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當前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仍以傳統的“師講生聽”為主,由于教師習慣性地占據主體地位,這便嚴重壓縮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與體驗的時間和空間,進而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難以發揮學生內在的主體價值。鑒于此,為使歷史教學長期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教師就需及時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結構,針對傳統教學模式當中與學生學習特點和歷史教學規律不相適應的環節做出及時地調整優化,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進步。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如何使課堂教學重煥生機與活力,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由“灌輸式”轉向“啟發式”,以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形成與全面發展,是廣大一線教師當前所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學情特點,從進行精準備課實施有序教學;開展史料教學關注能力發展;借助微課輔助分層教學等方面開展教學,實現歷史課堂高效構建。
關鍵詞:高中歷史;多樣教學;策略實施
一、 進行精準備課實施有序教學
教學準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教師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歷史教師執教能力的重要手段,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地了解備課工作的意義,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樹立教必備課的良好意識,從而借助精準有效的備課工作促進歷史課堂教學水準的進一步提升。例如,在學習《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知識內容時,歷史教師要進行有效的備課。其一,研究學情。學情研究是教學準備的重要一環,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對班級學生的總體情況進行全面化的了解,如通過課下談話的形式對部分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了解,通過教學評價的方式對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掌握,通過摸底考試的形式對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了解等等,較為全面地對學情進行把握。其二,分析教學內容。對于教學內容,高中歷史教師要做到全面和細致,對于該節課的主要知識模塊組成、每個模塊的教學重難點和易混淆點,并探索突破這些教學重難點的具體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后續的高效施教做好準備。其三,設計教學目標。對于教學目標應當合理設計,如既要考慮班級學生的總體情況,又要兼顧班級學生的個體差異,既要遵循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又考慮具體的小節的教學內容等,讓教學目標契合學生的學習水平,為后續的課堂教學指引方向。
二、 開展史料教學關注能力發展
歷史學是一門實學,對歷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實為目標,以史料為基礎和依據。歷史學家傅斯年就曾說:歷史學就是史料學。這句話雖然有一些片面,但是也佐證了史料的重要性。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和歷史研究的方法,也是解釋歷史和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對培養學生言必有據的人格也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開展史料教學。例如,在講授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部分知識時,史料教學就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次改革是孝文帝在位期間推行的政治改革,也稱孝文漢化。為了提升學生的史料運用能力,我讓學生在課下自己搜集、整理和分析史料,并且來解答一些歷史問題,比如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等等。學生在圖書館和網絡渠道查找了相關資料,比如《魏書》《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魏平城時代》等等,在史料閱讀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又如,針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出教材中呈現的史料內容,然后引導學生分析,比如三權分立的“三權”指的是哪三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基本原則是什么?(相互制約、相互幫助)想要達到什么目的?(分權制衡)在有效分析得出結論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基本方法,明白《“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制訂的合情、合理、合法。在分析史料的過程中無形中改變了學生過去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更加牢固。
三、 借助微課輔助分層教學
信息技術輔助對激活學生的歷史課堂活力,喚醒其求知熱情有積極意義。隨著新教學理念不斷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貫徹和落實,我們在課堂的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因材施教,歷史教師要全面的重視起對班級學生情況的把握,并結合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水平的不同,借助微課開展分層化的教學,不斷地提升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讓歷史課堂充滿教師人性化的關懷。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知識內容時,歷史教師可以在微課的輔助下開展分層化的教學。其一,分層。分層是分層教學的重要一步,歷史教師應在全面了解班級學生基本學習情況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將班級學生進行精準化的層次劃分與定位,如將歷史基礎知識儲備較少的學生劃分成同一個層次,將歷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劃分成一個層次,從而為分層化的課堂教學打好堅實的基礎。其二,分層任務布置。歷史教師要結合每個層次學生學習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合理的為學生布置針對性較強的學習任務,例如,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而言,可以為他們布置如下任務:①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②知道武昌起義的經過、意義;③辛亥革命的性質、歷史意義等等,對于學習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習層次,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有拓展性的教學內容,不斷的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和學習空間。其三,微課的制作。歷史教師要將對應的內容制作成相應模塊的微課教學視頻,并注意視頻畫面的清晰性和銜接的流暢性,將這些微課分發給不同的層次的學生,引導學生開展高效的學習。其四,分層指導。當學生開展微課學習后,歷史教師要積極地發揮自身的作用,積極的就每個層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給予分析和解決,幫助學生破解學習中的瓶頸環節,促進學生高效的將這些內容進行掌握。
綜上所述,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機制,充分認識到多元教學方法的應用對實現學生歷史綜合素養的有效推促意義,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可以充分關注教材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學情,要能夠基于課堂實際創新多種方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有效教學手段的積極推促下實現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郭彩霞.新課改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J].亞太教育,2016(11):125.
[2]李碧君.高中歷史課堂史料教學方法芻議[J].科教文匯,2014(9):170-171.
作者簡介:
陳沖,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貴州省冊亨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