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逸
明明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為什么身體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不自覺想要干咳幾聲、鼻子開始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皮膚干燥脫皮……到了秋天,有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咳嗽現象,但通常只是干咳且感到口干舌燥,不會頭痛、喉嚨痛、流鼻涕,就有可能是秋燥引起。
秋燥會傷害嬌弱的肺系統(包括呼吸系統、口、鼻、肺臟、皮膚等),主要呈現在身體的癥狀是發炎、腫痛和干,包括口干舌燥、喝再多水也解不了渴、喉嚨痛、皮膚干癢、咳嗽、過敏及氣喘發作等,且在中醫認為,肺與消化系統相互影響,有些人甚至會出現便秘。
中醫認為,秋燥最易傷害嬌弱的肺系統(包括現代醫學的呼吸系統,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產生全身性的秋燥證。尤其炎夏活動力強、損耗多,秋季更需要特別的飲食調養,來回復身體狀況,并儲存對抗寒冬的能量。尤其氣候多變,早晚溫差大,抵抗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一不留心,很容易罹患感冒或舊疾復發。
尤其年紀大、體質偏燥熱(例如經常熬夜、愛吃油炸物)、有肺部問題或經常說話的人,在這個時節很容易感覺上述不舒服癥狀。每個季節都有各自的消耗、吸收與儲存,順應季節變化,將飲食調理好,才能保持健康長壽。
留住水分
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甦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于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多喝水很重要,喝水的方法也要注意。喝水時最好一小口一小口地喝、少量多次,不要一次灌太大口,否則身體無法有效吸收、分布。喝太大口的水,就像忽然間下起大雨一樣,尤其是循環差、經絡容易阻滯的人,身體局部會鬧水災,也就是水腫。
蜂蜜可以潤燥、清熱,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滋潤肌膚的功效,與水調和喝下,既可補充水分,又可以防止因秋燥所引起的許多干燥癥狀,還能抗衰老,是秋季養生的簡單良方。
喜歡喝茶的人,秋天可以用杭白菊泡茶,半發酵的烏龍茶也是不錯的選擇。
晨起喝粥
初秋時節余夏濕熱未散,容易造成腸胃功能障礙。兼具補充水分與潤燥兩大好處的飲食就要屬吃粥了。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
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熱粥護胃補氣,水分豐富,很適合肺燥的老年人當成一日起始的早餐。
食物宜滋潤
中醫將核桃、胡麻、蜂蜜等歸類為滋陰潤燥食物,可以平緩秋燥,讓身體得到適度滋潤。
秋天的飲食重點在柔潤溫養,盡量選擇水分多且容易消化吸收的食材,如百合、白木耳、梨、葡萄、豆漿等,來滋潤干枯的五臟六腑,避免油炸辛辣的上火食物。
而秋天盛產的蔬果不但新鮮,也正是秋季保養的最佳食品。
不需昂貴的燕窩、人參來滋補,當令時節的梨子、柚子、柑橘等,就具有不錯的滋潤效果。
此外,入秋之后天氣轉涼,也是腸胃疾病好發的季節,因此在飲食中要注意調養腸胃,建議以溫食為主,少吃如西瓜或生菜沙拉等寒涼食物等,以免腸胃不適。
肺系統喜潤惡燥,容易被秋燥所傷,尤其經常說話演講的人、呼吸系統較差的老人與過敏孩童等,在秋天更應注意肺系統保養。
