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華,汪成文,2*,趙 斌,2
(1.太原理工大學 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浙江大學 流體動力與機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58)
因具有功率密度大、響應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特點,閥控系統已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兵器、機床、機器人、工程機械等眾多領域[1-4]。傳統閥控系統通過控制閥芯的位移,耦合調節進油口和出油口節流面積,達到控制作動器速度或位置的目的。
雖然傳統閥控系統具有結構簡單、控制方便、魯棒性強等優點,但是進出油口聯動節流也導致閥口存在較大的節流損失,增加了系統能耗。
針對該問題,文獻[5-6]提出了進出口獨立調節技術,利用多個閥組成的進出口獨立閥組,消除了進出油口聯動控制,實現了進出油口的獨立控制。進出口獨立技術增加了控制自由度,使得系統控制更加靈活。文獻[7]使用兩個Valvistor閥實現了作動器速度和壓力的復合控制;文獻[8]使用5個二位二通閥和魯棒自適應算法實現了速度和壓力的復合控制;文獻[9]在進出口獨立調節系統中增加了對泵出口壓力的控制,通過調節比例溢流閥的設定壓力實現了負載敏感功能,降低了進油口節流損失;并且采用了計算流量反饋方法控制作動器的速度,采用了開環控制作動器背壓腔的壓力;文獻[10]通過電比例變排量泵實現了負載敏感功能,進一步減少了系統的溢流損失;并且在壓力環上采用了閉環壓力反饋的控制方式。但上述研究主要集中于速度伺服系統的控制回路和控制方法上。
為了對閥控位置伺服系統進行節能控制,筆者提出協調控制泵的轉速和進出閥開口的節能控制系統,并且在壓力環上設計前饋反饋控制器,以期在保證系統控制效果的前提下,實現閥控位置伺服系統的節能控制。
泵閥協調系統原理如圖1所示。

圖1 泵閥協調系統原理圖
圖1中,該系統由進出口獨立控制子系統和泵控子系統組成。其中,進出口獨立控制子系統包括伺服閥1、伺服閥2、作動器、位置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泵控子系統包括伺服電機、定量泵、壓力傳感器。
從職能分工的角度分析,進出口獨立控制子系統通過控制兩個伺服閥的閥芯位移,實現作動的位置和壓力復合控制,降低系統的能耗和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泵控子系統通過控制泵的轉速按需為系統提供流量和壓力。
泵閥協調控制系統有3個可控元件,可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因此可以根據作動器所處的工況,選擇相應的控制策略,來提高系統能效和改善系統動態性能。根據作動器負載力方向和運動方向,可以將作動器分為4種工況:阻抗伸出、阻抗縮回、超越伸出、超越縮回。
下面作具體分析:
(1)在阻抗模式下,負載力阻礙作動器運動。為降低閥口節流損失,提高系統能效,此時的控制策略為:調節進油閥閥芯位移,實現作動器位置控制;調節出油閥的閥芯位移,控制出油腔的壓力在較低值,減少出油口節流損失;調節伺服電機的轉速,控制泵出口的壓力,使得泵出口壓力始終比進油腔壓力高一個定值,實現負載敏感功能,減少進油口的節流損失;
(2)在超越模式下,負載協助作動器運動。為降低閥口節流損失以及提高系統穩定性,此時的控制策略為:調節出油閥閥芯位移,控制作動器位移;進油閥全開,最小化進油閥的節流損失;調節泵的轉速直接控制進油腔的壓力在較低值,避免產生氣穴。
4種工況下,控制元件的工作模式分別如表1所示。

表1 控制元件工作模式
系統實際工作時,首先根據位移指令信號和實際位移信號,就可以判斷執行器是伸出或者縮回;在此基礎上,再比較作動器的兩腔壓力的大小,就可以確定系統的所處工況。
作動器輸出力與負載力平衡方程為:
(1)

假設伺服閥的頻率響應遠高于作動器工作頻率,則可以將伺服閥動態簡化成比例環節[11],即:
xvi=kviui(i=1,2)
(2)
式中:xv1,xv2—伺服閥的閥芯位移;u1,u2—伺服閥的輸入信號;kv1,kv2—伺服閥的增益。

