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慶 白孫寶 胡攀

摘要 ? ?簡要介紹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情況,通過對比退耕還林前后的監測數據,闡述了退耕還林取得的成效,同時分析了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退耕還林后續管理建議,以期為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提供參考。
關鍵詞 ? ?退耕還林;問題;建議;陜西延安;安塞區
中圖分類號 ? ?S774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7-0130-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實施退耕還林,是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尤其在十八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后,退耕還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在安塞區生態環境建設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延安市安塞區退耕還林工程始于1999年,是全國最早開始實施退耕還林的試點縣之一,退耕還林工程是政策性最強、投資量最大、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生態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在安塞區已實施了2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林分質量不高、后續產業滯后等問題。本文分析了退耕還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退耕還林工作提供參考。
1 ? ?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情況
安塞區退耕還林工程自1999年實施以來,截至2018年底,累計完成退耕還林面積達9.492萬hm2,其中退耕還林5.652萬hm2、荒山荒地造林3.647萬hm2、封山育林1 930 hm2;實施后續產業山地果園0.367萬hm2。工程涉及全區8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117個行政村,總計3.1萬農戶,累計投資補助資金13.67億元。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不僅使自然植被得到快速恢復,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而且增加了農民收入,加快了農村脫貧致富步伐,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了廣大農民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和決心。
2 ? ?退耕還林前后監測數據對比
2.1 ? ?退耕還林前
植被稀疏,安塞山峁坡溝地表裸露,揚沙、洪水、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繁,水土流失嚴重,當地百姓陷入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1998年人均純收入只有1 504元(表1)。
2.2 ? ?退耕還林后
經過20年的努力,退耕還林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自然植被得到全面恢復,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全縣森林覆蓋率由 1998年的18.00%提高到34.68%,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由1998年的1.40萬t/km2降到0.54萬t/km2,2018年林木密度達1 665株/hm2、人均純收入達到13 361元(表1)。逐步構筑起了縱橫交織、渾然一體、功能相互輻射的生態載體,實現了山變綠、水變清、天變藍的歷史性轉變。
3 ?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退耕還林是系統的生態環境建設工程,不僅工作量大、涉及面寬,而且政策性強,涉及農戶眾多,由于受到地域、人口和環境諸多因素的影響,工作中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3.1 ? ?林分質量不高
安塞區退耕還林工程雖然以示范點建設先行,以點帶面的方式運作,但由于工程建設任務重、要求時間緊、準備不充分等諸多原因,多數鎮街和村都是在先實施后規劃或邊實施邊規劃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工程實施過程中,不能科學地選擇樹種,不能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直接導致生態林所占比例過大、樹種單一、林分質量不高。
3.2 ? ?撫育管護措施不到位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工作沒有很好地落實到位。農民對幼林撫育管護,特別是經濟林澆水、追肥、修剪等一系列技術措施缺乏了解和掌握,群眾致富手段不多;部分農戶只注重錢糧兌現,忽視撫育管護,造成生態林生長緩慢,經濟林豐產期推遲。
3.3 ? ?后續產業發展滯后
從近幾年的實踐來看,安塞區在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以及發展設施養畜、新農村建設、山地果園等退耕還林配套措施已經提早實施,但由于區、鎮2級財力有限,投入不足,加之農民對果園的資金投入不足,果園管理技術掌握不夠,目前新建果園較多,在短期內還沒有收益,難以見效。
3.4 ? ?林牧矛盾依然突出
主要是受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不少養殖戶對牛、羊仍然以散養為主,偷牧亂牧現象嚴重,給封山禁牧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3.5 ? ?退耕還林后缺乏監督機制
退耕還林工程驗收是以面積計算,對退耕還林后是否有經濟效益、是否符合樹種多樣性的要求、是否達到了生態保護的目標要求等退耕還林績效缺乏有效的考核評價機制[1-2]。目前,很多退耕還林地塊只見樹苗,不見森林。究其原因,一是農戶缺乏對林地幼樹管理的主動性,甚至有些退耕農戶只管拿補助,對林地后續管理置之不理;二是退耕還林沒有配套的科技推廣、病蟲害防治、森林防火、森林保險等項目支持,直接影響退耕還林質量和后期效益發揮。
3.6 ? ?缺乏現代化退耕還林管護機制
現代化退耕還林管理管護機制尚未建立,缺乏先進人才、技術、資金和設備等。比如,檔案管理、外業規劃和檢查等缺乏現代化的設備及技術人才。
4 ? ?退耕還林后續管理建議
4.1 ? ?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安塞區屬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25°以上坡耕地產量不足1 500 kg/hm2,產值不到1 500元/hm2,農民種植后造成的生態損失遠遠大于經濟收入。因此,安塞區應該繼續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將剩余25°以上坡耕地在短期內全部退耕還林,應積極爭取國家退耕還林政策支持,以延安市委、市政府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的大好機遇為契機,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真正實現“山清、水秀、天藍、人富”的目標。
4.2 ? ?全面提高退耕還林林分質量
衡量退耕還林工程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林分質量。根據安塞區目前退耕還林的實施現狀來看,普遍存在林分質量不高、樹種結構配置不合理、沙棘和刺槐栽植比例過大等問題,不利于后續產業的發展。針對這一問題,要利用安塞區改造林分質量這一有利時機,大力補植補造山桃、核桃、油松、側柏等鄉土樹種;抓住山地果園建設的契機,大力發展山地果園,徹底改變安塞區經濟林比例過低的現狀。
4.3 ? ?統籌協調,著力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
隨著退耕還林工作的逐年推進,如何鞏固好退耕還林成果已經成為當前退耕還林工作的重點和核心。一是認真開展補植造林。安塞區屬于半干旱地區,春季少雨干旱,造林成活率低,只有堅持長期補植補造才能達到國家驗收標準。二是繼續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要保證退耕戶人均達到0.17 hm2的基本口糧田,同時要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政策,嚴禁在基本農田內實施退耕還林,禁止出現“全退戶”“全退村”。三是加快培育主導產業。按照“鞏固提高棚栽業,加快發展林果業,穩步推進草畜業”的總體要求,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使農民找準適合自己發展的產業,拓寬退耕戶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繼續嚴格實施封山禁牧政策。封山禁牧是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重要措施,依照陜西省政府《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和《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條例》的要求,全區上下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封山禁牧工作,確保安塞區退耕還林持續健康發展[3-4]。與此同時,將退耕還林納入統攬縣區農業農村工作全局,加大考核獎懲力度,加大地方資金投入,加強現代林業科學技能培訓,不斷提高退耕還林整體的現代化管理水平。
5 ? ?參考文獻
[1] 退耕還林工程作業設計技術規程[S/OL].(2018-08-09)[2020-03-20].https://wenku.baidu.com/view/5cbac4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d6.html.
[2] 退耕還林工程檢查驗收辦法[S].北京:國家林業局,2001.
[3] 陜西省封山禁牧條例[A].西安:陜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07.
[4] 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保護條例[A].西安:陜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