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 刁慶春 唐海燕 江陽 朱瑾瑜 鄧抒琴 王莎
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科400011
敏感性皮膚(sensitive skin,SS)是一種由多種因素誘發的包括緊繃感、刺激感、燒灼感、疼痛感及瘙癢感等在內的自覺癥狀伴或不伴紅斑、水腫、毛細血管擴張、干燥、脫屑等臨床體征的皮膚狀態,而非一種獨立的疾病,可由多種因素引起[1]。臨床上可通過對上述癥狀或體征的評價來判斷針對SS的化妝品功能。SS 人群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皮膚處于高反應狀態,紫外線尤其易激發皮膚的主客觀癥狀,故防曬對于SS尤為重要,但部分防曬產品本身也易激發皮膚過敏。因此,建立全面評價SS 防曬化妝品安全性和功效性的方法,對于改善SS 人群的皮膚狀況至關重要。我們結合客觀的人體皮膚封閉型斑貼試驗和防曬指數測定、主觀的長期試用試驗和主觀感受評價,對SS防曬化妝品進行篩選,并評價其在SS 人群中的安全性和防曬功效,為進一步建立較為全面的SS防曬化妝品適用性評價方法打下基礎。
40例健康女性,年齡23 ~58(40.89±12.10)歲,均為我院職工,且為室內工作者。所有入選受試者首次篩選時乳酸刺痛試驗均陽性,無其他皮膚疾病或系統性疾病;試驗期間繼續使用既往的面部護膚產品且試驗前3個月未更換護膚品(保證面部皮膚狀態在試驗期間基本穩定),不使用其他防曬及美白祛斑產品,不服用任何抗光敏藥物。本研究通過重慶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2019?ky?30),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安全性評價參考文獻[2?3]。4種SS用防曬產品(防曬指數SPF50,PA+++)均由國內某化妝品企業提供,標記為產品Ⅰ、Ⅱ、Ⅲ、Ⅳ,送檢前均已完善理化檢驗、微生物檢驗和毒理檢驗,結果合格。分別取4 種防曬產品0.020 ~0.025 g,置于封閉型斑試器(北京百億怡達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用低致敏膠帶敷貼于40例受試者皮膚24 h。測試部位首選上背部脊柱兩側(35例),也可選擇上臂外側(5例)。判讀時間:敷貼24 h 后除去測試物,分別于去除受試物斑試器后30 min(壓痕消失后)、24 h 和48 h,按文獻[4]標準觀察皮膚反應,記錄觀察結果。設置空白對照(不置任何物質)。選擇安全性較高的產品進行后續測試。
根據人體封閉型斑貼試驗選擇安全性較高的產品Ⅲ和Ⅳ,根據乳酸刺痛試驗篩選結果,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平均分為兩組,于斑貼試驗結束后1 d 開始長期試用試驗,分別使用產品Ⅲ和產品Ⅳ。兩組受試者基本情況(包括基線乳酸刺痛試驗結果、表皮失水率、角質層含水量、黑素含量、油脂含量)具有可比性(均P>0.05),見表1、2。在出門前15 ~30 min使用測試產品,使用部位為整個顏面部,每天早上8 ~9點和下午2 ~3點各使用1次,每次用量約0.1 g。分別于使用前、使用2 周和4 周時進行回訪評價。
1.臨床評估:由皮膚科醫師評估受試者面部紅斑、水腫、脫屑的程度,無表現為0 分,輕、中、重度表現分別為1、2、3分。
2.多功能皮膚測試儀測試皮膚生理指標:用多功能皮膚測試儀MPA10(德國Courage+Khazaka公司)測試經皮水分丟失、皮膚角質層含水量、皮膚黑素含量、皮膚油脂含量。所有檢測均在23 ~25 ℃、濕度為50% ~60%的室內進行,每次在同一部位測量3次,取平均值[5]。
3. 乳酸刺痛試驗:選擇雙側鼻唇溝皮膚完好處。用移液器吸取10%的乳酸溶液[用100%乳酸(美國Sigma?Aldrich 公司)配制]和蒸餾水各50 μl,分別滴加在兩層濾紙片上1 min,用鑷子夾起浸濕后的兩層濾紙片,在患者鼻唇溝右側放置10%的乳酸溶液,左側放置蒸餾水,使其完全貼合皮膚。分別于30 s、2.5 min 和8 min 時由受試者評估測試部位瘙癢、刺痛、灼痛的不適程度。按4 分法進行評分(0 分無感覺,1 分為輕度,2 分為中度,3 分為重度)。2.5 min 和8 min 刺痛評分之和≥3 分為乳酸刺痛陽性[6]。試驗中若出現無法忍受的嚴重刺痛感,應及時中止試驗,并用清水反復沖洗測試部位。
