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嶺
位于祖國西部的甘肅省東南部、處于中國地理幾何中心、陜甘川金三角地帶徽成盆地的成縣,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自古譽為“隴右糧倉”,“隴上江南”,是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評定的“千年古縣”。屬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四季宜人,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是天然生態大氧吧,是大西北難得的宜居宜游度假休閑的好去處。
當文旅融合成為時代潮流,詩和遠方相遇,成縣文化與旅游怎樣才能緊密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應該堅持把旅游產業和推動文旅融合作為助推全縣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以大景區為帶動、特色資源為驅動、文旅融合為方向、全域旅游為輻射,把全縣當作一個大景區來規劃、建設和運營,不斷完善旅游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產業鏈條,推進旅游全地域覆蓋、全資源整合、全領域互動、全社會參與,串點成線、建大通道、廣開線路,加快推動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探索深度優化旅游發展環境,整合全域旅游資源,爭創多元化發展的新路徑。
一、做優頂層設計,推進旅游全域發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推進文旅高質量發展,結合美麗鄉村建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等,打造宜居、宜業、宜游新環境,做優頂層設計,高標準、高品位規劃,完善文旅發展設施和基礎服務,創新文旅發展層次,發展機制,發展模式,充分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旅游資源,放大文旅綜合效應。在學習借鑒發達地區全域旅游樣板的基礎上,超前思維,超越謀劃,尤其要站在周邊發展的基礎上謀劃,要有創新,要有超越,要有特色。按照“全景區規劃、全領域發展、全行業互動、全過程體驗、全方位服務”的思路,制定《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全域旅游扶持獎勵辦法》,編制西狹頌文旅融合保護與開發整體規劃等文旅融合發展、文旅產業布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成立全域旅游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旅游發展重大問題,開展旅游法規貫徹和旅游發展工作視察調研,及時研究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關于文化旅游工作建議和提案;推進西狹頌國家5A級景區創建、雞峰山森林公園國家4A級景區創建和杜公祠景區、韋山芍藥谷、錦華玫瑰生態園國家3A級景區創建、游客集散服務中心及旅游服務設施建設,大力發展民宿、農家客棧和旅游示范村,切實提升成縣在空港及“大九寨”旅游黃金線上的綜合承載功能及旅游服務能力,結合機場通航對接融入“甘川陜渝”旅游圈;持續打響“千年古縣”品牌,注重非遺文化搜救和展演傳承,創辦非遺扶貧車間、專業合作組織。
二、改善基礎條件,推進文旅全聚合拉動
順應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適應人民在生活水平、生活方式方面的新變化,依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果,著意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把詩和遠方更充分、更完美的展現給人民大眾。發揮好國務院支持文化旅游業發展系列意見的機遇優勢、高速公路和機場帶來的區位優勢、潛力巨大的文旅資源后發優勢“三個比較優勢”,全力推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隴上江南風光優勢,借助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依托隴南鄉村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打造“一會一節”宣介,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交流合作,做好甘肅對南開放橋頭堡,積極融入“長江經濟帶”、“川渝經濟圈”和“關中天經濟區”建設,構建西部區域合作新格局;積極推進“三區三州”旅游大環線,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非遺扶貧,助推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真正讓意見蘊含的政策機遇在文旅行業生根發芽。加大投資,加快實施西狹頌景區文物保護提升、西狹頌危巖體治理、杜少陵祠修繕、西狹旅游一級公路、杜少陵祠景區旅游二級公路的旅游景區公路升級改造和新建項目,完善景區供電、設施維護、環境治理、觀景監控、新建棧道和旅游廁所等一批旅游基礎設施;健全完善文旅體系,制定出臺文旅產業獎補辦法和實施意見,加強與通航城市的旅游客源地對接,對發展基礎較好的西狹頌、杜甫草堂、雞峰山等旅游景區實施精品升級工程,細化全域旅游示范區部門職責,以游客為中心,圍繞“吸引和留住游客”,加快補齊文旅產業發展短板,推動文化和旅游產業開發,加快景區升級創建和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全縣完成旅游招商引資項目;完成旅游社會融資項目。
