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林
有一座小鎮,那里的水,那里的山,那里的人,都散發著誘人的古樸。水是南海水,山是玄武山,她正如天外仙山散落的一粒美玉,安穩地歇在了這南海邊。走進廣東汕尾陸豐碣石鎮,你就走進了古樸里。
老同學阿雷好幾次有意無意地提起到碣石鎮去走走,說很值得一看。于是,就有了這次夏日的碣石之行。迎著傍晚的風,我們在晚上九點多開車到達約定的晚餐地點淺澳海灘。當地好友老英一家人,早就點好了美食等著我們一行人的到來。
美食與方言
我們的話題從一盤盤菜開始。每一道菜,都和海相關。上一道菜,好友英就向我們解說菜的原材料與做法。他說了那么多,我們其實也記不住菜名,只記住了碣石海鮮的味道。這里的海鮮,吃著有味,卻感覺不到丁點的腥味。
“碣石人可以不玩,不穿,但講究吃,靠海吃海。”老英說。講究吃就是講究養生,他們每天早上都吃粥,喝著用海鮮慢慢熬成的清湯。晚飯之后吃甘草水果,采用當季新鮮水果配以甘草汁或者南姜粉、梅粉相拌而成,吃起來卻酸甜可口。一般人吃海鮮吃多了身體可能吃出問題,但碣石人天天吃海鮮居然沒有哪項身體指標超標。老英不停地用普通話和我們說話,我們也享受著海鮮美味帶來的快樂。但他也不時和孩子說著他們的方言,像唱歌一樣,很有韻味。我一句也聽不懂,但我卻來了興趣。
碣石人說的話叫做“學佬話”,是和正宗的閩南話有區別的。但這兩種語言的人,在一起交流卻沒有障礙,他們相互之間能夠聽懂。學佬話保存著許多的古音、古詞匯和古語法,被學術界稱為“漢語言的活化石”。他們說話,抑揚頓挫,富有韻律,就像是唱歌跳舞一樣。如果上了年歲的人,自然地加進當地的歇后語和諺語,更是妙趣橫生。曾經,學佬話歌曲《舊銅舊鐵》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唱詞唱遍海陸豐當地的大街小巷;后來,“五條人樂隊”的《踏架腳車牽條豬》,又極風光地展示了學佬話的魅力。
吃著剛剛上岸的海鮮,聽著唱歌般的話語,海風陣陣,海浪聲聲,我們就走進了海的世界。夜色里,我們走到了海邊。海中的漁火,正一字兒排開。
“這是在捕魚呢,這個季節正捕捉那些可口的墨魚仔。有了燈火,那墨魚仔就會順著漁具爬上來呢。這時候還沒有,過了晚間十二點,可以買到最最新鮮的墨魚仔,我們那時再開始吃。”老英說。
“那太晚了,我們就明天吧。”我說。
老英輕輕一笑:“早著哩,我們碣石鎮整個晚上都是燈火通明的。這才是真實的碣石。”
漁港之夜
我們回到賓館房間,稍作休息。剛剛過晚上十二點,老英的電話來了,我們上車,去了一間酒吧。酒吧是老英開的,人不多,聲響不大。有人正用粵語唱著張學友的歌,一首接一首。碣石鎮的海對面就是香港,他們可算得上鄰居了。
碣石,是南海邊碣石灣畔的小鎮,其實更是一個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古衛城。它始建制始于唐代元和末年,千年的歷史留下的是“錦江城、碣石衛、石橋鹽場、老蘇城”這些記號。 千百年來,各朝各代各地的官員、將士在這里駐守。同時,他們帶來了家人及隨從,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風俗。交相融合之后,漸漸形成獨特的地方特色民俗,沉淀成碣石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蘊。如今,碣石已成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廣東省民俗藝術之鄉和美食之鄉。
