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宜賓市貧困地區大多地處偏僻,近年來各地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發展自主產業,農產品的品種、數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貧困地區大部分農戶習慣傳統銷售模式,由于受基礎設施落后、路途遙遠、流通成本偏高、市場銷售信息不對稱、品牌建設滯后等因素的制約,貧困地區農產品仍然存在運不出去、賣不掉、價不高等問題。
一、農產品走出去的瓶頸
1.農產品成本越來越高
農產品進入“高成本”時代。目前種子、化肥、農膜、農藥等生產成本越來越高,農業勞動力用工成本增高,耕地成本也在增高。以種植水稻為例:種植成本大約1100元/畝,水稻產值約1300元/畝左右,最后的收益只有200元/畝。再加上貧困地區地處偏僻,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機服務水平低,勞動產出率低,農民的收益就更少。
2.農業科技相對落后,產品競爭力低
貧困地區農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年輕、有文化的青年大都外出務工,大多數地區采用的是傳統的農業種植模式。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深加工產品少,只有初級產品,沒有高端產品,產品競爭力弱。以興文縣的山地烏雞外銷為例,由于只是采用宰殺、密封后鮮肉銷售的模式,存在著產品的保質難,運輸成本高等因素,產品的最終銷售價比市場價高出近一倍的價錢,影響產品的銷售量。同時產品沒有進行深加工,附加值沒有得到體現,初級產品利潤也不高。
農產品同質化現象明顯,無論從品質、產品包裝等都不具備自己的特色,同類產品不具備明顯的銷售優勢,因此導致滯銷。以長寧縣的小黃粑銷售為例,在當地也算是地標性的農產品,但是放到市外、省外就沒有品牌特色,銷售的情況大多是當地在外務工的人對家鄉味道的懷念,產品的銷售量受限,生產沒有形成大的規模。
3.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沒有掌握農產品銷售的渠道
信息的不對稱是影響農產品價格進而影響銷路的關鍵。信息不對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知道市場需求什么,盲目的種,結果往往造成資源的浪費;二是看別人種什么,盲目的跟風;選對了有收益,但跟風往往造成產量的過剩,供大于求,造成價格滑落,“菜賤傷農”;三是對價格變化了解不及時,盲目的惜售,錯過最佳銷售時機,造成收益下降或直接砸在手里;四是沒有打通銷售渠道。失去渠道控制權,找不到營銷渠道,都是等著農產品經銷商來收購,并沒有主動走向市場的意識。
4.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
目前貧困地區農產品生產的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能力弱。各區縣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僅限于發展本地區的產業,沒有很好的與各區縣聯合,形成同類產品生產銷售的合力。如興文縣富硒大米、筠連縣的水粉加工、江安縣的柑橘等產品的生產銷售都是以農業合作社或者公司營銷的方式,向農民收購產品,由于企業生產規模小、銷售面窄,帶動能力不夠明顯,只實現部分人富起來。
5.農產品銷售渠道單一
目前宜賓市大部分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生產大多處于一家一戶的生產模式,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受到自給自足小農意識的影響農產品的商品轉化率不高。許多村民對電商的銷售還停留在僅知道淘寶、京東等幾個電商巨頭的狀態中,對于微店、個人公眾號、快手等新媒體的運營,知之甚少。貧困地區經濟整體發展偏后,由于地理原因,農產品運輸過程中涉及到物流、冷鏈等,需要投入的資金都非常高,這些也是制約農產品走出去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農產品走出去的路徑和平臺搭建
1.搞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產品價值
按照“產業圍著優勢調”的思路,圍繞糧、畜、油、茶、煙、果、藥七大傳統優勢產業和生物健康、水養殖兩大新興骨干產業,調優產業。一抓傳統優勢產業提升,鞏固全市糧油煙產業;以屏山炒青茶、珙縣鹿鳴茶、筠連紅茶業為龍頭,鞏固面積提升質量,做強屏山、珙縣、筠連茶產業;以扶持專業養殖大戶、乳制品加工業為切入點,壯大畜牧產業;以盤活林下資源為重點,發展中藥材產業;以紅花油茶、核產品加工為主攻方向,提升經濟林果產業。二抓新興特色產業培植。將菊花、銀杏葉用林的種植加工作為培植生物健康產業的重點;將大鯢、龍蝦養殖作為培植水產養殖業的突破口。
2.注重生產基地精細化管理,保證產品質量
注重對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合理優化和技術指導,保證產品質量。嚴格耕地保護,提升耕地質量,積極實施清潔田園行動計劃,強化產地環境保護。推廣綠色防治技術,綠色、無公害生產技術,加強農產品生產質量檢驗檢測,加強農業投入品執法,保障農產品質量。按一定的科學標準進行種植,才能保證產品的品質的統一,不會出現同一批次的產品,色度、新鮮度和口感不統一,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不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3.實施品牌戰略落地,挖掘產品的文化內涵