刺痛評分和總感覺評分計算[7]:刺痛評分=2.5 min 與8 min 乳酸側刺痛評分之和- 2.5 min 與8 min 蒸餾水側刺痛評分之和;總感覺評分=30 s、2.5 min 與8 min 乳酸側所有感覺評分之和-30 s、2.5 min與8 min蒸餾水側所有感覺評分之和。
在長期(4 周)試用試驗結束后測定產品Ⅲ和Ⅳ的防曬指數。所用設備為紫外日光模擬儀(601-300 v2.5 SPF,美國Solar Light公司),其光源輸出的相對累積性紅斑效應滿足試驗要求。SPF(波段為320 ~400 nm)測定:標準品為7%二甲基PABA 乙基己酯和3%二苯酮-3制品(SPF值16.1±2.4)。長波紫外線防護指數(PFA,波段為280 ~400 nm)測定:標準品為3%甲氧基肉桂酸乙基乙酯和5%丁基甲氧基二苯甲酰基甲烷(PFA值4.4±0.6)。標準對照品由上海市皮膚病醫院健康相關產品檢測實驗室提供。
1. 防曬化妝品SPF 值測定:在SS 受試者中選取12例進行SPF 測定。受試者皮膚類型Ⅱ型5例、Ⅲ型7例。按文獻[8]要求進行檢測。受試者俯臥位,對其背部進行照射。檢驗前24 h預測受試者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最小紅斑量(MED),根據預測結果調整紫外線照射劑量,用于檢驗樣品。檢測當天首先在受試者背部選擇4 處7 cm×7 cm 的正常皮膚區域,按2 mg/cm2的樣品用量將待檢樣品和標準對照品均勻涂抹在上述區域內,以不涂樣品的區域作為對照,然后選擇適當的紫外線照射劑量照射。24 h后觀察實驗結果,記錄MED值。SPF=防護皮膚的MED值/未防護皮膚的MED值。
級配碎石混合料的碾壓原則不同于常規半剛性基層,由于其缺乏黏結劑的黏結作用,因此其碾壓關鍵是一方面盡量使碎石能夠相互嵌擠狀態,另一方面是集料破碎程度較小,且其壓實度能夠滿足相應要求,因此對于級配碎石的碾壓,應將振動碾壓、鋼輪靜壓相結合,發揮不同碾壓組合的優勢[3]。另外需要注意,如果碾壓施工時的溫度較高,則應根據實際情況在級配碎石上噴灑適當水,以防止其水分散失嚴重,影響路基碾壓質量。
2.防曬化妝品PFA 值測定:在SS 受試者中選取11 例進行PFA 測定,7 例受試者皮膚類型為Ⅲ型,4 例為Ⅳ型。按文獻[8]要求進行檢測。受試者取前傾位或俯臥位,對其背部進行照射。檢驗前24 h 預測受試者皮膚對紫外線照射的最小持續性黑化量(MPPD),根據預測結果調整紫外線照射量,用于檢驗樣品。首先在受試者背部選擇4處7 cm×7 cm正常皮膚區域,按(2.00±0.05)mg/cm2樣品的用量將待測樣品或標準對照品均勻涂抹在上述區域內,以不涂樣品區域作為空白對照,然后選擇適當的UVA 照射量照射。2 ~4 h 后觀察實驗結果,分別記錄MPPD 值。PFA = 防護皮膚的MPPD 值/未防護皮膚的MPPD值。
1 例受試者在使用產品Ⅰ后30 min、24 h、48 h出現1 級反應;2 例使用產品Ⅱ后30 min 出現1 級反應,其中1例24 h、48 h仍是1級反應;1例使用產品Ⅲ后24 h發生1級反應;所有受試者使用產品Ⅳ后均未發生陽性反應。提示產品Ⅲ和Ⅳ在SS人群中安全性高于產品Ⅰ和Ⅱ,因此選擇產品Ⅲ、產品Ⅳ繼續進行長期試用試驗和防曬試驗。
使用防曬產品前后紅斑、水腫、脫屑情況見表3。在使用產品Ⅲ后4周時的紅斑程度低于使用前(Wilcoxon 符號秩檢驗,Z=4.73,P<0.05),在使用產品Ⅳ后4 周時的紅斑程度亦低于使用前(Wilcoxon符號秩檢驗,Z=4.82,P<0.05)。
1.皮膚屏障指標檢測:見表1。使用防曬產品Ⅲ或Ⅳ前后受試者表皮失水率、角質層含水量、黑素含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皮膚油脂含量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使用產品Ⅲ或產品Ⅳ后4周時表皮失水率低于基線值(均P<0.05),角質層含水量高于基線值(均P<0.05),而在使用2 周時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使用2 周、4 周時黑素含量均低于基線值(均P <0.05)。
使用4 周時,產品Ⅳ組黑素含量(103.47 ±5.48)低于產品Ⅲ組(112.58±7.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45,P<0.05)。
2.乳酸刺痛試驗:受試者在使用產品Ⅲ和產品Ⅳ前后不同時間點乳酸刺痛試驗評分和總感覺評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使用兩種產品2周后,乳酸刺痛評分和總感覺評分與基線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使用4 周后乳酸刺痛評分和總感覺評分均低于基線值(均P<0.05)。見表2。
