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樂 楊海峰
用熱水泡腳時,一方面,熱水會刺激足部皮膚觸覺感受器,沖動經神經傳導束,讓大腦產生“溫熱”的愉悅感;另一方面,由于環境溫度的升高,腿部和腳部的末梢血管擴張,足部的皮膚血流量就會增加,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這就是泡腳“舒爽感”的來源。
泡腳雖然一時爽,但這種短時間內的局部循環幾乎不會對體循環產生很大的影響,甚至也不會像泡澡或淋浴那樣影響核心體溫。因此,對于健康人來說,泡腳只是一種治標不治本的養生,可別指望著靠泡腳治愈什么疾病。
1.糖尿病足患者
糖尿病足分為三種:神經病變型、缺血型和混合型。缺血型糖尿病足患者,用熱水泡腳并不能改善缺血的癥狀,反而會因為周圍溫度的升高,增加組織的耗氧量,加重缺血;神經病變型的部分患者,經常會感覺到腿足冰冷,因此會非常熱衷于泡腳。但問題在于神經病變一旦存在,患者對痛覺、水溫不能正常感知,患者往往燙傷而不自知,很容易導致足部感染、潰爛,嚴重時甚至需要截肢。
2.靜脈曲張患者

靜脈曲張是一種由于靜脈血液回流不暢引起的血液淤積血管腫,發病部位常見于肢體前端,比如手和腳。用熱水泡腳時,足部溫度升高會導致局部血流量增加,但并不能改變靜脈回流的速度,反而加重靜脈回流負擔,使血液淤積更加嚴重。
3.皮膚病患者
很多人認為泡腳能減輕腳氣、足癬的癥狀,其實是一個誤區。
引起腳氣的真菌在100℃高溫下,短時間內可被殺死,一般的泡腳水溫度并沒有效果。另外,泡腳時腳上溫暖又潮濕,反而容易滋生真菌。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用熱水泡腳會擴張足部毛細血管,引起腳氣的真菌被殺死后,很可能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加重發癢,還可能出現水泡等癥狀。
4.兒童
兒童的皮膚嬌嫩敏感,大人感覺可以承受的熱度,對兒童來說已經很燙了,所以兒童燙腳的利弊仍需商榷。
1.時間不要太長
熱水泡腳的時候,腳部附近的血管都會受熱擴張,導致大量血液流向下半身,如果泡得時間太久,有可能會因為大腦缺血而頭暈、出汗、心慌等癥狀。因此,建議泡腳時間盡量控制在20分鐘左右,最長不要超過30分鐘。
2.水溫不要太高
有的人泡腳秉持著一種理念:不燙腳不舒服。但人體的皮膚其實是很脆弱的,只要在70℃的熱水中泡1分鐘,或者在60℃的熱水中泡5分鐘,就會引起燙傷。
人體皮膚耐受溫度一般在42℃-45℃,但如果在這個溫度下放肆泡腳,也可能會燙傷自己。這種燙傷創面痛感不明顯,但皮膚會出現紅腫、水皰、脫皮或者發白,如果程度比較深,處理不當會發生潰爛,有的長時間都無法愈合。關于這種情況,還有一個專業的術語——低溫燙傷。
一般而言,泡腳溫度維持在38℃-40℃就可以了。如果有條件,可以先將腳放入38℃左右的水中,然后讓浴水逐漸變熱至40℃左右即可。
但是要注意,即便對正常人來講沒什么大礙的40℃,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是很危險的。如果患者合并周圍血管病變,會導致末梢血液循環障礙,使熱聚在足部不容易疏散,因此糖尿病患者泡腳水溫要比常人低,以37℃為宜。
建議泡腳愛好者們在泡腳之前,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否有上述疾病,其次,泡腳不要貪熱、貪長,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有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