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捕快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記載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與齊諸公子馳逐重射。孫子見其馬足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于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及臨質,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與彼。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
明朝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有更詳細的描述:
齊威王暇時,常與宗族諸公子馳射賭勝為樂。田忌馬力不及,屢次失金。一日,田忌引孫臏同至射圃觀射。臏見馬力不甚相遠,而田忌三棚皆負,乃私謂忌曰:“君明日復射,臣能令君必勝。”田忌曰:“先生果能使某必勝,某當請于王,以千金決賭。”臏曰:“君但請之。”田忌請于威王曰:“臣之馳射屢負矣。來日愿傾家財,一決輸贏,每棚以千金為采。”威王笑而從之。
是日,諸公子皆盛飾車馬,齊至場圃,百姓聚觀者數千人。田忌問孫子曰:“先生必勝之術安在?千金一棚,不可戲也!”孫臏曰:“齊之良馬,聚于王廄,而君欲與次第角勝,難矣。然臣能以術得之。夫三棚有上中下之別,誠以君之下駟,當彼上駟,而取君之上駟,與彼中駟角,取君之中駟,與彼下駟角;君雖一敗,必有二勝。”田忌曰:“妙哉!”乃以金鞍錦韉,飾其下等之馬,偽為上駟,先與威王賭第一棚。馬足相去甚遠,田忌復失千金。威王大笑,田忌曰:“尚有二棚,臣若全輸,笑臣未晚。”及二棚、三棚,田忌之馬果皆勝,多得采物千金。田忌奏曰:“今日之勝,非臣馬之力,乃孫子所教也。”因述其故。威王嘆曰:“即此小事,已見孫先生之智矣!”由是益加敬重,賞賜無算。
田忌賽馬的故事,一直是國人熟知的智慧故事之一,都稱贊孫臏有智慧,還堂而皇之地告誡人們“如何善用自己的長處去對付對方的短處,從而在競技中獲勝”。但是仔細閱讀這個故事就會發現:比賽雙方事先有明確約定,要上馬對上馬,中馬對中馬,下馬對下馬。但是田忌(孫臏)“飾其下等之馬,偽為上駟”,即用下等馬假充上等馬、上等馬假充中等馬、中等馬假充下等馬,勝在作假、破壞規則和契約上。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很講誠信的國家,但田忌(孫臏)違規、違約是顯而易見的,卻被后世稱之為大智慧,個中原因很復雜,估計三五篇文章說不完。如果非得給個答案,簡而言之,可以用孔子的“禮崩樂壞”來解釋。但我們換個角度,以戰爭模式來解讀,可能更容易找到答案——說明了國人更在意輸贏。但如果是商業行為,又該如何解讀呢?
談到商業行為的誠信,很容易聯想到契約精神。二者雖有關聯,但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契約”一詞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義為“交易”——本質是一種契約自由的理念。所以契約精神是市場經濟社會的基礎,是市場經濟法治的靈魂。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認為,契約精神包括三大元素:契約自由、契約正義與契約嚴守。但當前,漠視契約自由、行政管制濫用的現象不少;漠視契約正義、霸王合同的現象還存在;漠視契約嚴守、言而無信的現象也很嚴重。
2020年4月29日,一位李姓女子因為虛構行程,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騙保近300萬元,被某市公安局以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刑事拘留。6月10日被媒體報道后,引起法學教授、律師和網友的激烈討論。是民事糾紛,還是涉及犯罪,目前仍然沒有定論。不過媒體報道后,部分保險公司修改了“責任免除”條款,其中一家改為:任何情況下被保險人持有的客票狀態為退票、改簽、作廢、失效等,或被保險人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未實際辦理登機手續或因自身原因未實際登機的,保險人不承擔賠償責任。相關條款內容修改,說明原來的條款有“漏洞”。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賬號俠客島認為,李某的行為“本質上是對保險公司保險合同規則的利用,在道德上可以爭論,但在商業上符合理賠邏輯。”“動輒用刑事手段解決民事糾紛,這是市場強勢主體的一種傲慢,是對普通消費者的一種霸凌,更是對社會主義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破壞,態度蠻橫,影響惡劣。”契約精神何在?
2015年11月,亞冠決賽賽場,恒大俱樂部違約更換球衣胸前廣告。事后,恒大表示,這是商業行為,而且愿意承擔違約條款。值得玩味的是,恒大違約推廣的是最需要誠信的人壽保險。在筆者看來,這種故意違約已經不再是商業操作層面的問題,而是無視契約精神的最典型表現。
講契約,莫“棄約”。修建喬家大院的喬致庸,經常告誡兒孫:經商處事要以“信”為重,以信譽得人。其次是“義”,不哄人,不騙人,該得一分得一分,不掐昧心錢。第三才是利,不能把利擺在首位。如果一項契約,于我有利,我則履行;于我無利,我則棄約,那么契約精神何在?長此以往,誰還敢與你打交道、做生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7月21日的企業家座談會時特別強調,“企業家要同方方面面打交道,調動人、財、物等各種資源,沒有誠信寸步難行。由于種種原因,一些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還存在不少不講誠信甚至違規違法的現象。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是現代經濟活動的重要意識規范,也是信用經濟、法治經濟的重要要求。企業家要做誠信守法的表率,帶動全社會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提升。”
誠然,如果企業不按市場游戲規則出牌,為攫取商業利益而無視誠信經營理念,用主觀臆斷代替契約精神,公司治理自然很難規范,最終必將損害公司的長久發展。對企業而言,尊重市場經濟基本規則,遵守契約精神,弘揚契約精神,為營造良好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做貢獻,才能實現共贏,才是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