1. SPF 值測定結果:12 例受試者完成SPF 測定,其中1例在照射第1孔出現紅斑,1例紅斑隨機出現,判定為無效數據。納入統計10例,防曬產品Ⅲ、產品Ⅳ、標準品SPF 值分別為31.5±2.6、51.8±2.9、15.0 ± 0.8,產品ⅣSPF 值高于產品Ⅲ(t =15.34,P<0.05)。
2. PFA 值測定結果:11 例受試者完成PFA 測定,其中1 例皮膚黑化隨機出現,判定為無效數據。納入統計10 例,產品Ⅲ、產品Ⅳ、標準品PFA值分別為7.4±0.7、10.1±1.2、3.9±0.2,產品ⅣPFA值高于產品Ⅲ(t=24.66,P<0.05)。
SS 人群角質層屏障功能受損,皮膚自我修復功能差,對一般護膚品的耐受能力較差,導致化妝品的選擇受限。此類人群使用的防曬化妝品,既要減少可能引起皮膚刺激或過敏的成分,又要添加促進皮膚屏障修復、抑制炎癥反應和神經敏感性等的有效成分[9],還要具備防曬功效,抵擋長波紫外線(UVA)和中波紫外線(UVB)對皮膚的損害。這是目前研究開發SS相關防曬化妝品的方向之一。既往防曬化妝品主要針對普通人群,其安全性檢測和防曬功效檢測方法同本文中提及的試驗方法,但專門適用于SS人群的防曬化妝品安全性和功效檢測方法尚未系統建立,受試者的篩選標準有別于普通人群受試者。目前行業內缺乏標準的試驗方法,我國除防曬功效外,尚未建立其他化妝品功效評價方法,各化妝品人體檢測機構可結合自身條件及企業要求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作為化妝品功效宣稱的佐證資料,對于SS人群使用的化妝品尤其重要。
乳酸刺痛試驗被認為是篩選SS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并可以用于SS 嚴重程度的評估[10]。本研究中,SS診斷標準為乳酸刺痛試驗評分值≥3分者。納入的40 例SS 受試者中,3 分者28 例,4 分者8 例,5 分者3 例,6 分者1 例,和患者的自覺癥狀相匹配。本研究中我們結合以往化妝品的檢測方法,綜合運用主客觀評價的方式,首先采用國際通用的人體皮膚封閉型斑貼試驗對4 種SS 用防曬化妝品的安全性進行檢測,這也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規定的化妝品上市前需進行的人體安全檢測方法之一。根據試驗結果,選擇2種安全性符合規范的防曬產品,繼續完成試用試驗及防曬功效檢測,結果顯示,在4 周長期試用試驗中,通過臨床評估觀察到2組受試者在使用前面部均有紅斑和脫屑,使用防曬產品Ⅲ和Ⅳ4周后面部紅斑情況明顯改善,可能與防曬產品減少了紫外線對皮膚的損害有關,提示2 種防曬產品長時間使用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而水腫改善不明顯的原因可能和受試者的選擇有關,因為面部水腫明顯者均不納入試驗,脫屑改善不明顯則可能和試驗時間較短、皮膚屏障功能尚未完全修復有關。
表1 受試者使用2種防曬產品前后不同時間點的表皮失水率、角質層含水量、黑素含量及油脂含量(±s)

表1 受試者使用2種防曬產品前后不同時間點的表皮失水率、角質層含水量、黑素含量及油脂含量(±s)
注:a 與基線值比較,P<0.05
產品Ⅲ組(20例)產品Ⅳ組(20例)時間點基線2周4周F值P值表皮失水率(g·h-1·m-2)43.49±2.19 39.48±1.66 30.05±1.47a 12.57 0.038角質層含水量(a.u.)41.23±3.28 43.39±2.58 62.35±2.67a 23.58 0.027黑素含量(/單位)182.57±5.67 149.78±4.78a 112.58±7.34a 45.34 0.015油脂含量(μg/cm2)79.04±2.35 80.98±3.24 80.12±2.68 2.78 0.354表皮失水率(g·h-1·m-2)43.27±3.54 39.15±1.78 30.37±1.28a 13.63 0.034角質層含水量(a.u.)40.78±2.75 42.39±2.58 63.72±2.54a 27.53 0.023黑素含量(/單位)181.23±4.67 146.23±6.23a 103.47±5.48a 37.35 0.017油脂含量(μg/cm2)80.34±2.65 79.23±2.98 82.13±3.34 3.12 0.274
