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汕尾在宋代已有觀音、媽祖、北帝和土地神等民間信仰,明清時期,逐漸形成固定的信仰主體,并初步具有地域特色。傳至現在,形成了以媽祖為代表,關帝、城隍、三山國王、天神爺和土地神等民間信仰體系。在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和信仰多元的形勢下,民眾信仰與社會生活聯系更緊密,在激活地方經濟、優化生活方式、建設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汕尾;民間信仰;信仰歷史
一直以來,中國人始終不缺信仰,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是中國文化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
一、民間信仰的界定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人某物或某種主義、學說、理論等的極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現出敬畏和依賴感,并神圣地奉為自己行為的典范和指南。信仰分為宗教信仰、民間信仰、迷信三個層次。[1]宗教信仰為大眾所熟知,迷信是要擯棄或破除的,而民間信仰,區別于迷信,學術界尚無公認的統一概念。
“民間信仰”一詞源出于日本,相關研究已逾百年。中國的民間信仰研究始于晚晴,至今亦逾百年。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引起不少學者的關注與研究,如顧頡剛、許地山、鐘敬文、胡樸安等學者,近30年來,由于西方人類學和社會學理論的引入,極大地推動了民間信仰研究的發展。國內外的學者均認識到民間信仰在社會整合、規范鄉村倫理、維護基層社會的合理秩序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以楊慶堃的分散性宗教影響最大:“擁有神學理論、崇拜對象及信仰者,能十分緊密地滲透進一種或多種的世俗制度中,從而成為世俗制度的觀念、儀式和結構的一部[2]”。不僅影響了中國宗教社會學研究,也影響到中國民間信仰的研究,漸被國內學者接受認可。其中,華東師范大學的李向平教授認為:民間信仰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事實,是民間社會中的信仰模式,是民間社會神圣性的非宗教表述,既是一種社會文化事實,又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具有自愿性、組織強制性、功利性、世俗性等特點。人們通過民間信仰的敘事方式,體會出人之為人、神之為神、社會之為社會的共同價值紐帶。[3]
二、汕尾民眾的信仰狀況
眾所周知,汕尾民間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聚客、潮、粵三府之精華,民風古樸,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之稱,積淀深厚。在信仰方面,除儒、道、佛、天主教、基督教外,也形成了其獨特的民間信仰形式。
從民間口頭相傳得知,汕尾在宋代已有觀音、媽祖、北帝、土地神等民間信仰,至明朝,民間信仰得到迅速傳播并載于史志,明嘉靖《海豐縣志》的“五坡祠圖”記載了“邑之廟祝不為少矣”,民眾信仰的規模和信眾基礎得到迅速發展。而且在明代朝廷的祭拜與推崇下,汕尾的民間信仰逐漸形成固定的信仰主體,并初步具有當地特色。從現存的地方史志可知,明嘉靖時期,海豐縣署設立“僧會司”掌管當地天文星象占卜及民間“陰陽醫學”機構和管理佛教寺院。此時“廟祀”神袛,民間與朝廷已形成共識并逐漸固定下來。據明嘉靖《海豐縣志》記載,受朝廷和民間社會共同祭拜的神袛有社稷之神、媽祖、城隍、風云雷雨之神、山川之神、名宦與先師孔子等先賢。
至清代,汕尾的信仰狀況在明代的基礎上,祭拜各神袛的季節和時間得到確定外,還根據當地的地理人文情況,結合民眾生產生活需要,選擇和增加神袛廟宇。據清乾隆《海豐縣志》、《陸豐縣志》記載,每年主要有春秋祭拜至圣先師孔子,立春祭勾芒神,仲春亥日巳時祭先農神,春秋中月上戊祭社稷、信國公文天祥,春秋仲月合祭風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春秋仲月及五月十三祭忠義神武關帝及其三代公,春秋祭祀忠義、節孝兩祠、天后媽祖、風神,清明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祭祀無祀鬼神,月食、日食舉行救護儀式,干旱時在城隍廟舉行求雨儀式,等等。志書記載,當時海豐縣影響較大的壇廟29座,著名的寺庵12座,祠宇有11座。陸豐縣主要廟宇宮祠有33座。此外,有關神袛的民間傳說也記入縣志,如海神媽祖、北帝玄武。[4]293~297
