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丹,李文林,*,楊麗麗,曾莉,朱建光,段金廒,李玥
(1.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2.江蘇省中藥資源產業化過程協同創新中心,江蘇南京 210023;3.南京中醫藥大學敬文圖書館,江蘇 南京 210023;4.河南中醫藥大學藥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6)
中醫素有藥食同源、以食當藥、以藥入食傳統,歷代食治(療)專著(篇)中保留了大量食藥并用信息,表明藥食并用即可養生,又可防病治病,其中所述藥物的藥用部位、性味、主要功效、毒性等信息為當代從“文獻要藥”提供了重要線索。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與基礎,近年來,隨著資源枯竭與生態惡化警鐘的敲響,對常用藥材進行非傳統藥用部位綜合開發利用方面的研究逐漸引起重視。對《食療本草》中以藥食兩用或以藥入食的文獻信息進行梳理,可為現代中藥資源開發與食療的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選擇唐代孟詵《食療本草》(1984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里所有植物類條目。以國家衛生部和衛計委頒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2014年),結合《實用臨床中藥學》(2013年,李學林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臨床常用中藥飲片》(2013年,歐陽榮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中藥大辭典》(2014年,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上??茖W技術出版社出版)等工具書,對《食療本草》中收錄的臨床習用基礎上擴大藥用或食用部位的草類、果類、谷類、菜類等藥材進行梳理、歸納、分析、總結。對僅在應用方法拓展的藥用植物不錄入。
《食療本草》載食材(共計260味)除中卷動物類食材外,上下兩卷共有177種植物類食材。對照國家衛生部和衛計委頒布的“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2014年),屬于當今藥食兩用的中藥材共13種,參照《實用臨床中藥學》,臨床常用中藥材共19種,這些中藥植物資源均有一體多用的現象存在。見表1、表2。
中藥資源是中醫藥事業發展和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藥材生產與深加工產業化過程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壓力不斷加劇等重大經濟、社會和生態問題,迫使中醫藥產業界必須從資源的多宜性與多用性角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1]。
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的飲食養生文化是我國歷史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古代強調以食材之味,取藥材之性,明確提出好的醫生應“先洞曉病原,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2]。由于藥、食資源不分,與現代藥食同源名錄或臨床常用中藥材的習用部位不同,《食療本草》中所列的藥材,普遍存在一體多用入食以療疾的現象。這些同源藥材的不同部位或以取汁、取末、制丸等形式單用,或入湯羹、茶飲、酒、面點配伍應用。同一藥材部位不一,功效各異,其中有些藥材的多個部位都已經成為今天的常用藥材或食材,如藥食同源中的小茴香種子藥、食兩用,莖葉入食;枸杞子藥食兩用,枸杞嫩葉入食;萊菔子入藥,萊菔根(蘿卜)入食。
藥材的功效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近年來,野生中藥材資源的銳減,從物質基礎與藥效學角度拓展藥材應用部位的研究引起越來越多的重視?!妒朝煴静荨酚涊d的部分中藥材的拓展部位已經顯示出一定的藥效潛力。如相關研究表明,地黃葉的大部分化學成分與地黃塊根的化學成分相同,含有環烯醚萜類、揮發油以及苷類等化學成分,尤其是其中梓醇的含量遠遠高于地黃塊根,顯示出在神經保護、抗腫瘤、降血糖等方面的藥效開發潛力[3]。作為決明子藥材的拓展,決明葉的醇提物也在體外試驗顯示出良好的抗真菌活性[4]。又有研究者對蒼耳藥材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其莖中含有較高總黃酮[5],其葉揮發油含2,6-二甲基-3,6-環癸二烯,葉綠醇和1-石竹烯等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腫瘤活性和抑菌性[6-8]。藥理活性測試發現蒼耳根揮發油對人胃癌細胞、人肺腺癌細胞的生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9]。另有研究者發現,牛蒡葉多糖對枯草芽抱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有較顯著的抑菌作用[10]?;比~提取物作為天然抗氧化劑在醫藥食品領域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11]。其他如枇杷子、石榴根皮、胡荽子、甜瓜子等長期以來被忽略的藥材的部分成分與藥效作用均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揭示[12-14]。
除了同一藥材不同部位資源的拓展性研究之外,《食療本草》所載部分同科不同種(屬)植物也顯示出一定的資源開發潛力,如當前臨床常用的淡竹葉、竹茹或淡竹瀝,《食療本草》記載這些藥材來源竹科多種植物,當前除了淡竹、青竿竹或大頭典竹得到應用外,《食療本草》記載的“苦竹”與“慈竹”卻一直被忽略。有研究者通過動物實驗表明,慈竹瀝的鎮咳、祛痰、平喘明顯優于淡竹瀝,且在臨床用藥量的30倍時仍無毒、副反應發生[15]。

表1 藥食同源類藥材的一體多用

表2 臨床常用藥材的一體多用
中醫藥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一部分。我國利用生物藥物的歷史悠久, 中醫藥是我國的國寶, 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而中藥材的原料主要來自野生動植物。長期以來, 由于人們對生態尚缺乏認識, 在發展農業和利用大自然上的片面性、濫伐森林, 并對大自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 破壞了許多藥用動植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使它們無法繼續正常生活, 一些名貴藥用動植物資源面臨枯竭, 或處于瀕臨絕滅的邊緣。
對《食療本草》中的植物梳理結果表明,同一棵植物的不同部位, 既有藥性、藥效相近或相同的情況,如萊菔子與萊菔根,均有消食下氣的功效,牛蒡根、葉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也有部位不同、功效相異的情況,如艾葉散寒止痛、溫經止血,其子則治百惡氣,又如枸杞子滋陰補血、益精明目,而枸杞的根皮即地骨皮則清熱瀉肺火、祛骨蒸等。盡管這些功效仍需要從化學成分及藥理實驗角度進行進一步的驗證,但無論哪種情況,《食療本草》中大量藥材可拓展應用的信息,都為當前分別從藥食的藥理作用、化學成分角度顯示出現代醫學領域的可深入挖掘價值。
綜上,受傳統用藥習慣的影響,當前大部分藥食同源和常用中藥材仍存在僅限于單一部位入食或入藥的情況,對整體植株的利用率較低,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中藥材種類繁多,雖然大量中藥拓展部位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亟待明確,但面對當前中藥資源全產業鏈資源浪費嚴重、效率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壓力加劇的現實困境,《食療本草》中一體多用的藥用植物記載與食療思想理論,無疑從“吃干榨盡、物盡其用”的角度,為科學、合理利用中藥材資源提供了文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