改變以往粗獷式、大眾化的農產品生產和銷售模式。形成精品化、定制化的品牌市場。依托獨特的自然環境、文化元素、產品理念、經典歷史等因子將產品包裝得獨一無二,產品故事性強,將情懷產品商品化。比如推廣的新產品——玉屏豬兒粑,是一道傳統的地方美食,主要材料是糯米和肉餡、糖餡,做成小豬的形象,可口又美觀,有著豐收、團圓的寓意,在全國各地暢銷。其產品的營銷主要是以小時候的回憶、媽媽的味道等特點來塑造產品的文化內涵。
4.抓好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龍頭企業帶動作用
加大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支持力度,引導和引進生物產業、農產品加工項目,實現“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打造一批種養、采摘、餐飲、觀光、體驗的農業莊園、休閑旅游特色鄉村。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莊園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提升農機作業、植保防治、農資配送、產品營銷、農業廢棄物收集儲運利用等專業化服務能力;加快耕地流轉,推動農業規模化種植;緩解當地農業副業化、農民兼業化、農村老齡化帶來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5.打通農產品銷售渠道,實現產品持續發展
(1)消費扶貧,加大力度。開展直供食堂活動,組織貧困地區農產品定向直銷機關、學校、醫院、金融機構和企事業單位食堂,各單位每年認購貧困地區農產品數量不低于年消費農產品總量的20%;開展定向采購活動,各級工會要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職工到貧困地區開展工會活動,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產品,每年采購金額不低于本單位當年職工福利支出總額的20%;開展優先選購活動,鼓勵各級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大專院校、城市醫療及養老服務機構等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貧困地區產品,優先從貧困地區聘用工勤人員,引導干部職工自發購買貧困地區產品和到貧困地區旅游。
(2)推動流通企業與貧困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推動批發市場、電商企業、大型超市等農產品流通企業深入貧困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活動,與具備農業產業發展基礎的貧困縣(鄉、村)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關系。發揮市場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農產品產銷對接方式,支持對貧困戶增收有帶動作用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培育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引導貧困地區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支持和鼓勵農產品批發市場、零售企業和農產品電商企業設立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專區、專檔、專柜和電商扶貧頻道。
6.搭建農產品網絡經營平臺,讓產品走出去
(1)采用“高校+電商平臺+學習型合作社”的“三元制”電商服務模式。高校整合村縣域農副產品、旅游、文化等資源,激發新銷售專點。依托“微店+網店+門店”的“三店”營銷平臺,打造農產品銷售品牌,實現營銷的爆破。建立學習型合作社為保障,扶貧也扶“智”,創新性培養“學習型”農民,設田間課堂、公助學金,開展普及型電商培訓,掛牌“電子商務實習基地”等,賦能當地農業企業、培訓電商創業、從業人員。從人、貨、場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務,刺激農村電商的發展,讓產品走出去。
(2)完善貧困地區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加快推進“快遞下鄉”工程,進一步提高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貧困村,推動實現建制村直接通郵,提升網點電商服務功能。加大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對貧困地區農村郵政、快遞等物流配送設施的支持力度,完善協同發展機制。推動供銷、郵政、快遞、交通運輸企業在農村地區擴展合作范圍、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逐步建立互利共贏、服務規范的合作機制,探索開展農村渠道共建、設施共享、業務代理合作。
(3)加強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冷鏈設施建設。根據貧困地區產品特點,建設適度規模的產地型冷庫、預冷庫、移動預冷庫、具有冷藏功能的產地加工集配中心等冷鏈設施,提升預冷和儲藏保鮮能力,補齊“最先一公里”冷鏈物流短板,延長農產品貨架期,提高錯峰銷售能力。配備標準化的清洗、烘干、分級、包裝等商品化處理設施,提升農產品初加工和產銷對接能力,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