民國時期,主要是對之前所建廟宇的重修和擴建,規模大小不一的宮廟遍布海陸豐地區的每個鄉村、社頭,特別是土地廟幾乎每個鄉村都有一座。傳至現在,汕尾形成了以媽祖為代表,關帝、城隍、三山國王、天神爺、土地神等神的民間信仰體系。據目前有關數據顯示,汕尾市宗教信仰活動場所共205個(見表1),在汕尾民間信仰場所中,單供奉媽祖的就有139個(見表2)。概言之,在汕尾民間傳統觀念中,凡與人們的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領域,都由神靈主宰。故民眾供奉佛道和民間諸神心虔志誠,歲時祭祀,享有神圣而崇高的地位。且其神譜系龐大繁雜,有自然神與自然保護神,有始祖神,冥界神,生活守護神,行業神,佛、道兩教,儒家圣賢以及其他諸神等。尤其與山川河海有關的神袛廟宇遍布城鄉各地,如海神媽祖、關帝關羽、北帝玄武、王爺公(三山國王)、水仙爺、南海觀音、土地伯公等。[4]306可見,汕尾地區民眾信仰的多元性與交互性。故海陸豐地區的人給人留下整天忙碌于各個神袛的祭祀、事事必拜的不良印象。
三、主要的民間信仰神袛
民間信仰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任何一個信仰都有其一定的信仰形式或信俗。目前,汕尾的民間信俗中規模較大、影響較深遠的有:關帝信仰及其廟會;海神媽祖信仰及媽祖廟會;城隍信仰及其城隍廟會;海陸豐地區的“天地父母”、“王爺宮(三山國王)”信仰;陸河的“天神爺”、“伯公爺”信仰;陸河東坑的神農廟會;太陽神崇拜及汕尾太陽宮等。
1.關帝信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后被尊為“武圣人”。在民間,關公還被尊為商業的保護神,視為“武財神”,居于文武財神之首。嶺南地區是一個商業比較發達的地區,財神信仰根深蒂固。汕尾的關公信仰由來已久,據清乾隆《陸豐縣志》記載,當時陸豐縣的關帝廟就有兩座。隨著明代朝廷對關羽的崇拜和推崇,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至今,汕尾還保存了很好的信仰習慣,如家庭、村落、商店、公司等都有供奉關公的習俗。汕尾市區三馬路的關帝廟,距今已有360多年歷史,為嶺南規模最大的關帝廟。每年農歷五月十三,為關帝爺誕辰日,汕尾市區三馬路關帝廟都會在這天舉行巡游及彩炮活動,巡游期間有民間花隊巡游、醒獅、舞龍、戲劇表演、放生、彩炮競標等一系列民間活動,展示關公信俗文化和汕尾的民間藝術文化。關公不僅被視為家庭、村落的保護神,更因武財神形象,其忠義道德深入人心。通過關公民間信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秉持忠義道德、誠信立身,以誠待人,以信立市,維護誠信社會,營造汕尾和諧、誠信的市場環境,促進汕尾社會經濟的發展。
2.媽祖信仰。媽祖信仰傳入汕尾,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從陸豐甲子順濟宮、海豐大德媽祖廟、馬宮的天后祖廟、安美祖廟、鳳山祖廟、陸河的三奶娘宮等至今香火興旺的信仰場所就有139個。汕尾鳳山祖廟不僅是福建湄洲媽祖廟的分靈行宮,也是粵東最負盛名的媽祖文化傳播中心,其廟會吸引了海內外各界群眾。
鳳山媽祖廟會,據傳是在清代乾隆時期由廣西地區傳入汕尾,至今鳳山祖廟內仍保留有清乾隆壬戌年祖廟擴建時老首事碑刻和光緒年間記載當地搶花炮習俗的碑刻。鳳山媽祖廟會主要包括民俗祭祀儀式、新年(正月初五)迎神祈福活動、元宵(正月十五)麥子燈會採花枝活動、媽祖神誕(三月二十三)民間藝術巡游活動、鳳山媽祖炮會、重大節日演大戲、中元節祭幽普度等民俗活動。其民俗祭祀活動自傳入至今,已形成具有汕尾地方特色的典祭、公祭、民祭和官祭四種。其中,媽祖神誕廟會是鳳山媽祖廟會的核心內容。除當日大型的公祭活動外,還有至少連續40個晚上的戲劇演出,演出劇種有: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潮劇、粵劇等。同時,舉辦彩炮會,彩炮會俗稱“放炮頭”或“搶炮頭”,搶得炮頭意味著“媽祖神靈駐家庇佑其財丁兩旺、平安順利”,故競搶彩炮在海陸豐地區深受群眾喜愛。最后,在媽祖神誕的前一天或當天在汕尾市區舉行民間藝術巡游活動,參游人數達1500多人,觀看的各界群眾達數萬人。
弘揚大愛、行善、立德的媽祖精神,提倡做道德守法的仁愛之人,經營幸福家庭,在此基礎上,發揮民間信仰規范鄉村倫理、維護基層社會的合理秩序等功能;媽祖還被譽為兩岸和平女神,通過每年媽祖誕辰紀念日和媽祖文化活動等,凝聚海峽兩岸中華民族之情,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國家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下,借助汕尾在媽祖文化圈的影響力,充分利用汕尾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海洋和旅游經濟。
