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卻按捺不住地又想起了奶奶,奶奶雖不識字,卻是我人生路上的啟蒙老師!
我的大名叫吳琨,一個小北漂,一個教孩子畫畫的老師。為了讓孩子記住又瘦又長的我,我給自己起了個名字叫薯條。大城市孩子的記憶里,薯條總是和KFC、麥當勞聯系到一起的,可我小時候,從沒見過薯條,因為我是一名農村的留守兒童,在14歲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爸爸媽媽特別感謝奶奶,是奶奶讓他們的兒子在離開媽媽的日子里,一點都沒有缺失母愛,是奶奶把一個身心健康、懂得知恩圖報的好兒子,完完整整地送回到我父母的身旁。
我的幼兒園是可以盡情撒野的田園,我的第一位老師是不認字的奶奶。她對我說的話:“記住,吳琨,沒有當媽的舍得離開自己孩子的,別怪你媽,好好疼你媽!”都說幼年離開爸媽,會給孩子內心造成很大的陰影,可我沒有,是奶奶教給了我愛和理解。奶奶做的棉襖穿上很暖和,奶奶縫的棉褲穿上可以御寒,奶奶納的棉鞋穿上可以不凍腳。像奶奶一樣,做一個給人溫暖的人。
奶奶讓我擁有骨氣
和奶奶一起過的春節是這樣的:一把白面用開水一澆,就成了糨糊,拿上刷鍋的刷子,在門板上刷刷幾下,再把剛從集上買來的對聯貼上,怕貼得不結實,還要用一把干凈的掃帚在上面走上一圈。紅紙上寫滿了“五谷豐登”的吉利話,春聯上散發著白面的香氣,摸上去軟塌塌、熱乎乎,人間煙火,這才是春節的感覺。奶奶給我的一切都是軟軟的、暖暖的。
農村過年最富儀式感的活動就是拜年,可是奶奶從來不讓我去叔叔嬸嬸家拜年,她說:“你給叔叔嬸嬸拜年,人家就要給你壓歲錢,可你爸媽不在身邊,這人情還不上。”絕不占人家一分錢便宜,這是奶奶教的,是奶奶讓我擁有了一個男人最寶貴的東西:骨氣!
奶奶讓我擁有自理的能力
當我大學畢業,獨自一人當北漂的時候,我才發現,小時候奶奶教我的東西,全都用得上。奶奶針線活兒十里八村都有名,我的棉襖、棉褲、棉鞋都是奶奶親手縫的。奶奶手巧我心靈,飛針走線,我一學就會,而今,我成為一名幼兒老師,一個五大三粗的大男生縫個漂亮的布娃娃,把孩子的家長看呆了:“誰教你的?”“嘿嘿,奶奶教的!”
拾掇著兒時回憶:和奶奶一起路邊撿麥穗、地里刨花生、麥場看麥子;丟種子種地、玉米地割草、給莊稼施藥,這些干不完的農活已經充斥了我學生時代的整個假期,不用背誦“誰知盤中餐”,我已經知道了“粒粒皆辛苦”,吃飯從不剩飯。
奶奶讓我擁有愛心
我的童年沒有玩具、沒有旅行、沒有網絡,可卻有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青青的草、金色的麥浪,我對色彩的超人感知能力,讓我后來把繪畫當成了職業。
我的住所附近是北京的一條古河道,兩岸每年都會危樹要被伐倒,據養護樹木的工人介紹,如果把這些五六十年的老樹樁挖掉,花費巨大不說,還會破壞旁邊的路基。我沿著河調查過,十多公里長的河道兩岸,這樣的老樹樁有500多個。于是,我帶著我的學生們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用畫筆把這些難看的老樹樁,變身成一件件五彩繽紛的彩繪藝術。孫悟空、機器貓、葫蘆娃,一個個孩子們喜歡的動畫形象,讓枯死多年的老樹樁,重新吸引了人們的目光,人們紛紛拍照打卡。更沒想到的是,幾十家媒體報道了我和孩子們的故事,在孩子們的人生履歷中,有了做好事受到大表揚的經歷。
奶奶沒有教我認過一個字,但卻影響了我一生,言傳身教就是她的教學法,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和道德修養,比學習知識和技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