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杰 蘇炳森 楊樺
乙型肝炎是一種以起病緩慢、發病率高等為主要臨床特點的世界性疾病,這種流行性疾病的危害程度較為嚴重并且較為廣泛,發病人群以青壯年及兒童為主。研究資料顯示乙型肝炎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凝血功能降低情況,并且血常規參數在不同階段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1]。本院將纖維蛋白原與血常規檢測應用于2018 年4 月~2019 年10 月期間收治的65 例乙型肝炎患者的臨床診斷工作中,并與同期來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的檢驗資料進行對照性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19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65 例乙型肝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65 例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健康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均符合《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并排除精神性疾病及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其中男35 例,女30 例;年齡最小20 歲,最大69 歲,平均年齡(34.12±18.31)歲;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8 例、慢性乙型肝炎22 例、亞急性重型乙型肝炎9 例、急性乙型肝炎26 例。對照組均無糖尿病、高血壓、心腦血管器質性疾病及高脂血癥,并且肝、腎功能正常。其中男34 例,女31 例;年齡最小19 歲,最大68 歲,平均年齡(34.20±18.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并且所有研究成員均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纖維蛋白原與血常規指標檢測,具體檢測方法如下。
1.2.1 纖維蛋白原檢測 要求受檢者晨起空腹,抽取2 ml 的枸櫞酸鈉抗凝靜脈血,對抗凝血以3000 r/min 的轉速離心15 min,將其放置在CS-1300(Sysmex 公司)檢測儀中進行檢測。取血漿與蘄蛇酶混合,在TU-190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下進行30 min 的檢測[3]。記錄A-max、FIB、FI、DT、FMPS 指標水平。
1.2.2 血常規檢測 要求受檢者晨起空腹,抽取2 ml的靜脈血,將其放置在含有EDTA-K2 的真空管內,充分混合均勻,采用日本 Sysmex 公司生產的XN-2800血細胞計數儀對受檢者進行血常規檢測,記錄RDW、MCV、PDW、MPV 指標水平[4]。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纖維蛋白原指標(A-max、FIB、FI、DT、FMPS)及血常規指標(RDW、MCV、PDW、MPV)。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檢測指標對比 觀察組A-max、FIB、FI、DT 及FMPS 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 觀察組RDW、MPV及MC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DW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檢測指標對比()

表1 兩組患者纖維蛋白原檢測指標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表2 兩組血常規指標檢測結果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病毒性肝炎具有較多的種類,但是其中以乙型肝炎最為常見,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肝臟炎性病變,以病情危重和傳染性強為臨床特點,并且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增長趨勢,臨床表現以乏力、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惡心、肝區痛為主,除此之外,一部分患者會存在肝功能損害或黃疸發熱等情況,隨著病情的發展有可能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各國衛生組織均高度重視該疾病[5]。乙型肝炎的致病機制不詳,給臨床治療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因此加強該疾病的臨床診斷,尋求更加快捷、簡便的診斷方法已經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工作之一。
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乙型肝炎病毒DNA 檢測、乙型肝炎兩對半和肝功能檢查等方式進行診斷,但是隨著醫療科技以及生物化學的高速發展及廣泛應用,越來越多的指標檢測也逐漸應用于乙型肝炎的輔助診斷中。纖維蛋白原主要在肝臟中合成并且與凝血有關,人體在遭受乙型肝炎病毒入侵后纖維蛋白會與毒素結合并導致微血栓,進而引起患者凝血功能障礙[6]。因此,檢測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功能及數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患者的肝功能受損程度。由于肝臟是人體儲備各種造血原材料的場所,并且與血液中各種指標的含量存在密切的關系[7]。因此對乙型肝炎患者進行血常規及纖維蛋白原檢測對其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A-max、FIB、FI、DT及FMPS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能夠看出,纖維蛋白原指標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病變程度,如果患者肝功能病變程度嚴重,其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也會大大降低,也就是說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凝血障礙情況,從而導致纖維蛋白原檢測中A-max、FIB、FI、DT 及FMPS 各指標含量的降低。李少玉等[8]研究中對60 例乙型肝炎患者和60 例健康體檢人群進行纖維蛋白原與血常規檢測,結果顯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纖維蛋白原各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健康人群,與本次研究結果一致。本文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RDW、MPV 及MCV 分別為(15.63±2.79)%、(10.68±1.22)fl、(97.39±4.26)fl,均 高于對照組的(12.31±0.47)%、(9.79±1.26)fl、(91.54±1.82)f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PDW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產生上述結果的原因主要為肝臟是儲備多種造血原料的場所,與造血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乙型肝炎病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細胞結構改變,從而損傷了紅細胞的免疫功能,患者肝功能的損害會大量聚集代謝產物,進而導致很多球蛋白小體附著在紅細胞膜上,很難通過脾臟或者肝臟,進一步導致紅細胞受損程度的增加。患者脾功能亢進會使血紅蛋白(HGB)和白細胞(WBC)遭受進一步的破壞。除此之外,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抑制下乙型肝炎患者的骨髓會出現造血功能異常的情況,骨髓細胞受病毒侵蝕后會損害干細胞染色體,從而導致異常分化,而肝硬化的出現會導致骨髓干細胞分化和增殖遭到破壞。在血常規檢測中,MPV 反映的是紅細胞的體積和大小,RDW 反映的是紅細胞的離散狀態。乙型肝炎患者以毒素血癥為肝臟病變在體內的表現,會對骨髓的造血功能產生抑制作用,大大減少了紅細胞的合成,并且乙型肝炎患者在病毒的影響下會進一步退化消化功能,導致患者體內紅細胞合成依賴物質大大減少,例如葉酸、鐵等,這就是導致紅細胞形態破壞和生成減少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中乙型肝炎患者的RDW、MPV 高于健康人群,從而充分說明了上述理論。
綜上所述,對乙型肝炎患者應用纖維蛋白原與血常規檢測,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診斷效果,能夠較為準確的反映患者肝臟病變程度,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