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的背景下,美國部分政客對華頻頻發難,布起了“十絕陣”,樣子很嚇人,其實色厲內荏、損人害己。而破解美方的“十絕陣”,中國需要保持理性、冷靜,以圍棋的持久戰思維對美方的國際象棋速決思維,以時間換取空間,做好自己的事,力避“全脫鉤”“新冷戰”。
新華社揭穿美國“三無”政客真面目
今年以來,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總統大選進入倒計時的背景下,美國部分政客對華頻頻發難,布起了“十絕陣”,樣子很嚇人,其實色厲內荏、損人害己。
這“十絕陣”,有貿易的、科技的、外交的、媒體的、交流的,也包含新疆牌、西藏牌、臺灣牌、香港牌、南海牌。其特點是以人權、公平等為幌子,動輒制裁,“長臂管轄”,極限施壓,罔顧國際道義和基本準則。
新華社日前刊文揭穿了美國這些政客的真面目。
文章指出,他們做人失德無底線。為了甩脫美國國內對其抗疫不力等問題的指責,實現遏制中國發展的目的,他們不知疲倦地編造種種謊言轉移視線,惡意丑化中國,誤導國際輿論。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日前發表涉華講話,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制度進行瘋狂攻擊,對中國內外政策進行無端指責,其言論罔顧事實、顛倒黑白。
他們為政荒謬無下限。他們把強權當作公理,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為無物,以莫須有的理由要求他國限時關閉駐美領事館,令國際社會愕然。他們無視本國民眾的生命和健康,打壓科學界人士,用謊言和反智言行誤導民眾,導致美國創下全球感染新冠肺炎病例和死亡病例數量“雙第一”。
他們搞亂世界無極限。在全球治理業已存在巨大赤字的情況下,作為最大發達國家的美國,放棄承擔應負的國際責任,一再退群毀約,令許多事關全球福祉的議題得不到有效應對,令國際社會憂心、寒心。類似蓬佩奧這樣的政客還不遺余力煽動建立所謂“反華聯盟”。他們的行徑撕裂國際社會,加劇國際緊張局勢。多國已明確表示反對美方做法。
無底線、無下限、無極限——“三無”美國政客已把自身釘在歷史與人心的恥辱柱上。
國際輿論普遍認識到,美國“三無”政客頻繁拿中國說事和制造謠言,只是為了掩蓋自己抗疫的過失,“將美國人的憤怒轉嫁給中國”。
美國部分政客為何見不得中國好
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其走向牽動著國際風云動勢,關乎世界各國利益。兩國關系緩和比緊張好,合作(即使是競爭中合作)比對抗好,談比不談好,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
本屆美國政府主政以來,中美關系一波三折,兩國國家元首幾次會晤達成的重要共識未能像中方所期待并一直為之努力的那樣得以很好落實,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就是美國部分政客見不得中國好。
中國經濟發展了,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部分政客不高興了,認為中國要當“老大”;中國科技進步了,國防現代化水平提高了,美國部分政客不高興了,認為中國“威脅”到美國的安全和全球利益;中國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理念,目的是推動全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美國部分政客不高興了,認為中國是在向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及其代表的西方價值觀“挑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戰是全人類維護公共衛生健康與安全的共同事業,中美作為世界大國,本應站在國際社會前列攜手戰斗,推動舉全世界之力團結合作、守望相助,但美國部分政客非但不肯這樣做,反而不遺余力地操弄“政治化”“標簽化”“污名化”手段向中國潑臟水、甩鍋推責,甚至拼湊“聯軍”對中國“濫訴追責”,嚴重破壞了國際抗疫合作。
總之,在美國部分政客的心目中,中國好過美國就不好過。歸根結底,這種心理源于永久稱霸、永遠第一的野心以及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定式。
以對抗的心態揣摩對方,總覺得對方是“威脅”,不跳出這個怪圈,美國便很難以積極的態度與中國相向而行,去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系朝著不沖突、不對抗、穩定、健康的方向發展。
后疫情時代,世界特別需要一個良性的中美關系
有輿論感嘆,這還是那個美利堅合眾國嗎?中美關系何去何從?世界又該怎么辦?
分析認為,憂患不能缺,但不必過慮。
破解美方的“十絕陣”,中國有條件,有能力,也有“法寶”。概括起來,就是理性、冷靜,以圍棋的持久戰思維對美方的國際象棋速決思維,以時間換取空間,做好自己的事,力避“全脫鉤”“新冷戰”。
事實上,態勢正在如是演進。在多領域的博弈上,中方貌似被動,但有理、有利、有節,著眼長遠,戰略清晰,戰術靈活,展現不懼怕、見招拆招、剛柔并濟的態度和韌性。相反,美方越來越顯得焦躁,漸失風度和章法,甚至扯下了遮羞布,個別政客就像中國古典名著《封神演義》里的申公豹,四處游說,口無遮攔,唯恐天下不亂。
時下,中美關系緊張,風險不斷提升,但仍有轉圜的機會。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中美建交40多年,有“蜜月期”,也有波折。其間,留下了尼克松訪華、鄧小平訪美等歷史瞬間,也有無數民間交流互動的故事。當年被譽為“小球推動大球”的“乒乓外交”便是一例。
盡管經貿相互依存也無法確保戰爭不發生,但經貿合作仍是中美關系的“壓艙石”。眾多美企仍看重中國市場,蘋果等品牌仍擁有不少中國粉絲。性價比高的中國商品,也受到美國普通消費者的青睞。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近日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中經貿關系在疫情和政治因素挑戰下仍可期。
8月以來,楊潔篪、王毅等中國高級別人士就中美關系密集發聲,有立有駁,釋出善意;中國學者饒毅、美國作家何偉有關中美民間抗疫的長文,陸續發表后網上轉載甚多。有觀察家指出,中美兩國關系合則兩利、斗則俱傷,需要大視野、互相尊重和“溫情敘事”。雙方都有責任管控分歧,剎車止損,找到新的競合平衡。
后疫情時代,世界特別需要一個良性的中美關系。中美關系不必也不應成為零和博弈,太平洋兩岸的民眾也不希望兩國走向激烈沖突。
(中新社2020.8.1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