(3)
式中:Cd1,Cd2—伺服閥的流量系數;ω1,ω2—伺服閥的面積梯度;ρ—液壓油密度;Q1,Q2—液壓缸兩腔的流量;Ps,Pr—供油壓力和回油壓力;u1,u2—伺服閥的輸入信號。
忽略作動器的泄漏,則作動器兩腔動態方程可表示為:
(4)
式中:V1,V2—液壓缸兩腔的容積;βe—油液體積彈性模量。
假設電機的頻響遠高于作動器的工作頻率,則可以將電機的動態簡化成比例環節[12],即:
ωp=kpu3
(5)
式中:u3—伺服電機的輸入信號;kp—電機的轉速增益。
定義Qin=S(xd-xp)Q1+S(xp-xd)Q2,其中:Qin—流入伺服閥的流量。
假設泵控子系統的響遠高于作動器的工作頻率,忽略泵內部機械動態,則泵出口壓力動態方程可表示為:
(6)
式中:Vp—液壓泵的容積;Dp—定量泵的排量;Ql—液壓泵泄漏的流量;Qin—流入伺服閥的流量;u3—伺服電機的的輸入信號。
根據式(1~5)可以得到泵閥協調系統的控制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泵閥協調控制系統方框圖
從圖2中可以看出,泵閥協調控制系統為強耦合的多輸入多輸出系統;其具體表現為:泵輸出的壓力和流入伺服閥流量存在著耦合關系,而且泵兩腔的壓力也和活塞速度耦合在一起。
前饋反饋控制是在原有閉環反饋的基礎上加入了前饋控制,即通過前饋控制器來實現擾動的抑制。這種控制的優點是既有前饋控制來補償主要擾動,又有閉環反饋抑制其他的擾動。
另外,閉環反饋的存在也會降低對前饋控制器的要求。
3.2.1 阻抗工況控制器設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阻抗伸出和阻抗縮回時系統采取相同的控制策略,均為進油閥控制作動器的位置,出油閥控制出油腔的壓力,伺服電機控制泵出口壓力,實現負載敏感功能。因此,筆者以阻抗伸出為例,詳述阻抗工況下系統的控制原理,然后直接給出阻抗伸出時的控制律。
阻抗伸出時,左腔進油,右腔回油,伺服閥1工作在左位,控制作動器的位置;伺服閥2工作左位,控制右腔的壓力;伺服電機調節泵的轉速,控制泵出口壓力始終比左腔壓力高一個定值。
阻抗伸出時系統控制原理如圖3所示。

圖3 阻抗伸出時系統控制原理
位置控制器通過位置傳感器,測得實際位移信號和指令位移,實現位置閉環反饋。
(1)伺服閥1的控制信號為:
(7)
式中:ex—負載實際位置和期望位置的誤差。
從式(4)可以看出,右腔壓力控制過程中的主要干擾為活塞速度變化。因此,在壓力閉環反饋的基礎上,筆者增加了速度前饋,來補償速活塞度變化對右腔壓力控制的影響。
(2)伺服閥2的控制信號為:
(8)
式中:ep2—右腔實際壓力和期望壓力的誤差;v—實際位置信號經跟蹤微分器計算得到的速度信號;p2d—右腔壓力指令信號。
從式(6)可以看出,泵出口壓力控制過程的主要干擾為流入伺服閥流量的變化。因此,在閉環壓力反饋的基礎上,筆者增加了流量前饋,來補償閥口流量變化對泵出口壓力控制的影響。
流量信號根據閥1的壓差指令和伺服閥1的輸入信號帶入閥口節流公式計算獲得。
伺服電機的控制律為:

(9)
式中:eps—泵出口實際壓力和期望壓力的誤差;Δpsd—進油口壓差指令信號;u1—伺服閥1輸入信號。
同理,可分別得到阻抗縮回時各控制元件的控制律:
(10)
式中:p1d—左腔壓力指令信號;ep1—左腔實際壓力和期望壓力誤差。
(11)
(12)
3.2.2 超越工況控制器設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超越伸出和超越縮回時采取相同的控制策略,均為出油閥控制作動器的位置,進油閥全開,伺服電機直接控制進油腔的壓力。因此,筆者以超越縮回為例,詳述超越工況下系統的控制原理,然后直接給出超越伸出時的控制律。
超越縮回時,左腔進油,右桿腔回油,伺服閥1工作在右位,控制作動器的位置;伺服閥2工作右位,最大開口,伺服電機直接控制右腔的壓力。
超越縮回時系統控制原理如圖4所示。

