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模式,被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新的社會發展形態。發展數字經濟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促進作用。由于有深厚的科研基礎和產業基礎以及良好的政策,安徽省數字經濟處于一個積極發展的狀態中,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因素的影響,安徽省數字經濟也存在總量少、GDP占比小、地區分布不均等問題。繼續深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加大對政策扶持力度,對安徽省發展數字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數字經濟;安徽省經濟;現狀與問題
中圖分類號:F127;F49 ?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20-0116-02
自20世紀40年代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誕生以來,數字經濟就邁開了其發展的步伐,經過70多年的發展,伴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不斷進步,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經濟模式,被認為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形態[1]。數字經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至今缺乏一個明確的定義,從最初的電子商務是數字經濟,到后來的涵蓋通信技術及設施,再到信息數字化與相應的通信技術基礎設施,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對其定義也不斷更新[2]。目前比較公認的定義是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的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3]。
數字經濟是帶動經濟增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發展數字經濟不僅能對經濟總量有貢獻,更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因此,數字經濟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關注。在我國,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數字中國。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對GDP的貢獻率達到了55%,規模達到27.2萬億元[4]。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安徽省政府深入貫徹國家數字經濟發展戰略,2018年10月印發了《支持數字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提出支持數字技術創新、加強市場主體培育、大力培育數字競技平臺、打造數字經濟產業生態、大力發展“數字+”社會服務、加快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信息基礎建設、加強人才智力保障、加強財稅支持和要素保障、統籌組織實施十項政策,助力數字經濟在安徽的發展。在政策的導向下,安徽省數字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本文研究了數字經濟在安徽省發展的現狀與問題,探討了安徽省進一步發展數字經濟的措施,為安徽省數字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安徽省數字經濟發展狀況
1.安徽省經濟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自2009年以來,安徽省不斷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力度[5],如圖1所示,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比例從2009年的14.86%下降到7.86%,第二產業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呈倒U形曲線,第三產業占比變化趨勢與第二產業正好相反,先下降后商城呈U形曲線。三大產業的變化說明安徽省經濟結構在不斷優化。隨著安徽正式進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江浙滬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信息、資源、市場的開放,給安徽省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然而,盡管產業結構已經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優化,安徽省工業產業結構中農副食品加工、生產業,電能、熱能生產和供應鏈業,電氣機械和器械制造業等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較大,而其他工業行業的產值比重較小[6]。由于安徽省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差,原材料、人力資源價格相對較低,加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后,安徽省極有可能成為傳統的、無科技含量的原材料生產方,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發展數字經濟,利用其實現換道超車則顯得尤為重要。
2.安徽省數字經濟發展現狀
從中國第一臺VCD,第一臺微型計算機到現在的全球第一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全球最薄0.12毫米觸控玻璃,創新貫穿著安徽省的發展[7]。改革開放以后到1992年,安徽省全面恢復科研工作,并將科學發展重心轉移到為經濟發展服務;1992年到2005年,安徽省提出科教興皖戰略,并決定將合肥建設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06年以來,安徽省實施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先后出臺了一批鼓勵自主創新政策[8]。得益于深厚的科學儲備與產業基礎、利好的政府政策,數字經濟在安徽省得到長足發展。
2019年,安徽省GDP為3711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3.7%,占比40.1%。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4.9%,如圖2所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都有相當規模的增長。
2019年,安徽省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共支持項目218項,其中,如表所示,安徽省有多家企事業單位入選國家級數字經濟項目。目前,安徽省已經形成了以科大訊飛、京東方為代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數字經濟發展態勢。數字經濟對安徽省GDP的貢獻也不斷增高。
3.數字經濟對安徽省經濟發展的輔助作用
數字經濟發展是實現換道超車的絕佳機會,以貴州省為例,在傳統經濟增長乏力的背景下,積極發展大數據產業,在5年里發展成了“中國數谷”。2018年,貴州省電信業務總量增長165.5%,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1.5%和75.8%,大數據成為支撐貴州全省GDP增長的重要因素。安徽省加入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后,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經濟發展被進一步拉大,重新成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聚集地等挑戰。發展數字經濟,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安徽省在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中保持發展活力,取得更快的發展速度有重要輔助作用。
二、安徽省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安徽省的數字經濟發展呈欣欣向榮的態勢,其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安徽省數字經濟總量少、GDP占比小,2018年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針對數字經濟發展對全國各省市做了一次綜合排名。在數字經濟總量上,安徽省排名全國第14位;在數字經濟增速上,安徽省位居全國第8位。同年,在賽迪顧問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百強城市發展研究白皮書》中,安徽省合肥市排名第15位。長三角一體化其他省市的數字經濟總量遠超安徽,其中上海排名全國第2位,江蘇在省級排名中排名第2位,浙江在省級排名中名列第4位。數字經濟在GDP的占比中,上海、浙江、江蘇分別占48.9%,37.8%和36.5%,而安徽僅占26.2%。這說明,盡管安徽省數字經濟在不斷增長,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等一系列問題的影響,與長三角一體化的其他省市比,仍然在總量和占比上處于劣勢。
除了總量少、GDP占比小之外,數字經濟發展在安徽省內嚴重不均是另一個顯著的問題。受政策、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結構的影響,合肥、蕪湖、蚌埠等地級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以合肥為例,2017年,合肥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為35.77%,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9%,聚集了大數據、人工智能、集成電路、新型顯示、裝備制造、健康醫療等重點領域,數字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占有一席之地。而產業結構落后,經濟發展水平較差的淮北、池州等地數字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安徽省數字經濟發展策略建議
1.深化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融合
深化制造業和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構建具有數字經濟特點又被傳統經濟所需要的自動控制與感知技術、工業互聯網、工業智能服務平臺,促進信息通信新技術在企業等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應用,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等創新實踐。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數字技術服務業、互聯網產業跨界融合。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議出臺針對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細化鼓勵措施;出臺人才政策,積極引進數字經濟相關人才,同時向安徽省內大中小學推行數字經濟相關教育,提高人民群眾數字素養;打破企業與高校之間的交流壁壘,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高企業創新能力,讓科研更好地為數字經濟服務。
參考文獻:
[1]張雪玲,焦月霞.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及其應用初探[J].浙江社會科學,2017,(04):32~40+157.
[2]胡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回顧與展望[J].網信軍民融合,2018,(06):18~22.
[3]趙義懷.上海數字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未來思路及舉措建議[J].科學發展,2020,(04):79~88.
[4]左越,竇克勤,李君,等.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制約因素及應對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9,16(18):237~242+244.
[5]謝倩倩,李自強.安徽省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路徑研究[J].營銷界,2019,(34):185~186.
[6]黃基偉.安徽省主導產業的選擇——基于產業協調發展的視角[J].皖西學院學報,2014,30(06):57~62.
[7]沙其富,汪源浩,任媛媛.安徽省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政策研究[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13,30(05):117~122.
[8]劉贊揚,劉晶晶.安徽省科技創新政策發展演進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8(05):506~510.
作者簡介:
王童雨,供職于安徽新華教育圖書發行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