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
摘 要:博物館是人類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展示場所,同時它還是一個重要載體,人民群眾通過對博物館的參觀和學習,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然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國內近5000家博物館一律閉館,使部分博物館前期花費巨資制作的文創產品和展覽項目被迫擱置,損失巨大。為了開辟疫情背景下博物館建設的新路徑,各大博物館紛紛開啟了線上推送模式,在數字化圖書館的建設方面進行各種實踐嘗試。運用數字化技術,可以讓觀眾足不出戶就欣賞到博物館內的展覽和藏品,進行學習與思考,且還可以進行線上互動,從而消除觀眾在疫情期間的心理恐慌,以另一種方式打破疫情的隔離。文章對目前國內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現狀進行總結、分析,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提出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新思路,為博物館工作者的后續研究提供指導與幫助。
關鍵詞:疫情;博物館;建設;思路;分析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博物館首當其沖。疫情的爆發使國內所有博物館一律閉館,部分博物館前期巨額投資的文創產品及展覽項目進入擱置狀態,甚至被取消,國內各類博物館均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為了適應疫情下的發展,各個行業都在自謀出路,由于防疫要求,大家只能待在家里,因此,線上活動迅速激增。各行業都進入了“云”生存狀態,體現了“數字化發展”的新場景。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的見證場所,作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名片,大多數博物館通過數字化的資源進行網上及在線展覽,為觀眾提供在線服務,進行在線交流,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展覽,進行學習。國家文物局在官方微博上開展了“線上約會博物館”活動,利用在線活動,給觀眾推送全國博物館網上展覽資源示范項目。截至2020年3月1日,全國400多家博物館,近400個線上展覽項目在該平臺陸續發布。借鑒這種方式,全國有近1500家博物館借助自己的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線上展覽2000多項,像故宮博物院的“數學敦煌”、敦煌研究院的“數字敦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線上數據庫”等一系列的精品在線展覽項目深受廣大網民的歡迎與喜愛,可以說疫情加速了博物館數字化的建設進程,使數字博物館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其實關于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由來已久,最近幾年也有博物館網上展覽的相關探索,國家還出臺了相關政策進行引導,如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國務院分別于2016年3月和2016年11月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和《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家文物局、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編制《“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該計劃明確要求“重點關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需求,積極開發和引入與博物場館單位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產品、技術、裝備等,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渠道”。
借助“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進程也逐步加快,數字化技術在博物館中的應用越發成熟。文化快速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國家近幾十年來的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而且現階段國家正大力實施科技支撐文化強國戰略,博物館借助互聯網技術的力量大力推進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是順應時代潮流。數字化博物館的建設使博物館更加包容、開放、富有活力,更加全方位地服務于我國文化產業的建設,如數字音畫節目“走進清明上河圖”、大型虛擬現實節目“紫禁城天子的宮殿一倦勤齋、角樓”“數字圓明園”“數字三山五園”“漫游大覺寺”等一大批博物館數字化展覽項目涌現在群眾面前,而且很多博物館出現了體驗微故宮、微導覽、微視頻等技術。
1 數字化及智慧化博物館的概念
所謂的數字化是指借助互聯網技術,設置專門的管理程序,利用數字的標準化實現對事物產品的征集、管理和處理。博物館的數字化指將博物館的文物以數據的方式進行收集,博物館工作人員再通過建立的信息平臺實現對文物的管理,了解文物的數據信息。同時,參觀者也可以根據博物館數字化信息平臺對博物館文物的歷史來源、文化內涵和背景等數據信息進行了解。甚至數字化的信息平臺還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實現智能語音講解,使文物蘊涵的文化內涵傳播途徑得到拓展。博物館數字化的建設使博物館的藏品不受傳統存放方式的局限,讓文物藏品有了空間的延展性、時間上的可操作性。
2 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2.1 實現館內藏品的數字化展示形式
藏品的數字化展示形式主要分主題展示和虛擬展示兩種類型。主題展示指定期地更換展示藏品的主題,更換的內容主要包括博物館自身的信息資料及展覽的服務內容。同時,如有信息需要更新,也可以體現在專題展覽中,用以實現優秀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充分發揮博物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虛擬展示是指博物館通過虛擬顯示技術,打造一個仿真虛擬環境,讓觀眾置身仿真環境中參觀藏品,感受藏品中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技術,并可與其他觀眾進行交流互動,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充分展示博物館良好的交互性。
2.2 實現博物館藏品管理的數字化
藏品管理是博物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對館藏物品的保存、保護及整理等內容,最重要的是對館內藏品信息進行有效管理。博物館的藏品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內涵,要使觀眾更加清楚地了解藏品背后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就需要對藏品進行詳細的信息說明。在數字化建設背景下,藏品的文字、聲音、圖像等信息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的形式記錄到電腦中,更加科學快捷,有利于促進博物館藏品管理的發展。
2.3 實現遠程教育
作為一個社會性及科普性的文化傳播機構,博物館不僅要向實體參觀者傳播文化知識,而且還要將知識傳播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在數字化網絡技術的支持下,博物館可通過互聯網技術更好地傳播文物背后的歷史知識、文化價值,實現博物館的遠程交互式學習。這樣,無論是偏遠的地區,還是在國外,都可以通過數字化網絡平臺建立聯系,暢游歷史文化的知識海洋。同時,通過網絡數字化平臺,可以將全國各地的資深文物研究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討文物的歷史價值,為觀眾解答疑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無限制交互式學習。