白木耳、梨、山藥、百合、藕等,是中醫認為可以滋潤呼吸道的養肺食物,平日可以作為點心或茶飲。藕清熱疏郁,含鈣、磷、鐵及豐富維生素C,在《神農本草經》中被視為具有長壽功效的上品。生鮮藕汁清熱解渴;煮熟之后健脾開胃,適合脾胃虛弱的人滋補養生。新鮮蓮藕榨汁加蜂蜜,有助解除煩悶口渴。百合清潤甘甜,潤肺養顏,并有止咳、鎮靜安神效果。鮮百合鎮靜安神效果好,干百合則具有滋補效果。銀耳100克、銀杏15粒、百合30克、紅棗20枚、冰糖適量。銀耳先煮片刻,再放入銀杏、百合、紅棗煮沸后,改用小火加入冰糖稍燉即成。雙銀百合湯有養陰潤肺的功效。銀耳含多種氨基酸,可潤肺生津、提神,有助于緩解皮膚干燥、搔癢。銀耳燉冰糖,有潤肺美容功效。芝麻養陰潤燥,有助因津液不足造成的便秘及皮膚干燥。山藥具有滋陰養肺功效,且山藥淀粉含量低,煮湯或磨泥拌飯均可。梨潤肺止咳、清熱解毒,有天生甘露飲之稱。
對于秋燥引起的干咳、口渴和便秘效果不錯。但脾胃弱者不宜多食。生食、榨汁(可加入甘蔗或蜂蜜,滋潤效果更好)均可。加蜂蜜、冰糖川貝母燉煮,可用來緩解咳嗽癥狀。
貼心提醒:如果你是虛寒濕體質(大便軟稀不成型、臉色蒼白、手腳冰冷、較愛喝熱開水,一吃冷就腹瀉),滋陰型食物如百合、白木耳、梨等不宜多吃。
少辛辣多酸甘
口味偏酸甘的水果能刺激唾液分泌助消化,如蘋果、葡萄、柚子、柑橘、檸檬等,具生津解渴功效,適合秋天食用。
此外,要避免辛辣物,如蔥、姜、蒜、胡椒、辣椒,或是洋芋片、鹽酥雞等油炸及燒烤物,以免讓燥癥加劇。
在烹調方面,宜以清蒸、煮、燉為主,減輕身體燥熱。
另外,橙黃色的柿子也有健脾補胃、潤肺生津功效。但腸蠕動不好、老人及小孩要節制食用,因為研究發現,過量食用會造成胃結石。
貼心提醒:消化性潰瘍、畏寒或小便多的人,酸澀水果適量就好。
喝茶解郁
入秋之后草木凋零枯萎,很容易讓人觸景傷情。玫瑰花茶、菊花茶具解郁效果,可以輪流沖泡當茶飲,除了穩定情緒,也可補充水分。
如果你在秋天常覺得心煩氣躁,不妨試試甘蔗汁,不但生津解渴、平緩焦躁之氣,還可以清熱解毒,兼具美容效果,蔡金川提到。平心靜氣,放慢腳步
桑菊茶和蜂蜜水是中醫師大推的潤燥飲品,蜂蜜水潤肺止咳,又能達到潤腸防止便秘功效;桑菊茶做法是菊花和桑葉1:1等量放入水中煮開,去渣后飲用。
此外,容易口干燥、咽喉腫痛、動不動就全身發熱的陰虛體質,可以吃點枸杞,玄參、山竹、麥門冬,可促進唾液腺體分泌、潤喉及增強免疫系統。
多睡一小時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中醫的養生觀和四季運行之道緊密相系。很多人每到秋冬常感到昏昏欲睡,白天爬不起來,午后也特別提不起勁;除了受到日照長度、光度的影響,中醫觀點認為,其實從節氣寒露后,更容易秋乏,建議可以順應陰長陽消,每天多睡一小時消解昏沉。所謂春生、夏長,身體機能比較亢奮、旺盛;進入秋冬就要轉為收斂,調養生息,因而從古以來就有秋收、冬藏的說法。如果常感到疲勞困倦,可以增加睡眠時間,也減少比較劇烈的活動,多從事柔和的運動,例如太極拳、八段錦,以滋養身體,改善秋乏的癥狀。
無論提前一小時入睡或晚一小時起床,只要掌握晚上10點半前入睡都很好,因為午夜11點至1點是膽經運行的時候,此時熟睡能讓肝膽獲得充分休息,儲備體力,隔天才有精神。另外,睡前也可以熱水泡腳,幫助睡眠品質更佳。感覺秋乏,晚上可以提前一小時入睡,維持一樣長的睡眠時間,即使提早一小時起床,只要睡飽,白天自然有精神。早起也能用清涼的水洗臉,或運動半小時,讓自己更清醒。從提早15分鐘入睡,慢慢增加至半小時、45分鐘、再到一小時,以免突然提前一小時上床,反而可能睡不著。
輕人或晚上睡眠品質不錯的人,白天可以小歇片刻,午睡15分鐘;但若是老年人或晚上睡眠品質較差的人,則不建議白天睡覺,以免影響晚上睡眠,惡性循環。比較好的方式是轉移注意力,例如起身走動、增加日照,提振精神。
同時,因為秋燥,秋冬季節也容易感冒、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便秘、甚至憂郁癥發作,平常更要做好保養,多補充水分、攝取纖維、增加日照,就能舒服地過完這段節氣,迎接春天。
在四季中,秋天屬于沉潛及收斂的季節,萬物由春夏的欣欣向榮轉而趨緩平靜,除了飲食調整外,人也應該順應自然變化,放慢腳步,早睡早起,將煩亂心緒慢慢收斂沉靜下來。準備好張開你的五官感受,享受一年中最美好的豐收季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