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以來,走過了百年的光輝歷程,一百年來,我們黨的事業在艱難困苦中不斷發展壯大,不但組建了黨領導的革命武裝,也在不斷地開辟生存發展的革命根據地。抗戰勝利后,中國共產黨高瞻遠矚、審時度勢,開辟鞏固了東北解放區根據地。受黨中央派遣,大一批又一批中共干部接管了東北地區各級日偽政權,在這里順利完成了建黨建政、建軍剿匪、土地改革、支援前線四大任務,成為解放戰爭中穩固的戰略后方基地,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為支援東北全境解放、全國解放和新中國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本文就1945年11月13日建立的黑龍江省,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完整的省級人民民主政權進行論證。
關鍵詞:政權;歷史;考證
中國共產黨創建于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采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采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過了28年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和流血犧牲,逐步擴大自己的根據地,建立了黨領導的民主政權。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革命根據地幾經變化,直到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才開辟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
一、土地革命時期的政權建設情況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全國范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干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斗爭的關鍵時刻,由于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1927年革命失敗后,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1927年8月1日,黨領導發動了南昌起義,9月9日又發動了秋收起義。起義部隊在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率領下,中國工農紅軍來到江西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民主政權,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
隨著革命斗爭的開展,革命根據地得到了迅速發展壯大,先后建立了井岡山、中央蘇區、湘鄂西、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贛、左右江和滇黔桂邊等游擊區,相應的政權建設也進入了活躍期。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了自稱為“推動革命斗爭、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這段時期,黨領導的根據地地域達16個省,人口最多時達到50萬,但是卻沒有一個完整的省份。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于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后,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二、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權建設情況(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
隨著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革命的形勢發生變化。1934年11月后,中國工農紅軍被迫放棄一些根據地開始長征。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軍和第二、四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先后到達陜西北部,勝利完成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陜北延安作為中國共產黨中央所在地,成為全國抗日戰爭的指導中心,陜甘寧邊區也成為全國重要的抗日根據地。黨在陜北建立了延安、安塞、延川、等縣級政權,人口達到50萬。1937年9月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最后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為“中華民國陜甘寧邊區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至此自動終結。
抗日戰爭開始后,中國共產黨以山西五臺山為中心,建立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北岳、冀中、冀熱遼三區,下轄108個縣,人口約2500萬。
抗日戰爭時期建立的晉綏根據地,包括山西西北部和綏遠(今并入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廣大地區。下轄46個縣,320萬人口。
與晉綏根據地同期建立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是以太行山為依托,包括山西、河北、河南三省邊界地區,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機關所在地,也是華北戰略要地之一。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處,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口。1937年冬至1938年,黨先后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
1936年紅軍長征后,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根據地依然存在。
此外,還有華中抗日根據地、蘇南根據地、豫皖蘇根據地、皖東根據地和華南抗日根據地等根據地,但這個時期的政權建立,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省份。
三、解放戰爭時期省級政權建立情況(1945-1949)