圖4 超越縮回時系統控制原理
位置控制器通過位置傳感器測得實際位移信號和指令位移,實現位置的閉環反饋。
伺服閥1的控制律為:
(13)
在壓力閉環反饋的基礎上,右腔壓力控制增加了速度前饋,來補償速度變化對右桿腔壓力控制的影響。
伺服電機的控制律為:
(14)
同理,可得到超越伸出時各控制原件的控制律:
(15)
(16)
筆者利用AMESim和MATLAB聯合仿真平臺進行仿真分析。
筆者在AMESim中完成了液壓模型的搭建,在MATLAB中實現了所提的控制策略。在系統能效方面與較為節能的負載敏感系統進行了對比分析;在控制效果方面,分析了有無前饋對系統控制的影響。
仿真時模擬液壓缸帶動負載豎直升降動作,負載上升時,重力阻礙液壓缸運動為阻抗伸出工況;負載下降時,重力協助液壓缸運動為超越縮回工況。
位置跟蹤指令為:xd=0.05sinπtm,壓差指令為20 bar,右腔壓力指令為15 bar。
泵閥協調控制系統的仿真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泵閥協調控制系統仿真參數
負載敏感系統和泵閥協調控制系統的兩種節能系統對比分析,如圖5所示。

圖5 兩種節能系統對比分析
從圖5(a)中可以看出,兩種系統跟蹤誤差在-0.004 m~0.006 m范圍內變化,均可以較好地跟蹤指令信號而且跟蹤誤差非常接近;
從圖5(b)中可以看出,在阻抗伸出時,負載敏感系統控制泵輸出的壓力比左腔壓力高20 bar,由于進出油口的聯動節流,右腔的壓力也控制在20 bar。所提的節能控制策略使用了進出口獨立控制技術,因此,可以單獨控制出油腔的壓力15 bar,減少了系統的節流損失。在超越縮回工況下,負載敏感系統中進出油口仍然存在20 bar的壓力損失。所提的節能控制策略調節進油閥閥口全開,泵只需輸出15 bar的壓力,避免產生氣穴,減少了系統的節流損失;
從圖5(c)中可以明顯看出,無論是阻抗伸出工況還是超越縮回工況,泵閥協調控制系統中泵輸出的壓力始終低于負載敏感。
另外,兩種系統中的能量均來自電機,因此,從電機功率曲線可以看出,泵閥協調系統的所需的能量低于負載敏感系統。
泵閥協調控制系統中壓力控制器的對比分析如圖6所示。

圖6 壓力控制器對比分析
由前文可知,在阻抗伸出時,泵需要控制泵輸出的壓力始終比進油腔高20 bar。從圖6(a)中可以看出,加入流量前饋后,進油口的壓差穩定可以在20 bar左右。由此可以說明,加入流量前饋,可以補償閥口流量變化引起的壓差波動。
由前文還可知,無論是阻抗伸出還是超越縮回,均需控制右腔的壓力在15 bar。從圖6(b)中可以看出,加入速度前饋后右腔的壓力基本可以穩定在15 bar。同樣由此可以說明,加入速度前饋,可以補償作動器速度變化引起的壓力波動。
針對閥控位置伺服系統能效低問題,筆者研究了閥控位置伺服系統的節能控制策略,提出了協調控制泵的轉速和進出閥開口的節能控制策略,并且在建立泵閥協調控制系統數學模型的基礎上,設計了前饋反饋控制器,用于實際的壓力控制。
主要結論如下:
(1)與負載敏感系統相比,在阻抗模式下,泵閥協調控制系統可以控制出油腔壓力在較低值,減少出油口節流損失;在超越模式下,泵閥協調控制系統可以直接控制進油腔的壓力,泵只需輸出較低的壓力,避免進油腔產生氣穴即可,減少了系統節流損失;
(2)與只有壓力閉環反饋控制器相比,調節泵的轉速實現負載敏感控制時,加入流量前饋,可以補償閥口流量變化引起的壓差波動;調節泵的轉速或閥開口控制作動器一腔壓力時,加入速度前饋,可以補償作動器速度變化引起的壓力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