表2 受試者使用2種防曬產品前后各時點皮膚的乳酸刺痛試驗評分和總感覺評分比較(±s)

表2 受試者使用2種防曬產品前后各時點皮膚的乳酸刺痛試驗評分和總感覺評分比較(±s)
注:產品Ⅲ和產品Ⅳ組各包括20 例受試者。a 與基線值比較,P<0.05
時間點基線2周4周F值P值刺痛評分產品Ⅲ組3.01±1.80 2.98±1.20 1.55±1.89a 23.45<0.05產品Ⅳ組2.99±1.62 2.80±1.76 1.54±2.03a 18.73<0.05總感覺評分產品Ⅲ組6.84±3.53 6.43±4.02 4.44±4.05a 28.34<0.05產品Ⅳ組6.95±4.32 6.60±4.03 3.21±3.97a 43.12<0.05

表3 使用兩種防曬產品前后的臨床評估[總和,中位數(最小值,最大值)]
目前市面上較多防曬產品除具有防曬的功效外,同時添加了保濕舒緩及抗氧化等成分,故還具有滋潤保濕、滋養修護、修復皮膚屏障等功效。故在本次試驗中,還采用無創皮膚檢測技術進行表皮失水率、皮膚角質層含水量及油脂含量等的測定和對比,評價皮膚屏障功能[11?13]。結果顯示,2種防曬產品均可以降低表皮失水率,增加皮膚角質層含水量,提示其能有效改善皮膚屏障功能,這也和防曬功效測試結果一致。且兩種產品對黑素含量降低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品Ⅳ優于產品Ⅲ,提示產品Ⅳ的防曬效果優于產品Ⅲ。此外,乳酸刺痛試驗結果顯示,2種防曬產品使用后刺痛評分均顯著降低,提示其可以提高皮膚對刺激的耐受性,主要是對紫外線等物理刺激的耐受性。因此,通過上述測試可以觀察防曬產品使用前后SS生理狀況和耐受性的改善情況。
SS 人群對紫外線損害具有高反應性,常通過一些炎癥介質和細胞因子(NO 等)引起血管擴張,往往成為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紫外線中的UVB可引起皮膚曬傷或紅斑,UVA 主要引起皮膚色素沉著,導致皮膚光老化。而日常防曬化妝品的實際使用量遠低于試驗中的劑量(2 mg/cm2),這會明顯降低防曬化妝品的防護效果[14]。目前對于防曬劑的功效評價體系正在不斷完善,我國在防曬劑的研發、評價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本研究嚴格按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關于UVB 防護人體評價方法和UVA防護人體評價方法的國際標準(即ISO24444 和ISO24442),采用紫外日光模擬儀對兩種防曬產品進行SPF 及PFA 測試。結果顯示,防曬產品Ⅲ和Ⅳ均有明顯的防曬效果,產品Ⅲ的SPF 值平均為31.5,PFA 值平均為7.4,產品Ⅳ的SPF值平均為51.8,PFA值平均為10.1,提示產品Ⅳ的防曬效果優于產品Ⅲ,結果和預測值相符。結合人體皮膚封閉型斑貼試驗、長期試用試驗的結果,最后推薦防曬產品Ⅳ的配方更適合SS 人群使用。但也有研究顯示,高SPF值的防曬產品易引起皮膚刺激反應,且皮膚刺激反應的程度隨SPF值增加呈加重趨勢[15],對于SS人群來說,實際生活中無需一味追求高SPF值和PFA值的防曬產品,還需考慮產品安全性。
目前關于防曬化妝品防曬效果的評價方法國內外尚未統一。我們借鑒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推薦的測試方法,按照國際標準進行人體檢測,將人作為測試對象,用人工光源進行測定,所得的防曬化妝品SPF值和PFA值是可靠的;采用主客觀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從產品的安全性和功效性入手,篩選出更適合SS 皮膚人群使用的防曬化妝品,并對其安全性和防曬功效進行了評價。但由于受試者個體差異大,所測結果和皮膚類型、皮膚表面情況、出汗情況、汗液中尿苷酸含量等有關,因此試驗中需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該研究為SS皮膚人群選擇防曬化妝品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和參考,但由于試驗中未設立方法對照組,故尚不能作為適用性評價方法標準,僅供參考。在后續試驗中將綜合國內多家化妝品人體檢驗機構的試驗方法進行對比,建立一套完整且科學的SS防曬化妝品適用性評價方法體系。
志謝重慶市中醫院皮膚科王禹毅老師對統計學分析的指導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