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康德曾說:“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燦爛星空,遙不可及,但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卻是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及。本文主要闡述生活中的善惡、道德問題以及倫理道德。
關鍵詞:善惡,自律和他律,道德教育
生活中,我們永遠離不開善惡這個話題。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這個問題不只困擾了我們的童年,甚至困擾到我們現在的生活,生活中究竟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善。我們一出生時是否已經擁有善惡。早在千年前,孔子與孟子就曾提出性善論。孔子在《論語》中明確談到: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即人的本性,先天素質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較大的差別,是后天之“習”的結果。這是我國古代關于人性的原理論。孟子也在哲學上提出了“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純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因為人有善性。不過孟子所說的性本善,并不是說人性中具有純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說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要做一個完善的人,僅有同情心、正義感、禮讓態度和道德判斷能力這四個善端是不夠的。人之賢愚,還取決于對這種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養之,擴而充之。如果自暴自棄,或者受到不良的社會環境、教育的影響,就會失掉這種善端,這就是他所說的“陷溺其心”。依照孔孟的理論我們一出生便是本性相近的。就像我們在路上遇到一個摔倒的老人,第一反應就是上去把老人扶起來。可是在貧富條件的影響下,我們的利己之心開始影響我們的心靈。
不過也有人從一開始就認為人性本惡。荀子在人性論問題上提出了“性惡論”,批評了孟子的“性善論”。他寫了《性惡》一文,認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惡的,并不存在仁義禮智等先天道德品質,如任其發展而不加節制,必然使社會產生混亂,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論。這是從狀況研究的層面提出的一種關于人性在當時時代的一種事實判斷。荀子認為:人之所以能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泛指后天一切人為的努力而使本性發生的變化。還有西方的人生來有罪,這些觀念都認為人生來人性本惡,我們的一生就是洗刷罪惡的過程。
然而人性的善惡并不能簡單的評定,就拿現在的競爭來說,競爭可能會導致對方的失利,甚至導致對方從此人生走下坡路。我們間接地毀掉了對方的生活,這么想我們勢必是惡的一方,但是我們選擇去競爭,是為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過上好的生活,這又是善。故王陽明曾說:“求一念之良知,權其輕重,不得已而為之。”也正是康德說的那樣:“人是善是惡,必須是通過人的自由行為而實現。這就為具有根本惡的人去惡向善提供了契機。這就說,人性本身是無所謂善惡的,究竟是善還是惡,要看人的行為究竟如何。”我們的本性并無善惡,就像偷東西的小偷,他偷的行為本就是惡,但是假如他偷東西是為了養活自己的老人或者孩子,這其中的目的則是善。這說明我們的善惡,都取決于我們的行動之中。但是否有一個道德準則的存在來評定我們人性的善惡,我們現在也不得而知。
當然我們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善惡問題,另一個逃脫不了的問題就是自律和他律。我們從一出生開始,就有著輕度自律,朝而醒,夕而眠。再后來,我們接受了教育,我們被給予了一些知識,同時也被告知了許多的規章制度。這些都是他律的體現。每當我們有一些事情做的不對的時候,老師父母總對我們進行批評指正,告訴我們我們做的是錯的,哪兒需要去改正。康德認為:“道德的自律性表現為有理性的人自覺遵守自己頒布的普遍法則。即理性者自己立法自己遵守,道德主體所遵從的法則是自身之內的規則。意志他律是指一切決定性地影響或支配意志自由的自然規律,這是受自然和經驗影響的他律。”但是最后我們終將走回自律。我們一開始擁有自己制定的法則,但是后來由于進行了學習,我們知道自己的法則是不夠的,這時候我們需要別人來監督我們是否在大的社會法則之下。不過經過后來的學習,我們逐漸掌握了大的道德法則,即便我們自己,沒有他人的監督,我們依舊會遵守大的社會法則。這就好比小時候,我們有一個玩具,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打一架搶回來,這就是依照了我們自己一開始的自律,但是經過教育之后,我們知道了打一架搶回來是錯的,打架之后會被父母或者老師批評,這就是后來我們的他律。最后我們學習了這些之后長大了,別人再搶走我們的東西之后,我們已經自覺得不使用暴力手段,而是通過一些法律程序進行維權,這就是我們最后的自律。
雖然我們從自律開始,最后又回到了自律,但是其中的他律不可或缺。而他律的體現則是依靠,道德教育。
康德在其著作《教育學》中的實踐教育就是關于道德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即人格教育,其目的在于教導人如何利己,如何在社會上為人處事,發展自己的個性。最終目的就是以“格準”的自律來達成品格的陶冶。反觀生活,我們古代的教育,即符合康德所說的教育,即是教人以品質。不過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我們過分重視了對下一代的知識傳輸,少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所以才有了校車超載、老人扶不扶的問題。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仍需要重視道德問題的教育。但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我們生活中這些的存在,也會有意義。
王陽明曾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惡,道德是哲學,也是人類生活中永恒的話題。但究竟是否有一個道德準則存在,將善惡區分?
(作者單位:蘇惠卿,河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