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減輕我國初創型企業的稅收負擔,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黨和國家逐步推出了旨在調整稅收體系、提高國家經濟實力的“營改增”制度,彌補了傳統稅收體系中重復性征稅的制度性漏洞與誤差,企業所承擔的稅率經多次調整后有所降低。新稅制對我國企業而言有著較好的減負效果,中小型企業與低收益企業的資金周轉壓力在營改增之后明顯減輕,企業財務管理范圍應當隨著稅務征收范圍的改變隨之進行結構性調整,企業管理者抓住發展機遇,對內部財會審核管理機制進行全方位改革,提高企業在國際化市場中的競爭力與項目決策正確性,合理應對經濟政策變化帶來的市場波動。本文詳細分析評估了“營改增”變化對我國企業現行財務審計管理機制的沖擊,介紹了“營改增”稅收政策的基本特性與社會影響,并提出了企業應對這一重大稅收制度改革的可行策略。
關鍵詞:財務管理;稅收政策;企業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5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0-0062-02
一、前言
營業稅改增值稅的稅務改革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新時代稅務制度的結構性調整指明了具體革新方向。“營改增”稅收改革突破了現階段服務業經營模式優化升級的瓶頸,有力推動了企業財務管理業務的進一步細化分工,促進了財務審計機制的整體性調整,能夠使第三產業企業獲得更多國家稅收抵扣,避免企業稅負因社會經濟發生通脹現象而持續增加,通過降低稅費使我國企業在全球化經濟體系中獲得更為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營改增”稅制改革的基本特點與社會意義分析
“營改增”稅收制度革新改變了現有的計稅征稅模式,僅對商品或勞務在各個市場流通環節中的增值部分進行稅費征收,例如某家企業買進了價值1000元的用于制作商品的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后在市場上以2000元價格對外出售,在稅務制度改革之前,該企業的法定應稅額為2000元,在“營改增”稅收政策推廣后,企業應稅額降為產品增值部分即1000元[1]。這一改革措施縮減了從原材料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等諸多環節中征收稅費的數額,避免了重復性繳納營業稅,推動了服務業、制造業產業的結構性調整,有利于小微企業降低經營成本,將更多資金投入未來的生產活動中。“營改增”稅務改革結束了我國稅務體系中營業稅與增值稅征收制度長期并存的現象,創設了一個有利于技術創新的良好經濟環境,為服務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強大助推力[2]。
“營改增”政策全面推廣后,國家稅務管理體系變得更加嚴密,政府財政部門可根據增值稅專用發票稽查企業稅務狀況,借助稅務發票比對應繳稅款與實繳稅款之間的差異,政府機關有能力對發票進行全程跟蹤管理與控制,“營改增”的推行彌補了傳統稅務管理機制中的漏洞,建立了更為嚴密的稅務抵扣制度與發票管理制度,使偷稅漏稅的難度增加,避免了國家稅收損失。“營改增”制度減輕了中小型企業的經營壓力,為其提供了較多的商品服務免稅政策,企業為延后稅負,開始大幅度增加投資與消費,促進了市場經濟向好向快地穩步發展[3]。
三、現階段企業財務財管制度受“營改增”政策影響的研究
1.企業內部財務審計核算制度發生變化
財務會計核算工作的重點隨著“營改增”稅務制度的推廣而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企業對應繳稅收數額的計算開始依托于商品的不含稅零售價格而非整體營業額。“營改增”提高了企業管理人員完成日常財務核算工作的難度,需要審計與記錄的分類業務數據驟然增加,會計工作者應按照內容差異對業務進行專業化分類,找到各類型產品對應的增值稅稅率[4]。“營改增”后財會報表的計算環節變得更加繁復,對快會計工作人員的核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企業財會管理人員必須根據不同性質業務的不同稅率核算各項應繳增值稅費與稅費總額,并將增值稅抵扣環節包括在內進行進一步精確核算,與傳統財務管理體系中僅計算產品或勞務的生產成本不同,“營改增”政策推廣后的企業財務核算體系變得更加復雜[5]。
2.企業所承擔的稅收負擔減輕,稅務減免額度較大
實施“營改增”稅務制度革新后中小型企業的實際稅負呈逐步縮減趨勢,增值稅稅率相比營業稅更低,抵扣額度更高,企業稅務負擔減輕了,傳統的營業稅征收制度計算相對便捷,每個稅收環節都相對獨立,而在增值稅征收制度下企業在上一環節繳納的稅收在下一環節可進行抵扣,每個交易環節都被納入了增值稅的征收范圍內,而且現行的增值稅征收制度中有著3%到17%不等的多檔稅率,在國家相關規定中企業各項業務有著不同的稅率,企業必須考慮將具體勞務服務或商品拆分為不同的部分進行定價,以此適用于較低檔次的稅率,提高稅務減免額度,減輕日常生產經營的資金負擔。生產者承擔的稅費壓力在“營改增”稅制轉變下開始逐步由產品消費者群體承擔,因交易稅費主要由賣方支付,所以生產者可通過提高商品或勞務的定價轉移自身稅務壓力,獲得更多經濟收益。
3.設立專業化的發票申請開具制度與發票區分管理制度