三、振興鄉村旅游,推進產業全鏈條互動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要求,結合脫貧攻堅和全縣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堅持以旅促農、農旅融合,充分發揮歷史文化、民族民俗等資源優勢,堅持保護弘揚和創新發展相結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加強民俗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相結合,著力構建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打造文化制高點;對全縣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民俗文化、鄉村特色等村內旅游資源進行了全面普查,有些農村的生活方式濃縮著地域歷史文化的內涵精髓,是人與自然、社會相處的智慧結晶,是最典型的文化形態。這種傳統生活方式的延續與復興,是休閑度假與文化體驗的重要方式。是地域特色“無可取代的源頭”,其帶來差異性更具吸引力。大力發展這樣鄉村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大力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充分發揮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推進農林牧漁與文化、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田園向公園、產區向景區、勞作向體驗、農民向導游、產品向禮品、農房向客房的轉變。組織開展鄉村旅游人才培訓,利用“三變”改革試點扶持發展農家客棧、農家樂,完善鄉村旅游環線節點景觀建設,發展旅游扶貧企業,打造鄉村旅游示范村,推進文旅綜合體、度假村、康養園、農家樂、民宿等旅游扶貧,帶貧人均增收,實現旅游扶貧和旅游富民。
四、提升形象魅力,推進營銷全方位聯動
堅持統籌協調、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綠色發展,改革創新、示范引導的原則,將一定區域作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統一規劃布局、優化公共服務、推進產業融合、加強綜合管理、實施系統營銷,有利于不斷提升旅游業的現代化、集約化、品質化、國際化水平,更好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真正意義上的文旅融合,是游客沉浸有東道主的真實生活中,而不是沉浸在虛擬現實中,采取市場融合與旅游+,把“區域聯動、企業聯合、媒體聯姻、電商聯網”策略,推進共建共享,全域環境整治。以大景區引領,小景區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加強與客源地、青島等通航城市的旅游協作,與國內大型旅游投資企業、旅行社互惠互利的業務合作,率先完善、包裝和開通幾條彰顯“好山好水美、鄉韻鄉愁美、古縣古鎮美”、滿足都市和周邊游客需求的精品旅游線路;加大宣傳推廣和市場運作,結合電商網貨研發組織研發“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地方文旅產品;完善《旅游景區門票管理辦法和優惠政策措施》,面向各旅行團隊和東西扶貧地游客實行減免門票優惠,積極招商開發建設生態景區、度假山莊、田園綜合體、旅游地產、養生園;組織整理成縣歷史文化、非物質文化遺存資料,編撰“講好成縣故事”文化旅游叢書和演出劇目;赴省內外開展旅游宣傳推介,簽訂旅游合作框架協議;自辦本土旅游節會,定期開展導游、出租車司機培訓,強化行業市場監管,主動服務文旅企業,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發展旅行社、建星級旅游酒店、;發展文化創意、傳媒企業;發展星級農家客棧(農家樂),建鄉村旅游示范村 ;網上旅游服務、非遺+扶貧、旅游電商良好發展;全縣A級景區、旅游鄉村、星級賓館飯店及農家樂再提升,逐步實現詩意地棲居。
五、挖掘文化內涵,推進文旅全力驅動
旅游是“集大成者”,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挖掘成縣文旅資源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不斷堅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古老、厚重多元的文化資源特色物質,深度挖掘始祖文化、根脈文化、紅色文化、西狹文化、杜甫草堂文化、吳挺抗金文化、藏羌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歷史文化價值,充分展示放大文化“瑰寶”,提升文化影響力。做好“文化+”“旅游+”的文章。圍繞全縣旅游全域化總體部署不動搖,用好名揚全國的西狹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名專家組授予的“千年古縣”桂冠和位于陜甘川金三角立體交通中心的“三個有利條件”,多措并舉,讓文化名片“亮”起來,讓文物古跡“活”起來,讓創意產品“熱”起來,把成縣打造成西北地區文化訪古、山水探奇、休閑康養最佳旅游目的地。“讓旅游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把文化傳承與全域旅游發展結合起來,深度融合,使旅游的組織方式和體驗方式都發生深刻的變革。在講好中國故事、講好紅色故事、講好文物故事中,讓游客“享受”先進文化元素,傳承優秀文化基因。進而打造地方文化地標,塑造神精高地,點亮文化名片。形成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實現產業綜合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