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璇,田春穎,王東軍,關媛媛,王泓午
(天津中醫藥大學健康科學與工程學院,天津 301600)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介于健康和不健康之間的狀態,主要特征為失眠、疲勞、厭食、情緒不穩定等,如未及時給予正確干預措施,會發展為各項身體及身心疾病,嚴重者會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1]。張大寧教授認為[2]當應用現代醫學診斷手段不能明確其“病名”,而通過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手段能診斷出中醫“病”“癥”時,即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是現代醫學診治的盲區,而中醫防治亞健康狀態優勢較為明顯。近年來,有關亞健康的研究有很多,但亞健康相關的可視化分析研究卻很少,因此,以近10年亞健康相關納入文獻為研究對象,應用CiteSpace5.5.2進行可視化文獻分析并總結亞健康相關學科發展方向及熱點。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華人學者陳超美博士2004年開發的,廣泛應用于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管理學和技術科學領域[3]。本研究從中國知網數據庫以“亞健康”為主題詞進行檢索,運用CiteSpace5.5.2軟件對近10年來的亞健康相關文獻從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等進行了共現分析和可視化表達,以直觀可視化的圖譜對近10年的亞健康相關文獻的歷史、現狀、熱點及趨勢進行了可視化分析。
資料來源:中國知網數據庫;檢索策略:以主題詞“亞健康”進行檢索;納入論文來源:僅限期刊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檢索時間:2010年—2019年。
將文獻信息導入CiteSpace軟件中,時間設置為2010年—2019年,以1年為數據切分年代,關鍵詞和機構的閾值選擇:Top N:50,Top N%:10.0%,剪切方式:Minimum spanning tree;作者的閾值選擇:Top N:20,Top N%:10.0%,剪切方式:Pathfinder。
共檢索到373篇文獻,其中期刊論文181篇,占48.53%,學位論文167篇,占44.77%,會議論文25篇,占6.7%。
2010年—2019年國內有關亞健康相關文獻數量的變化情況見圖1,從2010年—2011年呈上升趨勢,但到2014年一直呈下降趨勢,之后逐漸上升至2016年到達一個小高峰后再次下降,總體來看,呈波動性增加發展。

圖1 亞健康相關文獻年發文量
圖中共納入的作者數為28,作者發文量前5名的依次為:趙暉、薛飛飛、胡萬華、龐軍和何金彩,作者和機構在該領域的活躍度可由字體和節點大小表示,字體和節點越大、顏色越深表示在該領域影響力越大,由圖2可以看出,影響力較大的作者有:龐軍、趙暉、何金彩和李淳等,其中作者與作者之間的連線有19條,說明有些作者之間有學術上的合作和交流。亞健康相關研究高頻詞作者見下表1。根據普賴斯定律[4]本文核心作者最低發文量m≈1.98,取整為2,發文量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99位,合計發文共237篇,占總文獻數的63.53%>50%,說明已形成核心作者群。

表1 亞健康相關研究高頻詞作者表

圖2 作者可視化分析結果圖
由圖3 可以看出,影響力排名靠前的機構依次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廣西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等,且多所機構間都有合作和聯系。

圖3 機構共現網絡可視化圖譜
373篇文獻中出現頻次≥10的共有9個,通過運行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生成關鍵詞共現圖譜(節點數為71,連線數為86),形成頻次前5名的關鍵詞依次為:亞健康(151次)、亞健康狀態(53次)、中醫(27次)、亞健康失眠(23次)、治未病(22次)。高頻關鍵詞代表了當前的研究熱點,顯示在當前亞健康研究領域,即: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失眠、中醫、治未病是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詳細情況見圖4。

圖4 關鍵詞圖譜

圖5 關鍵詞timezone視圖
本文納入373篇文獻,共涉及106篇期刊,其中排名前3位的依次為:內蒙古中醫藥、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光明中醫,分別占期刊總數的7.55%、4.72%、4.72%,具體見表2。

