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吸取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又結合中國的國情、政情和黨情,顯示出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其中最大的優勢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正是因為在黨的集中領導下,中國制度才能不斷創造發展的奇跡。具體來說,是歷史和人民自覺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體現了中國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并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前進的方向和服務的對象。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中國制度由誰來領導,這既是一個政治問題又是一個歷史問題。曾為我國創造燦爛文明的封建制度,鴉片戰爭后,逐漸土崩瓦解,我們該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尋得社會安定,一時間成為時代課題。無數仁人志士開始了艱辛的探索。
(二)堅持黨的領導保證了中國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不同的制度有著不同的服務對象和領導階級。我國國家制度古來有之,但區別于封建社會、民主革命時期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制度的領導者和執行者不同以及服務對象不同。在封建社會,由于階級的對立,國家制度主要是為少數統治集團服務的,在民主革命時期,國家制度依然為少數官僚階級,資產階級服務。只有中國共產黨成為領導階級后,我國的國家制度才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國家制度不在為少數人服務,“不是哪一個或哪幾個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 ,而是為占人口大多數的人民服務,是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
(三)黨的領導指明了中國制度前進的方向
中國制度如何完善,能維持多久,往那個方向前進?這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中國制度是共產主義特色的制度,沿著共產主義前進,為共產主義服務,始終是中國制度不變的目標,這也是中國制度區別其政黨制度,能“有效地避免了“短期行為”,從而保證了國家大政方針基本穩定” 的顯著優勢。
制度的制定,不是讓它成為束之高閣的理論,而要體現出它本身的功能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獨特優勢,既繼承了古代制度的優點,又突出了系統性和結構性、穩定性和動態性、法治性和程序性等特點,其中法治性和程序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封建制度最大的區別。
中國制度是系統性和結構性的統一。我國國家制度由13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具有自己獨特的結構性,但各部分之間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相互聯結的,共同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其中,黨的領導是貫穿在各個組成部分之中。在每次國家重大決策中,中央的政策很快能下達到各個地方,地方貫徹落實并反饋到中央,充分發揮了我國制度要素之間的協調統一性的功能。
中國穩定性和動態性的統一。我國的國家制度在保持根本國家制度不變的同時,又不斷的發展完善,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國家制度的靈活性。這些年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外交等各方面的制度,不斷根據實踐的發展完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既表明了完善制度與治理優勢的關系,又貫徹和落實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理論品質,把辯證的思維落實到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同時,我國國家制度又具有很強的風險防范意識,這種意識體現在政治、生態、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憂患和風險意識,才保證了我們黨我們人民應對突入其來災難時的有條有序。
中國法治性和程序性的統一。法治性和程序性是現在國家制度區別于封建國家制度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我國制度建設的經驗總結。人的意志帶有主觀性,由人來意志來主導制度的運行,只會帶來不堪設的后果。封建帝制的滅亡是教訓,文化大革命是教訓。在推進國家建設的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依法治國,制度的制定、運行等都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并且逐漸上升到國家戰略層次。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目標,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做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并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戰略。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要穩基固本,是離不開法治保障的。
可以看出,我們的國家制度之所以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功能優勢與其自身的特證是分不開的。國家制度有真理性,實用性和價值性也是不證自明的。
任何一種制度的設立都伴隨有一種目的,為什么設立,為了誰設立?不同的回答決定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我國社會主義的性質就決定了我國制度的價值取向,以人民為中心和為民服務是貫穿在我國國家制度中的一條紅線。正是因為我國制度的這種價值取向,以2020年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為例,在這次疫情防控中我們很好地處理了自由與人權的關系,經濟復蘇和人民福祉的關系,同時也充分調動了人民在抗“疫”中的主體地位。
自由與人權的關系。在疫情大考前,自由與人權一時間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熱點,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對內關系到民心穩定問題,對外關系到國際形象問題。對于武漢封城舉措,不少外國媒體稱其限制了人的自由,侵犯了人權。實踐證明,當生命安全成為最大的威脅時,高談自由與人權反而成為空洞的民主。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疫情防控中反復強調:“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武漢封城非但沒有剝奪人權,反而是維護了人權,沒有生命的健康和生命的安全,人權只是一句空話。這次疫情救治中,最嚴重省份湖北成功治愈了3600余80歲以上患者,相比較有些國家,無奈之下只能拔下老人的呼吸罩,許多老人被無辜判了死刑。
經濟復蘇和人民福祉的關系。在這次大考面前,世界各國共同面臨著經濟復蘇與人民福祉的關系問題,二者孰輕孰重,不同的國家制度,選擇和回答是不同的。一方面,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的需要是我們制度執行的一個初衷。早在改革開放指出,在姓“資”和行“社”的大討論中,鄧小平就給出了答案,把“是否有利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為一項重要指標。
發揮了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中的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 首先在這次疫情中,人民筑起了穩固的基層堡壘。沒有人民的參與是下不了全國一盤棋的,黨和政府也無法控制這盤棋。其次在疫情防控中,人民群眾起到了戰斗奉獻作用。一線工作的醫護人員、科研團隊、全國各地的奔赴武漢的志愿者、鐵路高速公路站臺檢查人員、村口站崗人員等等,在這次疫情防控中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正是這些力量匯聚成了中國人民同心齊力的抗“疫”的中國力量。最后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抗“疫”完滿勝利的句號,仍需人民群眾親手畫上。我國疫情防控已進入后疫情階段,但還不是完全勝利,全國人民仍需保持高度的防范意識。
社會主義是建設出來的,制度的好壞不是理論證明的而是實踐檢驗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同其他一切制度一樣,是階級和歷史的產物,必然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階級的消失而消失。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符合國情,是能促進經濟發展,保障人民利益,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正確選擇。
[1]黃相懷等著.不忘初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永葆朝氣[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7.
[2]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
[3]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林毅.“制治互洽”邏輯的重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闡釋的理論與實踐之維[J].求索,2020(01):14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