稅務制度革新推動了稅務票據管理制度在各方面的變革,提高了稅務管理體系的嚴密性與系統性。國家詳細規定了不同等級行為主體的增值稅發票開具規則,例如為降低增值稅繳稅活動的工作量、省略不必要的手續環節,根據納稅者的身份差異設立不同的票證開具機制,大型企業或金融服務業在繳納小額增值稅時僅需開具普通發票,不需開具專門的增值稅發票,而一般納稅人與繳稅額度較小的中小型企業則必須在政府財務機關同時開具普通發票與增值稅發票,稅務部門必須在發票開具環節進行嚴格把關,對企業進項增值稅額度進行詳細的核查校對,對企業使用與保管發票的活動進行全程監管,避免發生不良商人非法出售增值稅發票或違規使用票據的犯罪行為發生。企業必須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將不同類型的發票進行分類式管理,必須在每個商品交易環節向原材料供應商與產品經銷商索取發票,盡可能避免因某項業務未能開具發票而進行重復性納稅的錯誤發生。
四、順應“營改增”政策調整財管制度的制度性優化措施研究
1.改進稅務管理籌劃機制,利用國家政策減輕經營負擔
企業必須意識到隨著稅制改革調整稅收籌劃模式的必要性,建立專業化的稅務籌劃管理機構,建立稅收管控隊伍,分析研究稅收政策的可利用之處,充分利用國家現行稅收政策拓展稅務減免空間,調整企業發展方向,選擇有更大利用價值的商業活動合作伙伴,做好前置性交易稅務額度測算,評估合作者能否有資質為企業開具必要的增值稅發票,企業應盡量選擇與金融業或大型國有企業進行合作,縮減小額稅款的增值稅開票頻率。企業還應詳細調查合作伙伴的背景與社會信用,在企業合作過程中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稅收申報,以此提高商業合作的規范性,對整個稅收流程進行完善的管理。
2.設立專業機構對企業增值稅開具發票進行管理
在“營改增”政策推行后,增值稅票據成為了新時代財務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企業管理層應以適應新稅制為核心理念重構財務管理系統,制定專門的管理措施與工作規則,統一進行增值稅發票記錄與稅務審計工作,做好財務風險防控工作,在企業內部設立專業化票證管理機構,將已開具完成的增值稅發票與普通發票進行分離管理和保存,避免因工作失誤造成票據之間混淆或遺失現象發生。財務管理人員還應按照既定規章制度定期核查增值稅專用發票的保存情況,企業應聘用具備高素質與遵守職業準則的專業人才對稅務票證進行管理,并監督企業其他部門工作人員,對增值稅發票的賬目登記、具體使用以及申請等各個環節進行協調管理,定期參照專票與普票中記錄的繳稅數額核查財務賬目,避免部分財會工作者為虛報個人工作績效而偽造增值稅發票。企業應強化票證安全管理制度,對內部財會審計隊伍進行職業道德培育或稅務法律教育,使廣大員工了解主要的稅務征收原理與稅收票據的重要性,以此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在增值稅票據管理工作中的嚴謹性與紀律性。
3.對財會工作者進行專項訓練,提高其業務處理能力
為順應稅制改革潮流,提高稅制改變情況下財會審計工作的效率與可靠性,企業應招聘或自主訓練一批有能力處理更為繁雜的增值稅計算工作的優秀人才,通過專項考核訓練或開辦培訓班使現有的財會工作者群體意識到兩種不同征稅制度之間的內在差別與財會工作內容的主要變化,提高財會工作者的環境適應能力,保證增值稅計算的精確性。新時代的財會部門工作人員應學會妥善應對新稅制下的各類交易問題,如在部分經銷商退還產品后怎樣退還給對方增值稅稅費等,使財會工作者對新頒行的財會管理制度與報稅機制有所了解,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準確無誤地完成會計核算工作。財會人員應意識到稅務處理工作在企業運營活動中的重要性,盡快改變自身工作態度,主動幫助企業進行風險管理,具備一定的財務風險管控能力與危機意識,主動將其他財會工作者的違法行為上報企業管理層,避免因員工的個人錯誤行為影響企業的正常運轉造成經濟損失。
五、結論
企業必須在“營改增”后主動強化對財務審計工作的監管,履行好法定納稅義務,判明市場經濟未來發展趨勢,改變企業經營策略與發展規劃,創新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企業可重組財會工作隊伍,提高稅務管理的專業性與增值稅票據的安全性,推行更有效的稅務籌劃戰略,使國家的“營改增”政策得到落實。
參考文獻:
[1]嚴東吉.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及其對策探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8,(02):70~70.
[2]李侗.營改增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實際影響研究[J].財會學習,2018,(05):109~110.
[3]李金芳.“營改增”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研究[J].納稅,2018,(09):8~9.
[4]黃佳華,燕珊.“營改增”政策實施對企業財務會計的影響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8,(17):139~141.[5]梁西杰.“營改增”對企業會計核算及稅收的影響研究[J].納稅,2018,(19):17~17.
作者簡介:
曹瑾,塔城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基礎會計,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