效比較(例)
食管pH監測、pH-阻抗監測、pH-阻抗-壓力監測等多項反流監測手段已明確反流事件的發生,證實胃內容物在食管的異位刺激遂產生反酸、燒心等癥狀[11-15],因此說癥在“反”。中醫學認為胃主通降,以下行為順,逆則病,病則噯氣、呃逆、反酸、燒心、嘔吐等諸癥見,故曰病機在“逆”,人身氣機升降相因,需維持動態平衡,《素問·六微旨大論》謂“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內經》云:“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充盈,封藏得力,使升而不亢、降而不脫,生理條件下心火上炎、肺氣宣肅、肝氣疏泄、脾氣升清、膽胃通降全賴腎氣作用而維持在合理范圍,即使病理條件下,亦賴腎氣作用而使氣機失調盡可能維持在較輕淺的階段,保護機體不產生更嚴重的病理變化。《素問·骨空論》[16]明言“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靈樞·逆順肥瘦》[16]謂“夫沖脈者, 五臟六腑之海也,……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于氣街……。”張錫純[17]明確提出:“人之血海,其名曰沖,在血室之兩旁,與血室相通、上隸于胃陽明經,下連于腎少陰”“沖脈上系,原隸陽明胃腑,因沖氣上沖,胃腑之氣亦失其息息下行之常, 或亦轉而上逆,阻塞次食,不能下行,多化痰涎,因腹中膨悶,暖氣、呢逆,連連不止,甚則兩脅脹痛, 頭目眩暈”。可見沖脈氣逆是導致胃氣不能通降的重要因素,正如李東垣云:“凡逆氣上沖,或兼里急,或作躁熱,皆沖脈逆也”。沖脈與腎經、胃經存在經脈絡屬,胃氣不降與沖脈氣逆和腎不封藏有關。正如《普濟方》[18]云:“沖者……以其從胃脈故也,十二經之海也,并為生化升降之主”,故曰其根在腎。
基于上述認識,擬定平沖降逆湯治療RE,方中代赭石、半夏取意于張錫純鎮逆湯[13],代赭石質重善降、使氣下達,半夏長于降逆止嘔,二者配伍通降和胃,使胃氣下行,減少反流,共為君藥;“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宜升為健、胃宜降為和”,柴胡性升而散,枳殼理氣善降,二者一升一降,斡旋中焦,撥亂反正,中焦運化之司健達,脾胃升降之樞如常,可促使胃氣速歸于通降之道,二者為臣藥;芡實、山藥補中有斂,固腎斂沖,使沖氣安于其宅而不妄動,使胃氣下行無沖擊之礙,為佐使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平沖降逆湯能有效改善RE患者臨床癥狀和內鏡下食管黏膜炎癥,臨床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與本方諸藥合用,使胃氣降、沖氣安、升降順,故能減少反流刺激、緩解食管黏膜炎癥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