解放戰爭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并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
山東根據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省政府,也在八路軍115師部駐地宣告成立,這是我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當時山東省的管轄范圍,并不是整個山東省版圖的區劃。這段時期,山東省得一些大中城市仍然控制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
東北根據地。1945年8月17日,中共東北黨委會,率先派抗聯干部王鈞、陳雷、張光迪等23人,從蘇聯伯力(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乘坐飛機抵達北安,以蘇軍衛戍司令部的名義,迅速控制和接收各級敵偽政權。隨著抗戰勝利后的形勢變化,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目前任務和向南防御、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和部署的指示》。1945年9月2日下午,由1000多人組成的延安干部團從革命圣地延安出發,跨越西北、華北、東北八省,總計行程約8000里,歷時72天,到達東北。
1945年8月31日,國民黨政府頒布收復《東北各省處理辦法綱要》,重行劃分東北行政區劃,將今黑龍江省境內劃分為松江、合江、黑龍江、嫩江4省。1945年10月至1946年4月,在中共東北局的領導下,黑龍江地區先后建立了合江、松江、黑龍江、嫩江、綏寧五省和哈爾濱市建制。
1.黑龍江省1945年11月,黨派出的關內解放區大批干部到達東北。11月初,中共中央東北局派遣關內晉察冀解放區干部王堃騁、陳大凡、王肅、許烈等19人到北安開辟工作,首先與先期到達的抗聯干部王鈞取得聯系,商定利用蘇軍實行軍管的有利條件,開始接管偽北安省政權的工作。經與蘇軍駐北安衛戍司令部幾次交涉,解散了北安地方維持會,于11月13日接管了偽北安省公署,成立了黑龍江省政府。
2.嫩江省東北局決定,派劉錫五、于毅夫、朱光等到嫩江省工作后,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救亡總會等民眾團體在沈陽舉行會議,推選于毅夫為嫩江省主席,車向忱為副主席。11月5日、劉錫五、于毅夫等15名從關內來的干部到齊齊哈爾接管省政權。經與蘇軍駐齊齊哈爾衛戍司令部交涉,以東北救亡總會、東北抗日聯軍、東北軍、東北名流等聯席會議的提議,經本省民主大同盟、人民自衛軍、宗教聯合會!、紳商各界聯席會通過,于11月14日下午3時正式接收了偽嫩江省公署,成立了嫩江省政府。
3.合江省10月中旬,東北局派遣的第一批干部和部隊在孫靖宇、戴鴻賓的帶領下從沈陽乘火車到達哈爾濱,與李兆麟取得聯系。孫靖字、戴鴻賓攜帶李兆麟給彭施魯的信,經牡丹江開赴合江,接收各縣政權。11月5日孫靖宇、戴鴻賓率干部和部隊進駐佳木斯。同日,成立了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1月17日,東北局向合江派遣的第二批從關內解放區來的干部在李范五李延祿率領下到達佳木斯。在商定知名人士參加政府的人選后,經蘇軍同意,于11月21日撤銷了三江地區行政專員公署,成立了合江省政府。
4.哈爾濱市及濱江省蘇軍駐哈爾濱軍事管制委員會于1945年8月25日下令解散哈爾濱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成立了哈爾濱市政府。9月15日,原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總指揮李兆麟帶領抗聯干部從蘇聯回到哈爾濱。蘇軍駐哈爾濱軍管會,決定成立濱江省政府。這是蘇軍在東北實行軍管時期扶植的唯一的省政府。1946年1月12日,國民黨政府接收濱江省政權,并將濱江省正式改為松江省。
5.綏寧省。1946年4月8-10日,綏寧省首屆臨時參議會在牡丹江市召開,決定創建綏寧省。大會選舉產生了由13位行政委員組成的綏寧省政府行政委員會,張靜之當選為綏寧省政府主席、谷懷貴為副主席。成立了綏寧省參議會,李大章任參議長。4月15日,綏寧省政府在牡丹江市正式成立。省會牡丹江市。
四、老黑龍江省的民主政權建立進程
1945年10月24日,陳大凡、王釣接收了維持會。在征得蘇軍衛成司令部司令官阿里耶夫的支持后,于11月13日召開黑龍江省各界代表會議,正式宣布成立黑龍江省政府。陳大凡任政府主席,許烈任秘書長。省政府,駐北安縣城。全省共轄北安、德都、克東、克山、拜泉、依安、明水、望奎、海倫、通北、綏棱、綏化、慶安、璦琿、孫吳、遜克、呼瑪、烏云、鷗浦、漠河20個縣。
1946年1月31日,黑龍江省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在北安舉行。會議選出了黑龍江省行政委員會,陳大凡任主席,楊英杰任副主席。于天放任黑龍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范式人為副議長。大會總結了3個月的政府工作,制定了1946年的建設工作計劃,通過了”擁護政治協商會議的停戰協定,并要求真正實行地方自治案”“關于肅清漢奸、特務、土匪,以維持地方治安案”“擁護將敵產開拓地分配給無地少地農民,并實行減租減息案”等29個提案。大會選舉了黑龍江省行政委員會。王鶴壽、于天放、王鉤、葉長庚、許烈、張光迪、陳雷、王肅、鄭金銘、于長青、米積倉、姜鵬博、顧旭東、張丕成、袁樹華、江澤民、萬樹和、陳大凡、楊英杰為行政委員。
最后大會通電全國,擁護政治協商會議和停戰協定,要求蔣介石不再派偽軍”妨礙地方自治,加重東北人民負擔”,表示”黑龍江300萬人民為保衛民主、保衛地方自治與和平事業將奮斗到底”。與此同時,經過調整和增設,全省增至26個縣,并設立龍南專區和黑河專區。
1947年2月2日,黑龍江、嫩江兩省在齊齊哈爾舉行合并聯席會議,決定合并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增選李富春、黃克誠、郭守昌等10人為聯合行政委員會委員,于毅夫、楊英杰為正副主席。黑嫩聯合省劃分為5個專署,第一專署設在北安。北安專署轄北安、德都、依安、綏化、海倫、通北、拜泉、綏棱、慶安、鐵力、克山、克東、通肯、綏東等14個縣,倪偉擔任專員。同年9月1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嫩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兩省。1949年4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重劃東北行政區劃令》,將嫩江省與黑龍江省合并為黑龍江省,并將原嫩江省所轄的扶余、乾安兩縣和郭爾羅斯前旗劃歸吉林省,將松江省的佛山縣劃歸黑龍江省管轄。同年5月15日,黑龍江、嫩江兩省機構正式合并,新的黑龍江省政府在齊齊哈爾市正式成立。全省共轄1市、42縣(市),總人口552萬人。
綜上所述,1945年11月13日建立的黑龍江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完整的省級民主政權。
作者簡介:
賈海玉(1988--)女,黑龍江人,文博,館員,專科,研究方向: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