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藝晨 江巧瓊 劉玉仙
清代的國民教育,同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教育有著根本性的不同。首先在教育制度上,清代并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也沒有主管教育的專門負責人。教育資源的分配及教育管理由政府各部門代管,最主要是聽從皇帝、各大臣的安排。在教學內容上也限定儒學為核心思想,宣揚“忠君”“尊孔”。在教育資源上更是少數統治階層才能享有的特權,教育對于底層勞動人民來說是奢侈品。在教育對象上為了方便統治,培養底層人民的奴性,實行愚民政策。
晚清的教育雖然有所發展,還是很落后。這種落后主要體現在教學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教學內容,及教育程度等方面。雖然落后,但晚清對教育改革的探索也具有積極意義,主要是因為晚清受到西方外力的打擊,迫使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對幾千年傳統教育體制的反思,尤其是教育思想層面。可以說,從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幾個方面來看,中國的近代教育,始于洋務運動。但終究還是陷于“中體西用”的泥淖中,具有濃厚的封建性,買辦性,不能從根本上改革中國傳統教育,不能從根本上完成中國教育近代化。
辛亥革命打破了封建制度對教育的束縛,解放了思想,實現了教育的通俗化,社會化屬性。在革命后期至中華民國期間,從受教育者的數量、受教育種類和教育質量上,基本完成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革新。對中國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民眾也逐漸接受了新思想,培養了民眾的革命意識,提升了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蔡元培“開民智”的愿望。
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為中國帶來了資本主義,是中國近代史上意義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對中國教育的近代化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教育方面,最大的意義在于為中國教育近代化,構筑了政治體制的基礎,使中國教育體制由封建統治的依附,轉變為具有獨立社會屬性,適應民主共和政體的制度。首先,辛亥革命成功后,隨著對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內容的革新,開啟了民智,完成了對廣大民眾的思想啟蒙。晚清中國殘破的局勢讓有識之士意識到,只有開啟民智,才能培養出大量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的知識分子,工程師,政治人才,才能避免亡國滅種的凄慘下場。教育對象得到了空前擴大,教育內涵也得到了客觀的豐富。雖然從洋務運動開始,晚清政府便意識到了得“西藝”以“制夷”的必要性,但并沒有擺脫對封建教條主義的束縛,思想還停留在天朝上國,故步自封的虛無自滿中,啟蒙是不徹底的。其次,辛亥革命的成功宣傳了民主和科學,使“民主”“民權”“民生”成了社會普遍接受的真理。培養了大批具有革命意識的基層民眾,為今后的革命事業貢獻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一大批留學生的培養,借鑒學習了日本,德國等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為中國未來的革命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和思想基礎。很多人才的留學經歷,對西方教育和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了先進的哲學觀、人生觀、世界觀、這些隨著留學生的歸來和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耕耘,形成互為反哺的良心循環,為中國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再次,辛亥革命的成功,破除了落后的封建意識,極大地解放了思想。辛亥革命后的教育思想,取消了“忠君”和“尊孔”,與古代教育劃清了界限。祛除了囚禁社會思想的毒瘤,拋棄了舊思想、舊觀念。對科學文化的宣傳,對封建迷信的地址,讓百姓煥然一新。當時蔡元培等先進知識分子,身體力行的宣傳改掉陋習,如宣傳科學的醫學知識,批判迷信思想,放棄裹腳,提倡男女平權,鼓勵女子接受教育等等。社會改變了對皇權的看法,形成了資本主義思潮。最后,辛亥革命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真正起點,為今后中國教育革新打造了堅實的基礎。
[1]劉佳.《八旗通志》中八旗教育制度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J]中國古典文獻學 2011,62-68
[2]李占萍. 清末學校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學,2009, 143-149
[3]林家有. 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的近代化[J] 中山大學學報,2001(06)
[4]劉永華. 清代民眾識字問題的再認識[J]中國社會科學評價,2017(02)
[5]努爾古麗.麥麥提. 淺析洋務運動在中國近代教育中的作用[D] 新疆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6]李劍萍. 辛亥革命與現代教育宗旨的確立——兼論教育家與教育創新[J] 教育研究 2012(05)
[7]田正平, 楊曉. 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近代化[D]浙江大學學報,2002(32)
[8]虞和平. 辛亥革命對教育變革的影響———以民國前中期商人捐辦大學為中心[J] 史學月刊,2015(06)
[9]李喜所. 辛亥革命時期的教育改革[J]南開學報, 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