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覺珵 萬宇
中國將出現1.3億噸的糧食缺口、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疫情或將引起全球范圍內“極大規模”饑荒……最近,關于糧食的眾多信息關聯在一起引發關注。中國到底缺不缺糧?哪些國家地區面臨“糧食危機”?中國如何滿足糧食增長需求?
怎么理解“1.3億噸糧食缺口”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日發布《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報告預計,到“十四五”期末,有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報告引發外界大量關注。
在中國農業農村部隨后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表示,社科院報告中講的糧食缺口,應該指的是包括大豆在內的糧食產需缺口,而不是實際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缺口。
對于這“1.3億噸糧食缺口”,有農業專家解讀稱,其中提到的“糧食”包括小麥、大米、玉米三大谷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主糧,還包括薯類和豆類。預測的“1.3億噸”中絕大部分缺口來自大豆。
艾格農業分析師馬文峰稱,“糧食產需缺口”指的是國內當年生產的糧食與老百姓消費、國內糧食出口等實際需求之間的缺口。而目前我們國家實際供給中不僅包含當年生產的糧食,還包括上一年糧食結余、進口糧食等,實際供給大于實際需求。“1.3億噸糧食缺口”中大豆占了大部分。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大豆進口8851萬噸,接近2019全年糧食進口總量的70%,這些進口大豆主要用于給生豬、禽類等動物作為飼料糧,也有部分用于榨油。
馬文峰表示,中國的糧食安全過去十幾年從未有過問題,供應沒有出現過太大缺口。現有的糧食缺口主要是由于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質量改善而形成的“非口糧”缺口,如動物飼料、工業用糧等。
“進口不代表糧食不安全。”馬文峰認為這一情況也需要決策者保持警惕,加大對三農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糧食已實現“十六年連增”。盡管今年國內農業生產受到新冠疫情以及洪澇災害影響,但今年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稱,秋糧占全年糧食比重是3/4,能不能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關鍵還要看秋糧,而秋糧大頭在東北,今年東北糧食長勢總體正常。
非洲、拉美多地“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
前不久,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疫情或將引起全球范圍內“極大規模”饑荒。今年7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非洲有2.5億人面臨糧食短缺,共有19.1%的非洲人口處于食物不足狀態,非洲營養不良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世界其他地區。
自去年以來,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非洲薩赫勒地區和南部非洲出現水旱災害。包括埃塞俄比亞、吉布提、索馬里在內的非洲之角,還出現史無前例的蝗蟲災害。這些氣候和天氣因素本就造成糧食減產,而新冠疫情造成的封鎖措施更導致糧食種植供應鏈斷裂,化肥、農藥、種子難以運入,糧食也難以運出,季節性的農業勞動力也無法流動。
南非是非洲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也是農業產糧大國。受疫情影響,南非政府上半年采取嚴厲封鎖措施,關閉除超市、醫院之外的商業設施,導致大批民眾暫時性失業。
一位名叫杰克的南非人說,他之前在餐廳工作,全國封鎖后餐廳停業他就沒了收入,只能回父母家,吃了上頓沒下頓。
已成為世界疫情“震中”的拉美地區,也面臨糧食短缺。世界糧食計劃署警告,疫情可能會對拉美造成毀滅性后果。據世界糧食計劃署預測,2020年拉美地區和加勒比地區面臨糧食安全風險的人數將增加269%,這意味著約有1600萬人“在未來幾個月內不知道下一頓飯將來自何方”,而這一數字在2019年為430萬。
除了疫情,颶風和干旱也給拉美地區糧食生產增加額外負擔。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的颶風季將比往常更加活躍。在厄瓜多爾等國,干旱導致糧食減產。此外,社會動蕩和移民問題長期困擾部分拉美國家,這一問題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國邊境地區尤為突出。
以委內瑞拉為例,該國第二大城市馬拉開波市一家收容所的志愿者米拉巴爾說,最近接收營養不良的孩子變多了。孩子們的父母在海外失業,他們無法養活自己,更無法養活孩子。
中國可挖掘哪些農業潛力
國外部分地區的糧食危機也給國內農業提前敲響警鐘。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去年10月發布的《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表示,從中長期看,中國的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從需求形勢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口糧消費將穩中略降,飼料和工業轉化用糧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糧食消費結構不斷升級。
對于如何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問題,馬文峰認為,我國農業產量依然有較大潛力可以挖掘,如果玉米、馬鈴薯、大豆等作物的生產可以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到2030年,按照當前的播種面積,我國糧食產量有望達到8.5億噸甚至更高。《中國糧食安全白皮書》中也提到,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尚有很大空間,糧食科技進步、減少損失浪費等方面還有較大潛力可挖。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姜文來表示,目前我國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和一家一戶的生存方式并存。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小規模經營仍占多數,“誰來種地”是我國糧食生產的隱憂,提升包括小規模經營者糧食生產積極性,確立糧食生產者可持續經營和保障糧食生產所需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環球時報》20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