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笑菊
我國剖宮產手術技術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應用率最高時達到40%~60%,盡管近些年來有所降低,但仍然處于世界衛生組織警戒水平以上。眾所周知剖宮產術能提升母嬰生命安全,但也存在諸多不利影響,而自然分娩還是最佳的分娩方式,有助于減少產婦并發癥、提升嬰兒身體抵抗力等[1]。臨床調查發現,很多行剖宮產術的產婦是可以避免的,造成產婦選擇剖宮產的因素之一就是疼痛。在分娩過程中,一方面產婦疼痛耐受性低、懼怕疼痛,增加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劇烈的疼痛感會提高產婦的應激反應,給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等帶來不利影響,提高剖宮產率[2]。隨著人文理念和醫療技術的發展,無痛分娩逐漸受到廣泛認可,針對無剖宮產指征的產婦給予低流量麻醉藥物,以減輕分娩痛,提升分娩體驗。同時,無痛分娩對糾正人們錯誤的分娩觀念,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本文篩選在本院分娩的482 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圍繞無痛分娩對降低剖宮產率的影響展開分析,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研究對象篩選自2018 年9 月~2019 年9 月在本院分娩的482 例產婦,經過系統抽樣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41 例。對照組年齡21~35 歲,平均年齡(27.16±3.62)歲;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06±0.74)周;其中93 例經產婦、148 例初產婦。研究組年齡22~38 歲,平均年齡(27.45±3.38)歲;孕周37~41 周,平均孕周(38.74±0.95)周;其中99 例經產婦、142 例初產婦。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為足月單胎妊娠;胎兒情況良好,胎位正、胎兒頭盆大小合適;產婦和家屬均知曉本次研究,主動參與并簽訂書面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高血壓、糖尿病等妊娠期合并癥者;兇險型前置胎盤者;高風險瘢痕子宮者;胎兒巨大者;胎心異常者;胎兒先天性疾病者。
1.2 方法 對照組產婦應用常規分娩方式,即等待宮口開到10 cm 時在醫護人員協助下分娩,若期間有異常情況或產婦強烈要求,則轉剖宮產術。
研究組產婦應用無痛分娩方式,進行椎管內麻醉,具體方法如下:①鎮痛前管理:要求產婦無椎管內分娩鎮痛禁忌證、符合適應證,所以要提前進行相關檢查,由助產士、麻醉醫師、產科醫師共同分析產婦子宮痙攣、低血壓等椎管內分娩鎮痛風險,以保證產婦分娩安全。②鎮痛方法:待產婦宮口開到2~3 cm 時,建立靜脈通路,給予復方乳酸鈉、羥乙基淀粉擴容;之后進行硬膜外穿刺,穿刺點為L3~4間隙,給予3 ml 1%利多卡因,若不存在蛛網膜下腔、血管內給藥后,給予0.1%羅哌卡因(速度6 ml/h)、2 μg/ml 芬太尼(速度每15 min 3 ml),產婦的宮口開到8~10 cm 終止給藥,之后在助產士的輔助下進行分娩。③鎮痛護理:護理人員需要提前將無痛分娩的優勢、操作流程、注意事項等講解給產婦,讓其對無痛分娩有全面認識,緩解不安全感和緊張感。在產程中,如果疼痛感強烈,可每15 min 自行調節PCEV 裝置,藥物劑量增加0.5 ml。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記錄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剖宮產、自然分娩)以及第一、二產程時間。②使用VAS 評分對兩組產婦的分娩痛程度進行評估,分值0~10 分,疼痛越強烈分值越高。③新生兒出生后進行阿氏評分(Apgar),分值0~10 分,<8 分為存在缺氧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剖宮產率、新生兒缺氧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剖宮產率8.71%低于對照組的19.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新生兒缺氧發生率2.07%低于對照組的7.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產婦第一、二產程時間、VAS 評分比較 研究組產婦第一、二產程時間(13.28±3.56)h 短于對照組的(14.34±4.71)h,VAS 評分(4.63±0.85)分低于對照組的(7.65±3.27)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婦剖宮產率、新生兒缺氧發生率比較[n(%)]