老英的弟弟幫他管理著這間酒吧。聽說,老英還有藥業、物流等多項產業,也有他的兄弟或外甥幫他照管。他們,其實就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創業一起管理,并沒有分家。看到我有疑惑,老英問我們:“你們來時,看到每隔不遠處就有家族祠堂了嗎?還有,每家每戶門前的裝飾全部一樣,也與內地不同吧?”我們連連點頭。原來,在碣石,宗族觀念是十分強的。最大的家族觀念,先講究同姓,然后講究同族,再就講究同室。他們每一姓都有自己的家族祠堂,每月初一、十五都要去祭拜先祖,并且有專用的祭品。家族中是絕對尊重老人的,更不要說有不贍養老人的事發生了。他們的心里還是傳承了中華最古樸的家族情懷。
深夜一點,我們開始吃新鮮的墨魚仔。活蹦亂跳的墨魚仔,清洗之后就放進了蒸鍋。蒸熟,是特別講求火候的,不然是進不了味的。端上來,我們用筷子夾了,蘸醬,放進嘴里。一咬,那如墨的黑,就印在了嘴唇上。“這就是好墨魚仔哦。”老英說。
回到酒店的時候,鎮街上的人仍舊川流不息。我們卻要睡覺了,因為計劃著早上起床之后,去玄武山轉轉。
古意盎然
風景名勝玄武山,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玄武山景區內共有八景,古寺鐘聲、寶塔觀海、玉閣飛笙、石牌巍峨、魚躍龍門、三臺保障、四美怡情和麟石翹首。有人曾用一首詩來概括:“玄武三臺景色鮮,玲瓏寶塔接云天,三臺拱北長保障,四美流傳永固堅,麟石嵯峨移古跡,龍巖淑滯起人賢,清居自得堪容喜,水秀山明出天然。”玄武圣地,佛光普照,到了玄武山,就一定得進元山寺。歷史悠久的元山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宗教開放活動場所。碣石人崇尚祭拜,每年從除夕開始,再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家每戶,掛大紅燈籠,貼大紅對聯,放大紅鞭炮,慶祝著自己的“年”。他們從不怠慢;怠慢了祭祀,就是怠慢了自己的先祖,怠慢了自己未來的生活。或許,這正與碣石人常年出海祈禱平安相關。
而這一年一度新春佳節,也就成了玄武山最熱鬧的時節。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每天來上香的人摩肩接踵。這里是潮汕人的朝圣中心,似乎所有的潮汕人都會涌向這里。還有海外華裔都沖著這座神山而來,想著敬上三炷香。
春節時喜慶氣氛最濃的時候,是碣石人自己表演的節目。有個俗稱“鬧熱”或“老熱”的活動,他們叫做“營老爺”。“營老爺”是一個祭祀活動,為著祈求風調雨順,全民平安;所說的“老爺”是碣石人心中的守護神。這其中,有他們最有特色的老英歌舞、舞龍、潮劇和五色獅燈舞等活動。其中的五色獅燈舞相傳在明洪武年間就開始了,一直傳承,逐漸成為碣石鎮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娛樂節目。
碣石小鎮,一草一木都保留古韻味。各類寺廟、祠堂和民居讓古樸的文化得以保留并傳承,著名的玄武山上也好,平凡的百姓人家也罷,木雕、石雕、貝雕、貼瓷畫、水墨書畫等等,到處都可以看到。那看似很精妙的藝術情節,就在這民間工藝的細微之處顯現出來了。
“我們的好朋友老英,就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書法家呢。”阿雷介紹說,“說不定,迎著你走來的跛足老漢就是位高深的民間藝術家。”
中午,陽光正好。我們一行人來到海邊,光著腳丫,踩在沙灘上,任憑海風吹拂,任憑海水一陣一陣地涌來。“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孟德的碣石不在這南海邊,他卻有著他戰后勝利的欣喜。我們立在碣石的海邊,在陣陣海浪聲中尋得暫時的愜意。
外出游走,能在一片大山上謁見一座古剎,能在一個小鎮上遇見一條古街,也能在一條大街上尋見一件古玩。也許,就在這絲絲的古意里,我們得到了些許的滿足。
坐在車上,遠望碣石,她就是一塊玲瓏剔透的巨大美玉,安然躺在南海邊。水是南海水,山是玄武山,水秀山明玉碣石,成為一個我的甜蜜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