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律廷
主持人語:
作家梁曉聲說:“愛是雙向的。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孩子對父母的愛,這種愛是不完整的。”因此,我們應該從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有不少家長的方式方法存在問題——
缺乏感恩教育,孩子不懂得感恩,就會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管先生,燈光設計師)
我兒子上幼兒園中班,因為從小被嬌寵,脾氣特別大,天天都有讓他不滿的事,似乎我們付出再多都難以滿足他的要求。
有部電視劇叫《帶著爸爸留學》。劇中孫紅雷飾演的爸爸不放心兒子去國外留學,一路陪伴、照顧。可兒子不領情,失戀了鬧情緒,掛科了鬧情緒,深更半夜把爸爸丟在異國的曠野里。當得知自己不是爸爸的親生兒子時,他更是怨天尤人。爸爸忍無可忍,責問兒子:“我們欠你了嗎?這19年我們竭盡全力愛著你,我們不欠你什么!”他罵醒了兒子,也提醒了我——必須教孩子學會感恩,否則孩子會把別人的付出視為理所應當,覺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隨即,我有意做了以下幾件事:
設置“感謝瓶”,跟孩子一起堅持感恩21天。
我和兒子商定一起做一個游戲,名為“我們的感謝瓶”。游戲規則是,每天畫出或寫下自己想感謝的人或事,并放進瓶子里,堅持做21天。他陸續寫下了以下感謝的話:“感謝老師今天教了我很多有關動物的知識。”“感謝同桌送我棒棒糖。”“感謝外婆給我做好吃的魚。”語言樸素,感情真摯。不會寫的字,他就用拼音代替。
我每天也有要感謝的人或事,比如同事 李姐幫我制作表格,我很感謝她;小區管家幫我把快遞送到家,我很感激;等等。我還有意當著兒子的面說出感謝的話,比如妻子為我捏捏肩膀,兒子給我端杯水,我都大聲說“謝謝”。我以身作則,及時表達感恩之情,加上家里有著濃濃的感恩氣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子。有一天我感冒了,讓兒子陪我下樓取網購的生鮮。見到送貨員,兒子脆生生地說:“謝謝叔叔!我爸今天嗓子啞了,我替他說謝謝。”送貨員先是一愣,接著就開心地笑了,我兒子也笑了,大家都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愿意表達感謝并善于表達感謝的人,會生活得更美好。因為他們對幸福的感知力更強,更容易獲得滿足感。
感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恩風聲琴聲。
我每天去幼兒園接兒子,會領著他步行回家,一路上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物。春天,我們為鮮花滿徑感恩;夏天,我們為聲聲蟬鳴感恩;秋天,我們為藍天白云感恩;冬天,我們為皚皚白雪感恩。
路上有一戶人家,時常傳出叮叮咚咚的琴聲。兒子會駐足聆聽,當琴聲停下時,他會對著窗口說:“謝謝!真好聽!”
感恩家人,把愛勇敢說出來。
央視有一則《給媽媽洗腳》的公益廣告,很感人,也讓我深有感悟:表達感恩,真是一種心靈健康與彼此相愛的傳承。恰好有一次,幼兒園給孩子布置了一項作業:回家給老人洗腳。在我們的勸說下,我父親脫掉皺巴巴的襪子,讓孫子給他洗腳。我兒子發現爺爺左腳上有個傷疤,很好奇。爺爺告訴他:“你爸讀高二那年,為了搶收稻谷,我一連收割了兩天,實在太累了,不小心被鐮刀割到了腳,留下了這個疤。”
我鼓足勇氣對父親說:“那些年,真是辛苦您了!”說實話,我不是個善于表達感情的人,尤其是對有些古板、嚴肅的父親。說出這句話,我真有點難為情,但我父親聽了卻很高興,說:“辛苦也值得,你和你弟都出息了!”
就這樣,我身體力行,勇敢表達對家人的愛。幼兒園的作業也變成了增進家人感情、彼此表達謝意的好機會!