圖6 關鍵詞timeline視圖

圖7 具有最強引用爆發的前25個關鍵詞

表2 期刊分布表
從發文較多的機構可以看出,研究地域廣泛,從涉及的研究機構分析以北京中醫藥大學、中國中醫科學院、遼寧中醫藥大學、暨南大學醫學院、浙江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為主導的研究機構促進了亞健康相關領域的蓬勃發展;其中文獻發表數量及基金獲得情況可以有效衡量該研究領域的發展速度、發展現狀和受社會重視程度[7],本文納入了近10年的亞健康相關研究文獻,據分析,在2011年及2016年的是研究高峰,但自此到2019年一直處于下降狀態,說明研究的熱度有所降低,但值得一提,不同團隊和機構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較多,有利于促進本領域的發展,但日后仍需加大重視程度。
突發關鍵詞監測是指未達到詞頻閾值要求的發現詞頻,相對增長率突然增加的詞反映研究主題潛在的發展趨勢,可以表明研究熱點和前沿[8]。從圖7可以看出,有25個關鍵詞成為了突發關鍵詞,近幾年推拿、體質、調治等成為研究關注焦點。隨著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且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9],“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現代健康觀也正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與此同時,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人體亞健康狀態也正被大眾所關注[10]。亞健康狀態屬于中醫“未病”的范疇,“治未病”是中醫預防學術思想的高度概括。中醫的核心理念“治未病”正契合這一現代醫學理念,所以防治亞健康是從古至今的關注點,雖然亞健康狀態與中醫及治未病間的聯系曾一度成為研究熱點,但隨著此研究領域的發展,亞健康的調治與臨床試驗也逐漸受到關注,李亞平等[11]以亞健康中醫相關調治為主題進行了綜述;趙暉等[12]以體質分型調治亞健康狀態的理論進行了綜述。綜上,亞健康研究演進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但其熱點研究也有其連貫性。在每個時代,無論是中醫藥研究還是體質研究都是以圍繞亞健康狀態調治為出發點,從根本上都是為了改善亞健康狀態。
基于近10年來公開發表的文獻,以最新版本的可視化軟件為工具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亞健康經過長期的發展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成熟的體系。但其研究內容、熱點、領域也隨者時代的變遷和研究者思想的轉變而不斷變化[13],胡克晉等[14]研究表明應用中醫特色療法對于亞健康狀態人群進行個體化干預,對于防治亞健康狀態具有重要意義。“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15],二者相輔相成,因此,應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個體化防治亞健康狀態的研究。對于亞健康狀態的改善卻未形成統一的篩查標準,這也是今后研究的難點所在。
本文主要從年發文量、作者、關鍵詞、機構及期刊五個方向探討了亞健康相關研究,從本文研究數據分析,我國亞健康研究時間跨度廣泛,在2011年及2016年處于兩個小高峰時期,但近3年來研究熱度卻是有所下降;此外,筆者還研究了近10年亞健康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和核心機構組成的學術共同體,以此揭示了推動我國亞健康研究領域發展的力量[16];研究趨勢仍是向以亞健康狀態的預防與干預方向發展。
本文僅納入了中國知網數據庫的相關文獻,可能會存在一定的數據缺失,但是中國知網作為國內收錄期刊最多的文獻數據庫,其結果對于筆者研究近10年的國內亞健康相關研究情況有較高的參考價值[17]。亞健康狀態發病率逐年增高,發病人口也愈趨年輕化,所以對于亞健康的相關研究也迫在眉睫,研究熱點仍是圍繞亞健康狀態的防治而來,但研究現狀卻存在一定問題,從年發文量可以看出亞健康的相關研究熱度有所下降,今后應加強合作交流以促進該領域發展,此外,在進行亞健康相關實驗研究時需注意制定統一標準,以盡早形成一個規范化的篩查體系。
研究發現,在亞健康相關研究中,關注點以各種證型、體質、方藥及臨床療效和臨床觀察為主;理論研究和隨機對照試驗為該領域的主要研究方法;關注較多的研究內容為亞健康的防治及與中醫癥候相結合的臨床治療;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熱點乃至今后的發展趨勢仍是圍繞亞健康狀態結合中醫癥候來進行防治。本研究對今后提高人們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的發生及促進亞健康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