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峰
黨的十九大報告就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指導思想: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人與自然共生相伴,只有尊重、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才能避免因為過度開發利用自然而遭受反噬。這是無法抗拒的客觀現實,現代化社會應該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礎與前提,這一思想既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又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由之路。
生態文明建設符合新時代我國國情發展的客觀要求。過去我國的發展是以過度消耗自然為代價的,這是由于當時對環境的重要性還沒有予以高度重視,也沒有將環境問題提高到戰略位置進行保護所致。黨的十九大把生態問題上升到與國家發展、人民長治久安的高度,因此我們必須堅定不移的走生態文明發展道路,這與我國國情是一致的,只有通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這種全方位、全過程的治理,才能確保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我國步入經濟新常態的使命。在新時代背景下,面對中國經濟新常態,只有按照生態文明建設來深入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精神,具體到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必須要完成的任務有去企業產能、去污染環境產業,構建綠色美麗新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訴求。對自然的利用一定要建立在保護自然的基礎上,既要充分發揮自然的作用讓其為人類所用,又要嚴格控制環境問題讓其位于臨界點之上,努力為人與自然之間創造一個合理、有效、和諧的狀態,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努力。
牢固樹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生態文明觀。一定要把生態環境的保護擺在首要位置;在黨員干部心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要讓他們認識到環境是最能普惠百姓、最具有公平性特征的產品,督促他們全心全意的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道路,要協調好保護、穩定、發展與改革之間的關系,就老問題的解決與新能源的尋找上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力度與節奏、找準方向,要改變過去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來引導產業發展、優化經濟布局、倒逼結構調整,積極促進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有計劃的讓經濟增長擺脫把資源環境作為最重要因素的困境,搭建綠色惠民、發展與富國的品臺,讓綠色的貧困走向美麗的富饒,實現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三邊共贏。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現如今,我國生態環境問題還相當突出。整體而言,與經濟社會發展相比,我國環境保護依然比較滯后,各個時期累積的各種類型的環保問題讓環境承載負荷接近臨界點,環境容量已經無法承受各種污染物的排放,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還在繼續,改善環境的目標任重道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一定要及時補齊各種生態環境短板,要把改善環境質量作為中心工作,將老百姓身邊最突出的的、治理最困難的、矛盾最尖銳的、國際反響最大的問題擺在首位,采取科學的方式對標相關規定嚴格落實,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努力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能夠讓人民獲益、感受、看見的成績,讓生態環境目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保持一致。要形成政府牽頭,企業為主,其他力量參與的全員環保體系。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問題要積極參與,并嚴格按照國際公約承諾將環境治理任務落到實處。
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現如今,在生態文明管理體制方面我國依然存在政策不完善、疏漏之處多等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完善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并進一步明確其發展思路與具體目標。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國在生態文明方面的改革成效受到了全社會、全世界的認可與關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不是可以獲得成功,直接影響著我國是不是能夠更順利的打開“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大門。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構成部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也是我國治理能力進入現代化的體現,作為一種“中國方案”它具有世界引領與綠色執政的重大意義。首先,它要求各級政府在開展工作時必須認真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要以生態文明建設來推動生態產品總量的增加。其次,在生態系統管理方面,生態系統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這是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堅持的前提與條件。它要求從全局出發制定生態門決策,要采取多種手段、多種方式嚴格落實“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工作。最后,在自然資源管理方面,由于自然資源生態屬性越來越重要,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視對自然開發的監管,對自然資產資產管理與監督的職能要合理設置。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一定要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體系,改變生產生活方式,讓其處處展現綠色理念,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推向新高度,通過美麗中國建設,加快進入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步伐,為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保障與助力。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10.18
[2]張富文.以人民為中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追[J]科學社會主義,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