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德曾說:“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睜N爛星空,遙不可及,但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卻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及。本文主要闡述生活中的善惡、道德問題以及倫理道德。
關(guān)鍵詞:善惡,自律和他律,道德教育
生活中,我們永遠離不開善惡這個話題。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這個問題不只困擾了我們的童年,甚至困擾到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生活中究竟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善。我們一出生時是否已經(jīng)擁有善惡。早在千年前,孔子與孟子就曾提出性善論。孔子在《論語》中明確談到: “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 即人的本性,先天素質(zhì)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較大的差別,是后天之“習(xí)”的結(jié)果。這是我國古代關(guān)于人性的原理論。孟子也在哲學(xué)上提出了“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純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因為人有善性。不過孟子所說的性本善,并不是說人性中具有純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說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倍鲆粋€完善的人,僅有同情心、正義感、禮讓態(tài)度和道德判斷能力這四個善端是不夠的。人之賢愚,還取決于對這種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養(yǎng)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或者受到不良的社會環(huán)境、教育的影響,就會失掉這種善端,這就是他所說的“陷溺其心”。依照孔孟的理論我們一出生便是本性相近的。就像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摔倒的老人,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上去把老人扶起來。可是在貧富條件的影響下,我們的利己之心開始影響我們的心靈。
不過也有人從一開始就認為人性本惡。荀子在人性論問題上提出了“性惡論”,批評了孟子的“性善論”。他寫了《性惡》一文,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惡的,并不存在仁義禮智等先天道德品質(zhì),如任其發(fā)展而不加節(jié)制,必然使社會產(chǎn)生混亂,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論。這是從狀況研究的層面提出的一種關(guān)于人性在當(dāng)時時代的一種事實判斷。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保褐负筇煲磺腥藶榈呐Χ贡拘园l(fā)生的變化。還有西方的人生來有罪,這些觀念都認為人生來人性本惡,我們的一生就是洗刷罪惡的過程。
然而人性的善惡并不能簡單的評定,就拿現(xiàn)在的競爭來說,競爭可能會導(dǎo)致對方的失利,甚至導(dǎo)致對方從此人生走下坡路。我們間接地毀掉了對方的生活,這么想我們勢必是惡的一方,但是我們選擇去競爭,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過上好的生活,這又是善。故王陽明曾說:“求一念之良知,權(quán)其輕重,不得已而為之?!币舱强档抡f的那樣:“人是善是惡,必須是通過人的自由行為而實現(xiàn)。這就為具有根本惡的人去惡向善提供了契機。這就說,人性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究竟是善還是惡,要看人的行為究竟如何?!蔽覀兊谋拘圆o善惡,就像偷東西的小偷,他偷的行為本就是惡,但是假如他偷東西是為了養(yǎng)活自己的老人或者孩子,這其中的目的則是善。這說明我們的善惡,都取決于我們的行動之中。但是否有一個道德準(zhǔn)則的存在來評定我們?nèi)诵缘纳茞海覀儸F(xiàn)在也不得而知。
當(dāng)然我們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善惡問題,另一個逃脫不了的問題就是自律和他律。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有著輕度自律,朝而醒,夕而眠。再后來,我們接受了教育,我們被給予了一些知識,同時也被告知了許多的規(guī)章制度。這些都是他律的體現(xiàn)。每當(dāng)我們有一些事情做的不對的時候,老師父母總對我們進行批評指正,告訴我們我們做的是錯的,哪兒需要去改正??档抡J為:“道德的自律性表現(xiàn)為有理性的人自覺遵守自己頒布的普遍法則。即理性者自己立法自己遵守,道德主體所遵從的法則是自身之內(nèi)的規(guī)則。意志他律是指一切決定性地影響或支配意志自由的自然規(guī)律,這是受自然和經(jīng)驗影響的他律。”但是最后我們終將走回自律。我們一開始擁有自己制定的法則,但是后來由于進行了學(xué)習(xí),我們知道自己的法則是不夠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別人來監(jiān)督我們是否在大的社會法則之下。不過經(jīng)過后來的學(xué)習(xí),我們逐漸掌握了大的道德法則,即便我們自己,沒有他人的監(jiān)督,我們依舊會遵守大的社會法則。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有一個玩具,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我們第一個反應(yīng)就是打一架搶回來,這就是依照了我們自己一開始的自律,但是經(jīng)過教育之后,我們知道了打一架搶回來是錯的,打架之后會被父母或者老師批評,這就是后來我們的他律。最后我們學(xué)習(xí)了這些之后長大了,別人再搶走我們的東西之后,我們已經(jīng)自覺得不使用暴力手段,而是通過一些法律程序進行維權(quán),這就是我們最后的自律。
雖然我們從自律開始,最后又回到了自律,但是其中的他律不可或缺。而他律的體現(xiàn)則是依靠,道德教育。
康德在其著作《教育學(xué)》中的實踐教育就是關(guān)于道德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即人格教育,其目的在于教導(dǎo)人如何利己,如何在社會上為人處事,發(fā)展自己的個性。最終目的就是以“格準(zhǔn)”的自律來達成品格的陶冶。反觀生活,我們古代的教育,即符合康德所說的教育,即是教人以品質(zhì)。不過隨著科學(xué)的不斷進步,我們過分重視了對下一代的知識傳輸,少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所以才有了校車超載、老人扶不扶的問題。我們在發(fā)展的同時仍需要重視道德問題的教育。但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蔽覀兩钪羞@些的存在,也會有意義。
王陽明曾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鄙茞?,道德是哲學(xué),也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話題。但究竟是否有一個道德準(zhǔn)則存在,將善惡區(qū)分?
(作者單位:蘇惠卿,河北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