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英杰 周萌 張磊
*基金項目:山東省泰安市社會科學聯合會課題(閱讀療法提高泰安市老年人主觀幸福度的立體化療愈模式配伍研究,編號19-YB-047);
山東省泰安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課題(閱讀療法助推泰安市健康養老立體化服務模式探討,編號19skx040)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并在整體上呈現出失能化、高齡化、少子化和空巢化四個方面的特征,他們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狀況及享受的養老資源不容樂觀,由此引發的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比較普遍,值得重視[1]。
研究報道,音樂療法能夠調節人們的情緒反應[2],對于緩解人們的情緒能夠產生積極的作用[3];閱讀療法可以提高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4]。為了探討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采用音樂療法及閱讀療法對老年人進行干預,觀察其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主要包括對生活的情感體驗和對生活的滿意程度。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是其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幸福感強和生活滿意度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5,6]。
(一)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全部來自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泰安校區的合作社區,納入標準為: ①性別不限,年齡在60歲以上; ②喜歡閱讀及音樂;③獲得知情同意并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④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 MMSE) 評分≥10 分。排除標準為:①生命體征不平穩;②有嚴重聽力障礙和言語障礙無法交流者; ③有精神疾病和嚴重軀體疾病,不能自理者; ④對音樂敏感不能耐受者、對音樂反感不接受者; ⑤依從性較差,有嚴重攻擊行為或自殺企圖者;⑥本研究開始前4周內曾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
除去中途退出者,最終有90名老人參與研究,并分為A、B、C三組;三組的性別、年齡、學歷(小學至大學)等一般資料經對比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對照組)老人平均年齡為(70.277.81)歲,B組(閱讀療法組)老人平均年齡為(69.766.33)歲,C組(閱讀+音樂療法組)老人平均年齡為(70.437.86)歲。
(二)干預方法

表1 三組老人干預前后MUNSH評分與LSLA評分(X±SD,n=30)
對A 組老人進行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為常規的集體授課或者講座,主要講授內容包括簡單的放松技巧、如何處理情緒等的心理護理。B 組老人于社區活動室或家中閱讀喜歡的書籍或報紙雜志,每周閱讀時間不低于3.5小時。C 組老人在B組閱讀的基礎上,每天聽音樂2-3次,每次時間20分鐘左右,時間及地點可自己靈活安排。干預時間為12周。若本研究在干預組實施的干預措施經數據證實有良好的效果,在收集完研究數據后,將對對照組實施同樣的干預措施。
干預時老人可自主選擇讀物或者章節(在閱療師推薦的書目中選取或自己選取但應征求閱療師的意見),可隨時更換。為調節老人情緒,推薦讀物有: 牧之的《幽默改變你的生活》,(日)保坂隆的《一個人的晚年》,管遵信的《快樂老人健康枕邊書》;畢淑敏的《提醒幸福》、《破解幸福的密碼》和《我很重要》等作品。由于中國老年癡呆癥患者急劇增加,為達到預防作用,推薦的讀物有:陳怡潓《阿爾茲海默先生》;[澳]羅斯·沃特金斯《一張照片》;謝文緯《走進老人心靈的深處》等。此外還準備《三國演義》、《老人與海》等名著及當日報紙作為備選讀物。

表2 三組老人干預前后性別對MUNSH評分及LSLA評分的影響(X±SD)
音樂的選擇,根據老人具體情況由閱療師跟中醫大夫共同商定音樂曲目,并參考王蔚等[ 7 ] “中國五音療法”進行推薦:如老人失眠、心慌,可聆聽養心音樂《紫竹調》,最佳聆聽時間為9:00-11:00;老人思慮過重,可聽養脾音樂《十面埋伏》,最佳聆聽時間為進餐時及餐后一小時內。閱療師每周定期跟老人開展互動及交流活動,以便及時調整干預方案,確保療效。對不能堅持閱讀療法的患者給予鼓勵和幫助;平時如有問題可隨時電話溝通指導。
(三)評定工具
本研究采用認知和情感相結合的方法評定主觀幸福感,所利用的工具有: ①紐芬蘭紀念大學幸福度量表( MUNSH),該量表的理論基礎是情感平衡理論,即將幸福理解為正性情感反應( PA)或體驗( PE) 與負性情感反應( NA) 或體驗( NE) 之間的平衡;總的幸福度等于PA + PE-( NA + NE) 。中文版MUNSH 為24項,得分范圍為-24~24,統計時加上常數24,轉換為0~48。②生活滿意度指數量表A( LSIA),這是主觀生活質量的自評量表,評定研究對象對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滿意程度認知,共20 題,總分為40 分,評分越高者生活滿意度越高。

