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教融合已經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未來發展的一個趨勢,但是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思想認識、自身能力欠缺、專業和課程設置定位偏差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章提出統一思想,深化認識;發揮政府作用,引導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建立考核機制,規范校企合作制度等四條建議,希望對校企合作做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專業與產業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要求職業院校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推動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成為職業教育的重點,也是培養新時代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
一、 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在培養人才、實訓實習等方面的合作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高職院校與企業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追求上的不同,也使得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思想認識的問題
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認識停留在政策表面,對職業教育的內涵認識不足,簡單地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同于企業跟崗和企業實習,沒有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貫穿教學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首先表現在對企業跟崗和企業實習定位不準,沒有將企業跟崗和企業實習作為教學和人才培養的一部分來看待,缺少過程指導與監督。其次對聘請行業大師走進課堂也存在認識上偏差,沒有發揮行業大師對課堂教學、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作用。大部分學校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仍處于摸索狀態,自身缺乏完善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未能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主體作用和資源優勢,產教融合有待進一步深化。
企業對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也存在認識上的偏差。首先表現在企業沒有將校企合作作為提升企業人才素質的途徑,表現為合作中學校信息向企業單向流動,互動不足,企業合作的功利性太強,要么是賣設備套取國家政策,要么將學校作為人力資源短缺的補給。其次企業對校企合作缺乏深度的思考與規劃,沒有將職業教育的育人理念融入企業價值創造中,導致校企合作僅僅成為解決企業用人的手段與權宜之計。
(二)自身能力欠缺
高職院校在推動校企合作方面力不從心,主要還是自身能力欠缺所導致。首先高職院校跟研究型的本科大學比起來,師資力量薄弱,科研能力不強,沒有可以足夠的優勢來吸引企業的合作。其次高職院校主要以技術運用和技術服務為主,產生的經濟效益比較低,因此難以吸引企業持續和深度的支持。最后高職院校在技術成果轉化方面比較薄弱,使得企業參與缺乏深度參與的意愿。由于目前高職院校辦學及校企合作方面存在體制機制性障礙,培養的人才職業崗位遷移能力較差,不能真正給企業的經營管理和生產發展帶來實際效益,就不可能吸引企業深層次的參與校企合作中來。
(三)專業和課程設置定位偏差
高職院校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場調研和科學論證,表現在與市場需求脫節的現象,導致培養的人才不適應企業的需要。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對市場的研判,導致專業與市場需求有滯后現象。其次,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特色,導致人才市場供大于求,使得企業對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積極性降低。再次,高職院校和企業缺乏對課程體系和專業建設深層次的研究,專業的設置與課程的開設沒有突破學科的限制,教材的選擇也偏理論化,這些都導致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地開展。
二、 解決高職校企合作問題的對策
為了實現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向深度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解決目前高職校企合作存在的困境。
(一)統一思想,深化認識
校企合作是國家對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深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可行性途經。首先是高職院校要思想統一,深化對校企合作的認識。主動與企業聯系,調研市場,根據需求進行專業設置和開設課程,改革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與企業深度合作,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實現資源互補,共享利益。其次是企業應主動承擔職業教育的社會公益責任,充分發揮育人的主體作用。企業不能僅僅將校企合作當成是解決實習生的問題,而是要積極參與到學校的管理與教學中,培養人才,為本企業的發展儲備人才,培養出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
(二)發揮政府作用,引導校企深度合作
一是完善職業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為校企合作良好的運性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和社會環境。二是完善相關的政策,引導和鼓勵高職院校和企業加強校企合作,在財政、稅收和獎勵等方面進行優惠,鼓勵高職院校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也有效地調動企業為學習提供教學服務。
(三)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一是政府牽頭,成立包括學校、企業、團體在內的多方參與的校企合作組織,制定合作的章程,規定彼此的權利與義務,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二是高職院校嚴格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產教融合的要求,積極開展與企業的合作,將課堂的教學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結合起來,把課堂開到企業,將企業的一線人員請到課堂中。三是企業通過“訂單班”“冠名班”的形式參與到高職院校的辦學中,提供一線的人員走進課堂,按照生產實踐的要求,培養在校學生。將企業與行業的發展新要素融入教學和課堂的設置中,培養應用型人才。
(四)建立考核機制,規范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相應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考核機制,制定考核標準。對在校企合作方面積極探索的高職院校進行獎勵,以此激勵學校和教職工參與到與企業的合作中,發揮學校和教師在專業方面的優勢,實現技術的突破,學校鼓勵企業人員來校任教,實現與企業人才交流的互動,從而實現校企深度合作。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喬振民.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及實現路徑研究[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32-34.
[3]孔原.基于互聯網思維的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5(8):62-65.
作者簡介:
張思陽,重慶市,重慶旅游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