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中寫道,曹操中箭折斷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據史料記載,我國是掌握補牙技術最早的國家。漢墓出《五十二病方》中,敘述了用榆皮、美桂及其他幾種藥物填牙齒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牙齒充填術。東漢名醫張仲景(公元2世紀)所著《金匱要略》中記載了以雄黃、葶藶:味,末之,取臘日豬脂溶,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治齲齒的方法,既可以止痛,又可修補牙齒。雄黃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族雄黃,主含二硫化二砷,這種以砷劑失活治齲齒的方法,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古人對護齒十分重視,唐代文學家韓愈晚年有“落齒”一詩,雖然詩人所處的時代離我們太遠,但古人早就知道完美健康的牙齒,對改善生活質量,顯現人的健康和美麗,延長人類壽命的重要。
唐代以前,我國就有了補牙這一行當。公元659年,我國第一部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唐人蘇恭編撰的《新修本草》中記載了一種補牙銀膏:“其法用白錫和銀薄及水銀合成之,凝硬如銀,合煉有法……亦補牙齒缺落。”即把銀和白錫加工成粉末,按一定的比例摻拌,然后與汞調和成一定可塑性軟膏,用以充填牙齒補牙。這是最早的汞合金補牙劑,當時我國稱其為“銀膏”。后來明代李時珍也提到了這個方法,《本草綱目》(第八卷464頁)中記載了銀膏的配方,方中含銀薄、白錫、水銀等成分與現代使用的汞合金配方已經非常相似。
用銀膏補牙這一發明,是科學技術上的一個偉大創舉。這一方法直到十九世紀初西方國家才開始應用,英國醫生貝爾在公元1819年才用銀汞作牙齒充填劑,這比我國要晚一千一百多年。由于汞合金的物理性能穩定,使用方便,成本又較低,因此沿用至今,為目前修補牙齒的主要填充材料之一。
宋代補牙術已十分興旺,宋代由王懷隱等編著的《太平圣惠方》與《圣濟總錄》中詳細記載牙齒再植的方法,當時稱“復安”,俗稱種齒。詩人陸游晚年在《歲晚幽興》一詩中有:“卜唳治棺輸我快,染須種齒笑人癡。”還自己寫了一注說:“近聞有醫以補墮齒為業者”。所以宋代應該已經出現比較成熟的補牙方法,而且有人已經以此為業可以靠鑲牙謀生了。有一鑲牙名師叫陳安,技藝精湛。比陸游晚10年的樓鑰《玫瑰集》贊曰:“陳生術妙天下,凡齒之有疾者,易之以新,才一舉手,使人保終身編貝之美”,意指鑲上的牙齒整齊白凈。
元代,在江浙等富裕的省份,很多百姓甚至喜歡用金銀箔包裹著修補過的牙齒,用來保持牙齒的清潔健康。
明代,鑲牙工藝遍及京畿。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吏部門前粘壁,有修門牙法。”街市上又稱為補齒好鑲齒。鑲牙的質料已不限于銀膏,還有鑲金牙、銀牙和象牙、骨牙之類,甚至還有堅硬的檀香牙等。鑲牙術也由鑲單齒發展為鑲排齒。假牙不僅解決了實際用牙問題,還有美容、裝飾和賣弄的功用。
清代補牙術相當普及,乾隆年間梁玉繩《白士集》曰:“今市肆有補齒鋪,懸牌云鑲牙如生,蓋宋以來有之”。說明當時的補牙已經成為一種生意不錯的行業,清代名醫陳修園還留下過一則“固齒神方”,有中醫表示,此方藥材特性具有消炎消毒、止痛補腎效果,一直流傳至今。
曹操的牙齒折斷假如發生在今天,就當然有更先進的辦法治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