表3 三組老人干預前后學歷對MUNSH評分及LSLA評分的影響(X±SD)
(四)統計學方法
使用GraphPad InStat 軟件進行三組數據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干預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多重比較采用Tukey檢驗,計量資料用(X SD)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三組老人干預前后MUNSH評分與LSLA評分比較
各組干預前MUNSH評分與LSI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B組與C組,干預12周后上述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均明顯升高(P<0.05),干預前后差異顯著。干預后C 組上述評分均明顯高于A組評分(P<0.01),差異極顯著;B組與A組比較,上述評分無明顯變化(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見表1)。
1):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5;2):與A組比較,P<0.001; 3): 與B組比較,P<0.01;*:組內干預前后比較,P<0.01;#:與A組比較,P<0.01
(二)三組老人干預前后性別對評分的影響
對各組內女性與男性干預前后的MUNSH評分與LSLA評分分別進行t檢驗,結果顯示;各組內女性與男性的評分,干預前后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兩種干預方法對女性與男性的效果一致,無性別差異(表2)。其中A組女性18人,男性12人;B組女性14人,男性16人;C組女性17人,男性13人。
(三)三組老人干預前后學歷對評分的影響
把老人的學歷分為兩個層次進行統計,小學至初中與高中至大學。其中小學至初中學歷,A組有21人,B組有15人,C組有18人;高中至大學學歷,A組有9人,B組有15人,C組有12人。對各組內不同學歷干預前后的MUNSH評分與LSLA評分分別進行t檢驗,雖然干預后各組評分都有所增加,但分值均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兩種干預方法對不同學歷的老人效果一致,均能提高老人的主觀幸福感水平。
老年人作為一個迅速增長且相對弱勢的群體,目前已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8]。人的情緒變化與健康有著重要的關系,情緒變化會牽涉到心理和生理的變化。所老年人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由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Becca Levy教授科研小組連續12年追蹤訪問3635名被調查者,并發表文章《一天一章,讀書與長壽的關系》[9],分析了大量數據,得出的重要結論有:讀書可提高老年人生存優勢,原因是提高了其認知水平;閱讀書籍比閱讀報刊更有利于生存;書籍對老年人都具有保護性,無論財富、性別、健康狀況或教育程度如何;每周讀書超過3.5小時的人,比不讀書的人多活2年。所以本研究在干預時間內要求老人每周的閱讀時間至少3.5小時,而且主要推薦讀物為書籍而不是報刊。
對于書籍的推薦,我們按老人具體情況進行分類,推薦不同的書目。
《史記·樂書》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和正心也”。可見音樂療法應用于醫學中治療情志病已歷史悠久。呂繼輝等[10]研究發現,音樂療法能有效提高老年癡呆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和心理健康,可作為治療老年癡呆相關癥狀的輔助方法;巫纖纖[11]研究發現音樂療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慢性病老年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黃帝內經》記載“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指出五臟與五音之間存在特定的聯系,如果各臟腑產生了病變,則發聲也會出現與之相對應的音階。反之,各音階也會對應影響與之相關的臟腑,即“宮通脾、商通肺、角通肝、微通心、羽通腎”[12]。五音療法即源于此,是后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代樂曲曲目發展而來,可作為輔助手段應用于臨床領域多種疾病,與理療、西藥、中藥、針灸[13]等治療方法結合,皆獲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宮為脾之音,大而和也,嘆者也,過思傷脾,可用宮音之亢奮使之憤怒,以治過思。商為肺之音,輕而勁也,哀者也,過憂傷肺,可用商音之歡快使之高興,以治過憂。角為肝之音,調而直也,叫呼也,過怒傷肝,可用角音悲涼使之哀傷,以治過怒。微為心之音,和而美也,喜也,過喜而傷心,可用微音之火熱使之驚恐,以治過喜。羽為腎之音,深而沉也,吟者也,過恐傷腎,可用羽音之思索冥想,以治過恐。