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
我國的農村商業銀行是由農村信用合作社歷經股份制改造,由民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股份制公司和自然人等出資組成的地方性股份制銀行。其發展歷程實質上是一個從合作制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向股份制農村商業銀行轉變的過程。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農村信用合作社正式進入恢復與發展并進的時期;199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將中國農業銀行中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獨立出來,農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國農業銀行脫鉤,正式步入獨立發展之路;2010年,銀監會表示滿足相關條件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可直接改革成為農村商業銀行,這一規定使得我國農村商業銀行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并延續至今;農村商業銀行隨著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進程的推進,已逐步成為了農村金融的主要力量,為新農村建設和鄉鎮企業發展提供支撐,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對資金的需求逐漸加大,農村商業銀行無論在規模方面還是公司治理方面都得到了重大進展與突破,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困境。
第一,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存在風險管理能力效率低的問題。隨著農村商業銀行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金融監管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撥備覆蓋率和資本充足率的降低存在發生金融風險的隱患。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發展和農村金融改革的深化,由于缺乏科學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其風險管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第二,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存在市場份額比重較低的情況。農村商業銀行雖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但是與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相比,市場份額仍然處于較低的狀態。
第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存在資產質量較低的情況。近幾年,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表現出上升的趨勢,這既有歷史原因,也與貸款企業高風險性的資質有關,但農村商業銀行自身風險防控能力較差是主因。
經濟發展因素。影響農村商業銀行發展的經濟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經濟實力,農村商業銀行開展業務的基礎條件是宏觀經濟狀況,它會直接影響農村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第二,投資規模,增加投資規模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它的主要融資方式是商業銀行貸款的間接融資,這將使農村商業銀行增加貸款業務,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升。
發展戰略因素。發展戰略包括銀行規模和資源配置兩個方面。銀行達到規模經濟狀態時會使單位運營成本下降,單位收益增加;農村商業銀行規模的不斷擴大,會引發農村商業銀行的規模不經濟,促使其交易成本增加,損害農村商業銀行的利益。
管理水平因素。管理水平包括資本水平和資產管理,高資本水平能夠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的穩健經營,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資產質量高有利于降低風險,提高經營效率,高不良貸款率會降低農村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增加經營風險。
創新能力因素。金融創新是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突破傳統盈利模式的有效途徑,提高創新能力有利于拓寬盈利渠道,增加新的應用技術,提高利潤,促進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現階段,農村商業銀行的收入仍然是以利息收入為主,通過創新能力的提升,會改變以利差利益為唯一收入來源的傳統模式,帶來盈利渠道的擴展,降低交易成本,對農村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升起到促進作用。
加強農村商業銀行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過加大貸款貼息、稅收減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和抵押擔保體系的健全加大對農村商業銀行的扶持。
逐步實現農村商業銀行的戰略規劃管理。通過明確市場定位確定農村商業銀行的合理資產規模;通過樹立穩健經營理念保障農村商業銀行的合理資源配置。
提升農村商業銀行經營管理水平。一是建立健全農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評估體系,定期全面考核農村商業銀行高級管理人員資格,以此完善公司內部結構,把風險發生的幾率降到最低,建立健全農村商業銀行激勵獎勵和責任追究等制度,進而達到有效地防止由于信貸員評估錯誤導致信貸風險的目的;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商業銀行風險轉移補償機制,通過實地調研、探訪等方式研究總結本區域農民的償債意愿、能力,查找根本原因及其影響因素,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銀行呆賬壞賬,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為農戶提供金融創新產品來提高貸款償還率。
提升農村商業銀行服務創新能力。在農村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運營上進行創新,可通過舉辦講座等方式,努力在農村推廣普及銀行卡、ATM 機、證券、基金、代理保險等金融業務,宣傳家庭理財金融產品、代繳水電費服務;在農村商業銀行“互聯網 +”等技術運營上進行創新,農村商業銀行應該通過手機銀行等科技支付手段來解決農村商業銀行金融服務欠佳、網點少等問題;在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上進行創新,農村商業銀行必須設法吸引、留住、用好專業人才,特別是要通過完善的設計架構、合理的用人機制與激勵機制等,吸引年齡結構偏向年輕化的人才克服困難扎根農村。
[1]段洪陽,王培霞,陳月.鄉村振興背景下深化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信貸模式研究[J].世界農業,2019(1):104-110.
[2]姚鳳閣,滿小莉.我國農村商業銀行經營提質增效的現實選擇[J].商業經濟研究,2020(16):17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