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明
被稱為我國“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在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將自明年1月1日起施行。
這次民法典包含了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共七編,可以說,民法典將會成為所有中國公民日常民事生活的法律基石。此次民法典的內容,對于現行法律的內容有著重大修訂,將影響每個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對于廣大老年人來講,這部法律更是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從完善意定監護制度、增設居住權規定,到尊重個性化繼承,擴大遺贈扶養范圍,《民法典》將老年人的權益保護進行了全方位的提升。
就案說法:“糊涂”之前先選定監護人
杭州的小王最近遇到了煩心事兒,他的父親老王最近花費巨資購買所謂保健品而且屢勸不聽,讓他非常苦惱。老王平時愛和幾個老友去聽所謂的免費“健康講座”,偶爾會買點營養品。開始小王并沒有在意,可老王親購買保健品的數量越來越多,粗略算算,光花在保健品上的錢就有好幾萬,更讓小王擔心的是,她勸說父親不要相信所謂的商家宣傳。可是老王卻說:“那些人對我可好了,關心我的健康,關心我的生活,你這當兒子就惦記我的退休金。我的錢,我做主!”
老王患有早期阿爾茨海默病,辨識認知能力有些下降。小王怕父親上當受騙,可是他也沒有精力跟著父親參加各種活動,只能暗暗焦慮。
現行的《民法通則》只是將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納入被監護的人群。雖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對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的老年人(60周歲以上)的保護問題上作了補充,但是對像小張父親這樣沒有精神沒有問題,只是因患病導致對自己行為辨識能力下降的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存在不足。
現在社會上有很多專門針對老年人進行的保健品、健康品、生活用品營銷。營銷人員往往打著關心和關愛老人的名義,推廣自家產品。很多老年人由于年齡大或患有疾病,對自己行為的辨識認知能力下降,無法判斷這些產品好壞優劣,稍有不慎就會掉進陷阱,受騙上當。損失的不僅是錢財還有自己的健康。在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以下簡稱《民法總則》)將正式實施。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提出成年人監護制度,擴大了被監護人的范圍,使高齡的空巢老人、智力障礙者等的合法權益得到進一步的保護。簡單地說,老王再花巨資去購買保健品必須經過兒子小王的同意或者追認,否則購買行為將無效。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將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就案說法:新增居住權解決后顧之憂
青島的老李夫妻遇到一樁煩心事,他們的兒子年過四十才找到對象,婚前女方提出老人房產不過戶到兒子名下,就不結婚。愛子心切的父母同意到公證處辦理贈與公證,將唯一房產過戶到兒子名下??蓪⑽ㄒ环慨a過戶到兒子名下,萬一兒子兒媳有了紛爭,老兩口就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住所。
無獨有偶,對門老張夫妻同樣也是想把唯一住房贈與兒子,但這次的目的是為了孫子上學有學區房??墒抢蟽煽谟謸膬鹤訉⒎孔淤u了。
《民法典》首次在法律層面確定了居住權的概念,即“居住人有權依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此外,還詳細規定了居住權的設立形式、居住權合同的必要條款、居住權的期限等。
今后,像上文這些老年人和再婚的老年人完全可以在生前就通過訂立合同,明確老年人在世時對房產的居住權利,并到房管部門進行登記。這樣一來,獲得房產的繼承人想把享有居住權的老人掃地出門,或擅自出售、轉租房屋就不行了。
再比如這幾年“以房養老”問題層出不窮,有了居住權的規定后,老人在簽訂“以房養老”協議時就可以約定自己在世時對房產享有居住權,這樣一來,既保障了老人安享晚年,也避免老人在遭受某些金融騙局后陷入無處容身的尷尬境地。
就案說法:擴大代位繼承范圍