本研究根據老人實際情況,思慮過重者推薦宮調養脾音樂,如《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賣報歌》等,最佳聆聽時間在進餐期間或餐后一小時內。易憂傷者推薦商調養肺音樂,如《陽春白雪》、《黃河大合唱》、《嘎達梅林》等,最佳聆聽時間15:00-19:00。易大怒者推薦角調養肝音樂,如《莊周夢蝶》、《江南好》、《春風得意》、《藍色多瑙河》等,最佳聆聽時間19:00-23:00。易大喜者推薦徽調養心音樂,如《紫竹調》、《解放軍進行曲》、《梁祝》、《百鳥朝鳳》等,最佳聆聽時間9:00-11:00。易恐懼者推薦羽調養腎音樂,如《梅花三弄》、《漢宮秋月》、《昭君怨》、《塞上曲》等,最佳聆聽時間7:00-11:00。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閱讀療法與(閱讀+音樂)療法均能明顯提高老年人的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P<0.05),但(閱讀+音樂)療法的干預效果更明顯,更有效。而且通過分析不同學歷的老年人干預前后兩個量表評分,發現學歷對老年人幸福度與生活滿意度沒有明顯影響(P>0.05);也沒有性別差異。這與耶魯大學流行病學教授Becca Levy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所以本研究結論為:閱讀療法與(閱讀+音樂)療法均能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后者效果更明顯。而且老人的學歷與性別對此干預療效沒有明顯影響。
此外,本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設計中沒有考慮音樂及閱讀形式對老年人干預效果的影響。比如,音樂可以欣賞、合唱及獨唱,或者朗誦熟悉的歌詞等;閱讀的形式可以是自療式或他療式閱讀療法,個體或群體閱讀療法[14],及聽有聲書或看紙質書。這些在今后的干預中,我們需要進行深入的細化研究。此外,干預時需注意一下幾點:1.某些樂曲兼具兩種以上的屬性和作用,必須靈活選用,避免有悖情志的內容;2.盡可能排除外界干擾,讓身心完全沉浸于樂曲意境之中;3.必須控制音量,一般在40~60dB即可,用于安神的可更低些;4.選擇樂曲或者書籍應該根據老人情況及文化、興趣、愛好、性格特點,不應強迫老人反復聽一首曲子、看一本書,或參加不喜歡的表演及交流活動,否則會適得其反。
[1]傅宏,陳慶榮,王港.老齡化社會心理問題研究和心理服務實踐_以江蘇為例[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7,32(2): 138-146
[2]余靖,張文淵.音樂治療的基本思想與作用機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2,2(02):139-140
[3]孫枚,石桂珍.音樂治療在中醫臨床的應用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2,31(23):139-140
[4]李慧菊,韋鳳美,閻文等.閱讀療法能改善養老機構老年人的主觀幸福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7): 3746-3748
[5]蔣懷濱,林良章.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其調適的調查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4): 2461-2462.
[6]曹新美,劉翔平,唐宏.贛州市老年人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0-74
[7]王蔚,江云東,江燕.中醫五音療法及其作用機制探析[J].中國民間療法,2019,27(01):99-101
[8]代志敏,何永萍,蒲敏.淺談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及護理措施[J].當代醫藥論叢,2014,12(16):65.
[9]Avni Bavishi,Martin D.Slade,Becca R. Levy.A chapter a day: Association of book reading with longevity[J].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6,164 :44-48
[10]Lyu JH ,ZhangJN,Mu HY et al.The Effects of Music Therapy on Cognition, Psychiatric Symptom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Journa of Alzheimers Disease,2018,64(4):1347-1358
[11]巫纖纖,音樂療法對慢性病老年人情緒介入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03),33-34
[12]張杰,徐芳,杜漸等.中醫五音療法探析[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05):702-704.
[13]張海華,李知行,張雯普等.針刺配合五行音樂治療女性抑郁癥的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8,38(12):1293-1297
[14]王波.閱讀療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