尼采說:“感恩是靈魂上的健康。”父母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愛與感激,孩子愛的能力會越來越強,越來越快樂。如今,我兒子已經比以前懂事多了,不但不再總是發脾氣,而且懂得了關心、體諒我們。
把感恩教育當成功利手段,或進行道德綁架,都難以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為感恩是發自內心的原始情感
(孫女士,35歲,工廠生產總管)
我非常希望我兒子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因此特別注重培養他的感恩品格。但我發現,當下有很多感恩教育跑偏了。
我兒子今年6歲,我給他報了一個籃球俱樂部的兒童籃球訓練班,學費不菲。母親節那天,兒子送給我一張印著俱樂部LOGO的卡片,上面寫著:“親愛的媽媽,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雖然打球很辛苦,但是我感恩,我要讓你的錢不白花。”
這不是我兒子說話的風格,他為何寫這些?他解釋說:“為了兌換積分,必須一字不落地按教練說的寫。”我恍然大悟:這是教育機構在“消費”孩子的感恩之心。這種貌似感恩教育、實為商業營銷的方式讓我很反感。
暑假,我老公決定給兒子報名參加一個“行走感恩營”。老公說:“孩子不知感恩,是因為生活太舒坦了。不知什么是恩,何談感恩?當孩子日行十幾里,腳底磨出水泡時,會覺得能休息一下就是值得感恩的事。”
兒子去參加夏令營的第三天就生病了。我當時出差在外地,當我出差結束趕回家時,發現兒子瘦了一圈。兒子跟我講了夏令營活動的各種細節,我覺得很不對勁。上網一查,主辦活動的機構居然有“前科”,其創始人曾以幫孩子戒網癮為名帶孩子步行拉練,類似于魔鬼訓練,讓孩子備受折磨后“幡然悔悟”,結果導致一個孩子差點喪命。
適當吃苦有益于孩子成長,但吃苦與感恩我認為不能畫等號。有些孩子在夏令營表現得脫胎換骨,感恩父母,只是想通過“演戲”達到“早點回家打游戲”的目的。網上報道某些機構讓學生集體在操場上給父母洗腳、向父母磕頭,我很不贊同。因為孩子是人,有思想,有尊嚴,對父母感恩不是表演。不能把感恩當成一種功利手段,或進行道德綁架,因為感恩是發自內心的原始情感。
我覺得最好的感恩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是把生活的原生態展示給孩子。一方面,我們要對配偶感恩,對父母孝順,給孩子做榜樣。另一方面,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會,就包辦代替。讓孩子適當參與家務,了解父母的艱辛,體會生活的不易,他們才會更加珍惜擁有的一切,并懂得感恩。
感恩教育不能只耍嘴皮子,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雙向感恩,多向感恩,用實際行動感恩
(齊教授,兒童心理學家)
很多人通過“辨對錯”“講道理”教育孩子,希望借此幫助孩子懂得感恩。每當孩子與父母發生分歧,說幾句發泄情緒的話,或者不順父母的心意,就會被指責“不懂感恩”。其實,大多數時候孩子發泄情緒跟懂不懂感恩無關,父母動輒上綱上線,無疑會給親子雙方帶來困擾——孩子因為被父母誤解而痛苦,家長則覺得自己越付出越被辜負。那么應該怎么做呢?
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雙向感恩,多向感恩,用實際行動感恩。
調查顯示,父母越尊重孩子,孩子會越懂得感恩。父母經常表達對家人的感謝之情,孩子就容易獲得良好的自我形象,更容易善待身邊的人。
感恩是一種情緒的流淌。孩子快樂成長,保持身心健康,與身邊的人互動良好,自然會萌生感恩之心。家人之間彼此相愛,彼此感恩,能夠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提升全家人的幸福感。
打壓與體罰,跟感恩教育背道而馳。
感恩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遇到各種問題,比如情緒波動,發生沖突,說出悖逆頂撞的話語等。家長不應上綱上線,更不能強行要求孩子“必須”怎樣。心理學家認為,打壓與體罰會導致孩子共情能力低下,同理心差,進入學校或踏入社會后會被人際關系所累,也無法處理好親密關系。
在第二個案例中,家長對于“吃苦教育”的思考很深刻。有些孩子但凡受點委屈,就感覺全世界都欠他。這種情況下,光讓孩子吃苦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智慧地引導、陪伴孩子,否則孩子“行為變乖”的同時可能會產生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要適度示弱,適度放手。
感恩教育要激發孩子愛的動力。作家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寫道:“年少時,我們總以為父母無堅不摧,直到撞破他們的無助,才明白那是因為愛,他們才愿意扮演英雄。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那樣的時刻,突然想快點長大,庇護父母,像他們曾經庇護我們那樣。”網上曾有一張被多次轉發的地鐵抓拍:在地鐵上,一個小男孩努力踮起腳,抓住拉環,咬緊嘴唇,用力保持平衡,只為支撐起倚靠在他身上小睡的媽媽。他看到媽媽也有依靠自己的時刻,心頭肯定陡然升起一股擔當的愿望與感恩的情感。
當父母適當示弱,讓孩子看到生活的艱辛時,孩子才能夠有機會接觸生活的真相,發自內心地愿意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太多中國家長習慣于默默負重前行,刻意留給孩子一片歲月靜好的假象。殊不知,這種過度保護,會讓孩子生活在虛假的世界里,習慣于對父母的付出熟視無睹,哪里還會懂得感恩?只有讓孩子接觸真實的世界,他們才會生發出真實的感恩之心,成為一個感恩他人、造福社會的人!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