3.三山國王信仰。有學者認為三山國王是客家人始奉、獨奉的神明,而從歷史文獻和其廟宇的分布看,它是潮人與客家人所共同祭祀的神明,[5]據汕尾民俗學者統計,海陸豐地區供奉的三山國王神袛(三王共祀、分王祭祀、配祀)合計近千處。其中,陸河縣8處。這至少說明在汕尾三山國王是潮人與客家人所共同祭祀的神明。三山國王起源于揭陽揭西縣,民間多有關于他們護國、保土安民的傳說。俗稱王公(有地方稱為王爺、老爺),與其夫人合稱為王公夫人,“護國庇民”為其核心要旨,是潮汕地區人民自己創造且具普遍性的神祇之一,自隋朝肇跡伊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三山國王的廟宇遍布潮汕的每一個角落,據不完全統計,粵東地區各地已知的三山國王廟超過200座。三山國王的信仰圈最初是在粵東地區,為潮人與客家人所共同祭祀,后來,隨著客家人向海外的播遷,三山國王及其信仰也擴散到海外,尤其是臺灣地區。
20世紀以來,三山國王崇拜已被海峽兩岸民眾視為兩岸同根同源的象征,也成為東南亞華僑族群文化認同的標志。[6]汕尾素有僑鄉之稱,更設有“汕尾市華僑管理區”,其前身為廣東省陸豐華僑農場,是國家最早安置海外歸僑的基地之一,先后接收安置了來自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東南亞13個國家的歸僑近2萬人。華夏子孫的優良傳統與東南亞國家的異域風情在這片土地上相匯、相融,形成了獨特的“地球村”人文景觀。傳承三山國王“護國庇民”的宗旨,弘揚愛國愛鄉精神,當好汕尾的主人翁,虛若懷古,招商引資。強化文化認同,促進兩岸同心。2014年3月11日,臺灣三山國王宮廟霖田祖廟謁祖進香團到陸豐市碣石鎮玄武山元山寺參訪交流。這是弘揚三山國王文化,增進兩岸基層民眾交流與合作的重要體現。借助三山國王信眾尋根問祖活動,加深兩岸文化交流,擴大汕尾的文化影響力,發展汕尾。
海峽兩岸媽祖和三山國王的民間信仰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汕尾的分布、信仰情況及其在文化功能上有諸多相同點,借助媽祖和三山國王信仰的民間信仰文化功能,推進汕尾各縣區、汕尾與其他城市的思想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弘揚汕尾祥和、兼容、拼搏的精神內涵,創建和諧汕尾的同時,凝聚海峽兩岸中華民族之情,促進海峽兩岸及海外的文化經濟交流合作。
四、汕尾民間信仰的作用
1.激活汕尾地方經濟。汕尾是承載著紅色記憶的革命老區,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是汕尾民眾義不容辭的責任,汕尾民眾的民間信仰集關帝的忠、媽祖的愛、三山國王的護于一體,又與海陸豐革命文化聯系密切,借助民間信仰的感染力與影響力,提升汕尾文化軟實力,不僅有利于汕尾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還可拓寬汕尾與周邊城市、港澳臺的交流渠道,構建文化建設的合作平臺與創新天地。
2.整合生活資源,優化民眾生活方式。充分利用民間信仰在汕尾民眾生活中的影響力,在尊重群眾生活的同時,“生活治理”的規則融入民間信仰活動中,借助各大民間信仰神邸的主要活動,推介和宣傳現代生活方式,推動群眾重視生活品質,摒棄傳統陋習的自覺性、積極性。
3.建設和諧社會。基于以上對汕尾民間信仰狀況的分析,汕尾的民間信仰文化豐富、多元、開放,但目前汕尾民間信仰處于散落、分離、獨立發展的狀態,民間信仰在調整民眾心態、調和民眾社會關系、促進農村基層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功能尚未發揮出來。通過觀察民眾社會生活習慣,利用汕尾主要民間信仰主體的積極因素,正確引導民眾的價值觀和社會心理,進一步規范鄉村倫理、維護基層社會的合理秩序。
參考文獻:
[1]謝金森、張國棟、張鼎如、王福梅.民間信仰誤區的解讀與矯正——新時期農民信仰問題的調查[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2):39-43
[2][美]楊慶堃.中國社會主義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M].上海:上海人出版社,2006.269
[3]李向平、文軍、田兆元主編.中國信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序4-6
[4]《海陸豐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委員會.民間風俗[G].廣州:廣東省人民出版社,2013.293-297、306
[5]林曉平.客家民間信仰與民俗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6]林騰華.三山國王文化的當代價值[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4)
[7]吳玉賢.海神媽祖[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41-42
[8]陶立瑤.民俗學視野下的關公俗信——在汕尾關公文化論壇上的發言[J].神州民俗,2010(總152期)
作者簡介:
朱桂芳(1983--)女,廣東陸河人,廣東省汕尾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汕尾歷史文化,職業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