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熱浪其實是一個“沉默的殺手”,其產生的熱效應使人體處于超負荷狀態,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另外,其引發復合型極端氣象事件,對能源、交通、建筑、農業、旅游等方面造成影響,是最危險的自然災害之一。
最近,全國各地進入高溫模式,不少地區發出高溫黃色預警(高溫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別)。就連一向涼爽的北方,多地氣溫也高達37至39℃,內蒙古東南部局地溫度達40℃以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研究認為,2020年或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說起高溫熱浪,不要以為它只是讓你熱到“變形”。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顯示,高溫熱浪引發傷亡人數的增速,遠高于其他所有極端天氣事件,如干旱、洪澇和風暴等。
讓人體超負荷運轉,加重病情
極端高溫會產生熱效應。鄭州大學醫學院教授高曉群表示,高溫天氣對兒童、老人、體弱者以及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影響最大。高溫、高濕、強輻射天氣可使人體體溫調節系統、水鹽代謝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使人體處于超負荷狀態,加重病情甚至導致死亡。
歐盟委員會科學和知識服務聯合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指出,到本世紀末,與天氣相關的災害可能會影響大約三分之二的歐洲人口,致死人數將是目前的50倍。
高溫熱浪導致生態系統和大氣環境變化,也威脅著人類健康。
例如,在高溫影響下,蚊子與人類更加“親密”,適宜蚊蟲生長繁育的區域也在不斷擴大。伊蚊是對人類健康危害最大的蚊蟲之一,其攜帶有登革熱、寨卡病毒、黃熱病、乙型腦炎、西尼羅河病毒、瘧原蟲等多種傳染病病原。研究顯示,全球伊蚊的數量自20世紀至今增長了9.5%,預計到本世紀末將繼續增長20%至30%。
對農業、生態、交通都有影響
在農作物生長和發育的過程中,不同作物種類和品種對溫度和水分的要求也不同。河南農業大學作物栽培學家郭天財教授表示,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作物將停止生長甚至死亡。如水稻發芽時,溫度超過45℃,谷芽就會被高溫燒死;移栽時,若田間水溫持續4至5天達45℃以上,秧苗就會被高溫“煮”死。
溫度是影響水生生態系統較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定介紹,水溫達到33至35℃時,大多數水生生物就不能生存。溫度升高可以促進有機物分解,導致溶解氧下降,無機鹽濃度升高,增加底泥中氮、磷的釋放。某些有毒物質的毒性會隨水溫上升而加強。水溫升高10℃,氰化物毒性就增強一倍,而生物對毒物的抗性,卻隨水溫上升而下降。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教授畢雪燕介紹,持續高溫條件下,水體溫度升高,會使水質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性質發生改變,對水生生物和水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涉及水循環、工農業用水、人居用水和人體健康等。
高溫熱浪還可能引發復合型極端氣象事件,對能源、交通、建筑、農業、旅游等方面造成影響。
如2018年5月,香港曾出現連續16日的高溫熱浪,直接威脅到飲用水供給;2019年7月,持續高溫熱浪使歐洲氣溫升至40℃,由于擔心鐵軌變形及鐵路電纜受損,英國、法國多地列車被迫延誤或取消;2019年9月,持續高溫干燥使澳洲發生了持續5個月的山火。
如何防范高溫天氣
一直以來,高溫熱浪并未引起人們足夠重視,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定義。中國氣象局規定,連續3天以上日最高溫度超過35℃稱為高溫天氣,而世界氣象組織則將該溫度設定為32℃。
對高溫天氣的形成原因,專家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報告顯示,自1880年有氣溫記錄以來,全球氣溫每10年平均上升0.07℃,而自1970年以來開始加速,最近50年平均每10年升溫0.17℃。
二是天氣系統觸發。由于副熱帶高壓內部盛行下沉氣流,空氣增溫強烈,同時氣壓梯度較小,幾乎沒有風,在副熱帶高壓控制的地區,往往以晴朗少云的高溫天氣為主。如果副熱帶高壓長時間控制某一地區,就會造成該地區干旱。除副熱帶高壓外,大陸暖高壓、熱帶氣旋、熱低壓等也會催生高溫熱浪。
三是城市熱島效應。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建筑范圍大,使得城市地表的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有所變化,導致城市的溫度比周圍要顯著偏高,對高溫天氣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那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應對高溫天氣?
首先,穿衣最好選擇易吸汗、寬松、透氣的衣服,要注意勤洗勤換。
其次,要適量飲用淡鹽開水、涼茶、綠豆湯等,不可貪食冷飲。飲食宜清淡,不宜吃剩菜剩飯。
再次,應適當增加午休,保證睡眠時間;渾身大汗時不宜沖冷水澡;電扇不要直接對著身體長時間吹;進出空調房間要注意適應室內外溫差。
最后,盡量避免或減少戶外活動,尤其是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間不要在烈日下運動;若外出,應采取必要防護措施,如打遮陽傘、穿淺色衣,并帶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藥品。
(《科技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