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
1919年5月4日,五四運動爆發。這場運動作為一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馬克思主義在這場運動中進一步在中國傳播。而在1920年,陳望道前往上海擔任當時《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的主編。這時,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籌劃盡早把《共產黨宣言》翻譯出來,以便于此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能夠更加便利。
1920年3月,陳望道回到家鄉義烏分水塘村并隨身攜帶《共產黨宣言》的英譯本和日譯本。在家中,他仔細研究并翻譯《共產黨宣言》。由于翻譯此書必須保密,陳望道便將僻靜的柴房作為翻譯的工作室,以一塊鋪板作為工作臺。白天就借著從窗外透進的陽光來研讀譯本再進行翻譯工作,夜晚則關閉窗門點起煤油燈繼續進行翻譯工作。廢寢忘食的翻譯工作并沒有讓他覺得疲憊,反而使他更加聚精會神。為了能夠方便地查詢遇到的生疏的名詞、術語,陳望道在極其刻苦的條件下,通過《英漢辭典》《日漢辭典》來進行翻譯工作。當時天氣嚴寒,陳望道也因為坐在工作臺前翻譯時間太久,以至于手腳被凍得冰涼,但是他卻絲毫不在意,為了能夠是翻譯的文章更加貼合原意,他經常就一句話來回翻譯多次以求最準確。
經過四個多月的艱苦奮斗,到了四月底,陳望道終于完成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工作。“陳望道將《共產黨宣言》譯本交給陳獨秀,他馬上又將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連同日、英文版的《共產黨宣言》一起交給李漢俊校閱。” 《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譯本離不開革命志士的共同努力,陳望道根據陳獨秀、李漢俊等人的修改建議,最終才完成了定稿。1920年8月,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建立。小組的首要任務便是出版《共產黨宣言》將馬克思主義宣傳出去,但是由于當時上海被軍閥和帝國主義統治,他們對“共產主義”感到害怕又仇恨,阻撓《共產黨宣言》公開發行。最終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出版《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并被列為“社會主義小叢書”。隨著書籍出版,馬克思主義逐漸為多數人所知曉,各地共產主義小組也積極深入工人群眾,建立工會、夜校等。此外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團員,讓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后備力量。
百年以來風云變幻,但《共產黨宣言》始終是作為后來無數革命志士的真理之甘、信仰之源。陳望道首譯的《共產黨宣言》成為當時在國內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部作為《共產黨宣言》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對于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無產階級運動在中國的蓬勃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無產階級的不斷發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有了思想基礎和階級基礎。正是在這本書的引領下,更多的革命青年自那時起便逐步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成為了共產主義的信仰者,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四史教育只有堅持初心才能勇于擔當起時代的責任,四史教育是提升黨性教育的需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從來并不是一帆風順,在學習紅色歷史文化的同時要緊扣現實腳踏實地。陳望道首譯的《共產黨宣言》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對紅色歷史最好的紀念。而正是這樣具有紅色記憶的精神財富才為現在“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提供前進動力。在回味紅色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感悟紅色革命精神。《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譯本自出版以來就散發著真理的光芒,在中國這片大地上引領青年前進。
如今,我們這輩人更要在紅色經典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追尋革命先烈的足跡,傳承革命初心,肩負時代使命。《共產黨宣言》的首個中文譯本永遠鐫刻著革命的精神,也讓后人在這部經典的引領下用時間來見證真理用實踐來檢驗真理的正確性。
[1]宣言中.信仰之源[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20.2
[2]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上海市檔案局,上海市檔案館.信仰的力量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M]學林出版社, 2019.7
[3]賀團衛.民主革命時期〈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12
[4]陳立民 蕭思健.千秋巨筆一代宗師:紀念陳望道先生誕辰120周年[M]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