表2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VAS 評分比較()

表2 兩組產婦產程時間、VAS 評分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分娩屬于生命孕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常規的分娩方式為陰道自然分娩,不過為了解決難產及產科合并癥,會應用剖宮產術,以保證圍生兒及產婦的生命健康。現如今,也有很多產婦因為對分娩存在恐懼感,害怕分娩痛,出現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造成過度疲勞、休息不良,最終選擇剖宮產。經過分析研究發現,疼痛會加劇恐懼和緊張感,提高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分泌量,以及耗氧量,同時在分娩過程中產婦會過度換氣,誘發呼吸性堿中毒,對胎盤正常供血產生不利影響,使胎兒發生宮內窘迫,不得不采取剖宮產術以保證母嬰健康[3]。但是臨床調查表明,30%以上無剖宮產指征的產婦,是有條件進行自然分娩的,但是在身心壓力、疼痛驅使下,難以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無法順利分娩,最終選擇剖宮產[4]。
無痛分娩是目前逐漸被應用的分娩技術,在自然分娩過程中能減輕疼痛程度,充分體現出對產婦生命個體的尊重。同時,還因為疼痛感降低,減弱產婦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使盆底肌肉有效松弛,加速宮口擴張,縮短產程,讓胎兒順利娩出[5]。此外,分娩痛減輕后,還能緩解產婦的身心壓力,產程中能與醫護人員積極配合,讓分娩過程更加順利。在無痛分娩中,持續硬膜外鎮痛、產婦自控硬膜外鎮痛泵、耳針分娩鎮痛、水針分娩鎮痛均是常用方法,應用最為廣泛的當屬前兩種,具有效果好、見效快、安全性高等優點[6]。麻醉藥物可直達硬膜外腔,特別是與羅哌卡因配合使用,藥物濃度控制等方面,在達到麻醉鎮痛的同時,讓產婦保持清醒狀態[7];同時,持續性低流量給藥,能實現長時間鎮痛;此外,在鎮痛過程中,可以根據產婦實際疼痛情況控制給藥量,保證鎮痛的有效性。不過在此過程中需要控制好總用藥量,以改善產婦活動性和子宮血流情況,避免給胎兒及產婦呼吸循環、產程進程帶來不利影響[8]。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無痛分娩的研究組產婦剖宮產率低于實施常規分娩方式的對照組,研究組新生兒缺氧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第一、二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說明無痛分娩不僅能減輕分娩痛程度,還能降低剖宮產率、新生兒缺氧率,縮短產程時間。究其原因,未進行無痛分娩的對照組,多是因為產婦本身疼痛閾值低,造成下肢、會陰部、腹肌肌力不足,減弱分娩產力,造成產程延長、胎兒窘迫,同時還因為漫長的產程增加疲勞感,產婦喪失分娩信心,最終放棄陰道生產,選擇剖宮產術。而實施無痛分娩的研究組產婦,因為疼痛程度的降低,減輕了恐懼、緊張等負性情緒,從而減弱應激反應,避免因外界因素造成的剖宮產。
總而言之,自然分娩對產婦損傷小,能降低產后出血率,避免形成瘢痕子宮;同時,陰道分娩對胎兒末梢神經產生刺激作用,有利于胎兒神經系統發育;另外陰道分娩過程中,母體會分泌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提升胎兒免疫力,減少胎兒日后患病率。而無痛分娩方式的應用有助于提高陰道自然分娩的成功率,降低剖宮產率,產婦疼痛減輕后在分娩中能更好的與醫護人員配合,進而縮短產程,避免新生兒因產程延長而缺氧,保證其生命健康,所以在臨床中值得大范圍推廣應用。不過在應用中,還需要家屬、護理人員給予產婦關懷、鼓勵,讓其建立自然分娩信心,減輕身心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