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錫平
一天能寫300首詞、2000首詩和1.5萬字的小說,已出版3本書,是兩個文化品牌的創始人……這是一名來自浙江慈溪的16歲女孩的簡歷。相信絕大多數人看到后都會驚呆。但漸漸浮出水面的真相告訴我們,“天才”背后不過是一個深諳營銷術的父親。
這個用力過猛的父親,用商品營銷的手法,通過“過度包裝”把女兒制造成了一個天才式的“奇觀”,吸引大眾圍觀,獵取名利資本。這無疑會給孩子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名利的誘惑、走捷徑帶來的虛幻,以及心智的扭曲失衡,都會遮蔽孩子對社會、人生的正確認知,影響他們未來的每一步。
教育孩子,家長有著普遍的焦慮情緒,甚至在成功制造“天才”后,帶給他們的也不是雞血式的振奮,而是雙重疊加的焦慮和對孩子變本加厲的壓力傳遞。于其他家長而言,這種“成功”還給出暗示:只要通過弄虛作假的“神操作”,就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如此教育,毀掉的不僅是自家孩子的一生,還有別人家孩子的人生。
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孩子做人。兒童的心智發育還不成熟,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給予他們正向的引導和示范。尊重教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發掘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幫助他們做更好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正道、大道。家長絕不能用庸俗的“社會學”去污染、禍害孩子。
那些打著愛的旗號,為孩子簡歷“刷漆貼金”,替子女成果代筆捉刀,想讓他們少走彎路、多抄近道的做法,恰恰是給孩子的成長之路挖下了最大的坑。
(《生命時報》202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