廣東的林老先生一生沒有婚娶,膝下也無子嗣。同胞姐姐幾年前也去世了,只有外甥逢年過節來拜望一下林老先生。林老先生曾表示,百年之后把自己的房產、存款等都留給唯一的外甥,可還沒來及寫份遺囑,林老先生就突然因病去世。
外甥想繼承林老先生的遺產卻遇到了障礙。首先,我國繼承法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繼承人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林老先生沒有配偶、子女,父母已經故去,親姐姐也先于他去世,也就是說,林老先生已經沒有法定繼承人。
雖然繼承法中有代位繼承的制度,但僅規定了“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時,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這一種情形,侄子既不是法定繼承人,也不能代位繼承。在沒有繼承人和受遺贈人的情況下,林老先生的遺產就將成為無主財產,收歸國有或集體經濟組織所有。但在實際生活中,由國家或集體收回的情況非常少。林老的外甥雖然無法繼承林老的房產,把產權人變更到自己名下,但仍然可以正常使用房子或出租,只是無法轉讓。長此以往,這也成為了一個歷史問題,成為了林老的外甥的心病,唯恐哪一天國家出臺政策收回老房子。
《民法典》增加了“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的情形,也就是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都可以代位繼承。這一條款擴大了代位繼承的范圍,目的是對老人的財產進行全面保障,讓老人的財產在家族內部進行流轉繼承。建議有類似林老先生外甥這樣情況的讀者朋友們,在《民法典》正式實施后,也就是2021年1月1日后,盡快辦理繼承手續,比如繼承權公證手續或繼承訴訟,并及時將遺產過戶至自己名下。
就案說法:錄像、打印遺囑都被確認
唐老夫婦共有六個子女。幾年前,兩位老人生病住院期間,考慮到小女兒多年來對自己悉心照料,就在兩位單位退休同事的見證下,通過錄像的方式立下遺囑,將自己所有的房產留給小女兒。但是此舉招致沒有獲得遺產的子女的異議,認為錄像遺囑的形式不符合法定要求。
唐老夫婦去世后,其他子女認為錄像形式的遺囑不是法律規定的有效遺囑,要求按法定繼承方式分割房屋。
我國現行《繼承法》中規定了遺囑的五種形式:自書、代書、錄音、口頭、公證,但并未規定錄像、打印等形式遺囑的訂立形式和要求。現實生活中,繼承人常常為此發生糾紛。《民法典》根據現實生活發展的實際情況,結合錄音、錄像和打印技術手段在人們生活中早已普及的事實,對遺囑的法定形式進行了擴充,明確了錄像、打印遺囑的法律效力,對錄像、打印遺囑的訂立形式和要求作出了具體規范。
今后,老年人立遺囑時,又有了更多的技術手段選擇,為固定遺囑內容,確定老年人真實意思表示提供了新的法律保障。此外,《民法典》還將現行法律中關于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則刪除,明確按照遺囑的時間順序確定遺囑效力,即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一份遺囑為準。
由此解決了被繼承人曾訂立了公證遺囑,在去世前想修改遺囑,而身體狀況卻不允許再做公證遺囑,就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處分遺產的問題,充分尊重和保護老人的意愿。
就案說法:新增對見義勇為者的保護
外賣小哥小強在工作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跌倒,他見義勇為將老人送到醫院,并為老人墊資。誰知,老人的家屬反而責怪小強沒有撿拾老人遺落現場的手機,要求小強賠償老人的手機。老人家屬的這種做法令小強萬分委屈。近年來,老人倒地扶不扶等事件拷問人心,社會上一些“碰瓷”現象,讓民眾在選擇挺身而出、見義勇為之際,心生顧慮。
民法總則正式實施后,法律層面將為見義勇為者撐腰。民法總則第184條,被俗稱為“好人法”。該條款明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而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這條規定也被解讀為,如果好人因為救人行為受到損害,侵權人要承擔損失,受益人可以自愿給予適當的補償;如果沒有侵權人,或者侵權人逃逸、沒有能力承擔損失時,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的補償,避免“英雄流血又流淚”
民法總則的這條規定將見義勇為者所承擔的風險進行了盡可能地降低,減少社會中好人背“黑鍋”的不良事件。不過,民法總則同時還規定,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