3 我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分析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也日趨完善。但是縱觀整體,由于受到資金、人才、數字技術等諸多方面的制約,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具體措施和發展存在著不平衡的現象。作為一項新興的技術和研究方向,數字化建設的理念還沒有普及,大多數博物館管理人員受限于傳統的博物館建設理念,缺乏對先進科學技術的正確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的發展。同時,大多數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工作重心放在文物的研究和收藏價值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物的利用價值。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博物館的網站建設也必不可少。然而很多博物館的網站形同虛設,建設質量較差,無法有效實現藏品文化價值的傳播和利用。這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缺乏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術息息相關。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必然需要大量引進精通博物館數字化網絡建設的人才,如軟件設計人員,為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動力。博物館的建設經費也是困擾眾多博物館管理人員的一大難題,如何權衡及保障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及傳統業務的開展是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4 數字化背景下的智慧博物館建設優化措施
4.1 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為智慧博物館建設創造條件
科技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也是如此,唯有融入先進且適宜的技術,才能讓博物館的建設具有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更符合社會的需求,尤其是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為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通過建模技術與數據模擬,可以還原文物原本面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奠定基礎。同時,博物館可以建設文物的數字化資料平臺,觀眾可以登錄平臺,實時檢索文物資料和文獻,有效地縮短了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從而更好地實現歷史的交融,充分展現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的實際效果。
4.2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促進博物館大數據傳播
近年來,共享作為一個新興的熱門詞匯不斷出現在公眾的生活中。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書籍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博物館建設亦可以朝著共享方向發展,實現與公眾的零距離交流。借助數字化技術,建設一個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博物館資源的有效利用。同時,移動端產品的開發也必不可少,可以通過博物館手機端的App開發及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興平臺傳播信息,有效實現博物館資源的傳播,縮短與人民群眾間的距離。
4.3 關注中小型博物館的發展,提升智慧博物館整體建設水平
在博物館發展中,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現象,大多數省會博物館由于受到較多的支持,其發展往往優于市級的中小型博物館。因此,如何實現博物館建設的統一協調,也是當下博物館數字化建設需要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數字化的背景下,利用大數據平臺,整合區域博物館文物歷史及研究數據,帶動中小博物館的發展及數字化建設,實現博物館建設的區域平衡。同時,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不能僅僅局限于數據的融合,還要進行實時的更新,滿足智慧化博物館建設的需求,從而實現長遠的發展。
4.4 以網站為中心,帶動虛擬展廳建立及各媒體平臺資源推送
在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不但要做好實體博物館中展館的數字化建設,而且要把展廳的網絡數字化建設建立起來,建設網絡虛擬展廳,有效將實體博物館進行重建,實現不拘束于空間的自主展覽。山西青銅博物館就是借助于數字化技術,將博物館的布局、陳列及藏品全景化地展現在網絡平臺中,觀眾只需要登錄相關的網址便可實現自主的游覽和學習。同時,該站點還建設有數據檢索專區,提供資料下載和學習平臺,為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途徑。
4.5 線上和線下聯動打造數字博物館教育平臺
博物館的智慧化建設必須要實現線上、線下的充分融合,將博物館的文物、場地、文物專家與博物館的數字化信息平臺關聯起來,從而豐富博物館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如可以利用博物館的網絡平臺發布最新活動的宣傳及活動過程中的直播及回放,開啟直播留言板、彈幕等功能,從而實時了解觀眾的喜好及建議,為更好地建設博物館鋪磚添瓦。并且利用線上平臺,可以更好地實現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價值。如與學校和科研機構進行遠程教育活動,通過網絡數字化平臺,打破距離的限制,更好地進行文化的傳播。
4.6 以文博為內核,推進相關周邊的數字化開發
開發博物館的數字化周邊可以借助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基于博物館藏品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數字項目,如動畫、電影、游戲、書籍等。在山西青銅博物館中,把博物館特色藏品青銅器與仙俠奇緣故事作為背景,以浩蕩的家國情懷為基線,轉化出結合益智、冒險、動作于一體的網絡游戲,受到不少觀眾的支持與喜愛。通過數字化的開發,博物館有效地將藏品的文化價值轉化成了經濟價值,同時也為觀眾學習青銅知識開辟了新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苑志偉.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特點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5(4):157.
[2]郭立.論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與文物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7):136-137.
[3]柴婧.博物館數字化發展研究—以吉林省為例[J].藝術研究,2019(4):52-53.
[4]趙治瑞.淺析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3):116-117.
[5]田野.我國數字化博物館初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5.
[6]李欣.數字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