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楊豎睿
臺灣社區營造起源于19世紀60年代,于1994年后取得突破性進展。1998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文化白皮書》將社區總體營造概括為: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品質的同時,提升人的品質。 [2]造社區只是社區營造的方法和過程,而造人——即培養公民,才是社區營造的目標。與傳統的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規劃方式不同,社區營造強調由下而上,公眾參與的過程,公眾、政府、非政府組織三方積極的協作、溝通。
日本社區營造家宮崎清教授將社區營造分為:人、文、地、產、景五大核心。臺灣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充分借鑒了該理念進行在地特色的尋找。2005年臺灣行政院的健康社區六星計劃提出了營造社區的六個需求面向: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安全。在社區營造的實踐過程中,對于六個需求面向考慮也充分得以展現。
臺中北屯區稅湳社區的“花樣水南,愛麗絲花園”項目便是社區營造中人的資源和環境景觀需求結合的體現。社區居民想要改變不滿意的社區形態,共同打造一個理想中的社區花園,社區實務工作坊就安排專業老師或社區老師傅指導社區志工一起學習、展開建設,在花園建造的過程中社區居民也通過親自參與設計、建造,實現了社區參與。
基隆市過港社區收集各色飲品塑料瓶蓋創作的藍鵲意向墻則體現了環保生態需求和景觀資源的結合。該社區長期收集各種不同顏色的飲料瓶蓋,在收集的過程中持續進行藍鵲意向墻的繪制,項目實施同樣是采用社區提供平臺、聘請專業墻體藝術創作指導老師,再由社區志工動手創作。同時,藍鵲作為臺灣特有的鳥類,這一創意墻體不僅展示和宣傳了臺灣的特有動物,還形成了一個新地標景觀:一個成功的社區營造案例所帶來的益處不僅是單方面的,還會派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臺灣社造聯盟理事長盧思岳先生在結合實踐經驗后提出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四個進程:一、認識社區,形成社區意識,建立社區文化認同。二、找出社區的需求與特色。三、凝聚社區共識,塑造共同愿景,建構由下而上的參與機制,透過居民參與建立社區主體性。四、培育成熟、積極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社區公民,以建立社區自主性,永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1]臺灣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為大陸地區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意義。
拓寬公民社區參與渠道,培育社區公民公共事務自決與參與能力。在我國大陸地區,與社區營造含義相接近的概念是社區建設,即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靠社會力量,利用社會資源,強化社區功能,完善社區服務,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發展,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兩者最本質的區別在于:社區建設的主導力量在于政府,由政府自上而下對社區的建構而發展;而社區營造的主導力量則在于社區居民,強調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
借鑒臺灣社區營造,大陸社區可以轉變社區建設的政府主導模式,給予社區居民更多直接參與社區事務的渠道:社區事務的解決可采用由政府出資,社區協助鏈接資源和提供專業指導,社區居民自己動手動腦,三方協力共同完成,實現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的轉變。社區居民在親身參與社區事務的過程中可以進一步提高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專業人士對社區居民的指導也有利于幫助社區居民提高自身的公共自決與參與能力,促進公民的培養。
培養多領域社區營造人才。社區營造往往涉及多方面的問題,具有多學科屬性,需要多領域人才的參與。然而中國大陸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職數量一直存在巨大的供需不足,其他領域專業人員的參與數量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才需求。加大對社區營造人才的培養投入,提高行業內社會工作者薪資待遇,鼓勵其他專業的人才與社會工作進行領域融合等方式是解決人才問題的關鍵。
構建多方協作氛圍,鼓勵非政府組織參與。在臺灣的社區營造案例中,社區營造的參與方除了政府、社區、公民以外還有許多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大陸可以借鑒和鼓勵非政府組織的進行社區參與,劃分各方職責,構建多方協作的氛圍,為社區事務的解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為社區注入新的能量。
識別在地特色,滿足社區需求。簡·雅各布斯曾說過城市的本質和活力都在于其多樣性。[3]當前,大陸地區經濟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在飛速發展,而社區營造、建設的速度卻與社區建設的提升不成正比,社區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借鑒臺灣的社區營造經驗,在社區營造過程中應找出社區特色與需求,從五個在地特色和六個需求面向出發和思考,突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研究具體的人的需要,而不是從形式主義或講話的“規范”、“指標”出發,[4]應整舊如舊而不是徹底推翻。
長期以來,政府在社區構建中都處于主導的核心地位,但隨著大陸經濟文化的發展,公民意識正在覺醒,政府是時候轉變職能,由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將社區營造的主導權交給社區和社區居民,培育社區營造人才,培力增能。期待大陸的社區通過借鑒臺灣社區營造實現由下而上、社區自主、 居民參與、永續發展。
[1]盧思岳.社區總體營造概論(臺灣)
[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最小的無限大:文建會社區營造紀實
[3] 加]簡·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 譯林出版社, 2006
[4]趙民.“社區營造”與城市規劃的“社區指向”研究[J]. 規劃師,2013, 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