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環春 王仲杰 柳毛毛
摘?要:加強中小學生生命安全教育已經成為共識,在加強生命安全教育的問題行進路程中,發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教育教學平臺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體育健康;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會生命
體育健康課程的教學是為提升完整生命服務的,從生命角度去理解體育健康課程的教學,也是為提升師生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服務的,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在這三個層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命意義缺失現象。
一、 自然生命層面的缺失
(一)體質健康教育薄弱、體質測試指標有待拓寬
經過對學生體質與健康情況的數次調研,測試結果呈現的特點是:形態發育的指標如身高、體重等和飲食營養狀況都有所提升,而體能測試的指標確是呈現連年持續下降的趨勢。迫于初中體育中考的功利現實,初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初二、初三和高一年級能維持在一個相對較好的狀態,但是在初中一年級和高三年級卻呈現出體質健康指標明顯下降態勢。
(二)運動安全知識欠缺、運動損傷處理能力不夠
在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實踐中,體育教師基本都會強調安全問題,準備活動這個環節是不會被忽視的,但究竟為什么要做,甚至以某個具體項目學習為主的課前應選擇哪些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應該注意哪些安全還是缺少思考的。再就是在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很多運動事故,如果當事體育教師和學生多一些運動損傷的處理的能力和相關知識,很多事故就可能會減少、甚至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傷。
(三)衛生、營養等相關知識傳授過少
在體育與健康教師用書中關于營養、衛生、保健以及運動損傷等知識占有很大篇幅,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很少有教師來講授這部分內容,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對這部分知識也幾乎不去關注,國家體質健康測試調研和測試的數據分析中,不難發現“肥胖、豆芽菜”型等特征學生的測試結果,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體育鍛煉,運動過少;另一方面,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缺乏對營養、衛生等相關知識的了解。
二、 精神生命層面的缺失
(一)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
學生喜歡參加體育活動而不喜歡上體育課,具體體現就是對某些體育教學內容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積極性。尤其在初中階段,更多地把焦點都投入在體育中考項目上,機械強化體育中考項目,帶有很強的升學功利性。另外,學生對上體育課沒有興趣,主要是對比較刻板的體育教學模式或某些枯燥項目反感。
(二)主體性過度放大
傳統的體育教學教師作為中心,教師對教學的全盤統領,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新課程改革之后的體育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但我們卻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教師的主導性和主體地位。學生主體性的肆意放大,不僅使教師的主導性和主體地位難以適從,而且也是對學生主權的隱形扼殺,是教師對學生主體性的曲解。
(三)曲解“自由”
體質健康教學中的自由是指師生在人格上的平等自由,學生有權利對教師所教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對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設想。在實踐中對這種自由的理解卻往往出現了曲解,體育教師讓學生“自由”活動,“一個口哨,幾個皮球”“放羊式”的體育教學,這樣或許能讓學生獲得體育課堂上這一短暫時刻的歡娛,體育教師也在這一時間段獲得了片刻自由和輕松,體育教師的自身價值體現在哪里呢?教師職業的尊嚴又何在呢?這是值得人們去思考的。
(四)創造性缺乏
盡管新課改后對體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實際上很多教師更習慣于沿用老教師的師承教法,教學方法單一,固定的熱身模式、講解、示范多年不變,延用技術動作的講解、示范,學生練習,老師巡回糾錯這一固定的流程。教師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教研員也在灌輸著陳舊的指導模式,教學中缺少創造性。學生機械的模仿教師示范也成了一種定式。
(五)“挫折”教育的遺漏
在體質健康教學過程中,有的同學掌握體育技術、技能的能力比較弱,學習動作慢、動作完成的不規范被同學嘲笑,體育測評分數不理想或在比賽中失利等,這些都會挫傷學生對體育學習的信心,如何幫助學生調適自己的心理,提高抗挫折能力,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在實踐層面都沒有受到重視,都沒有予以很好的處理。
(六)意志品質教育重視不夠
在“快樂”“自由”的教學思想下,體育教學中運動強度不夠,運動負荷過小,對學生意志品質的鍛煉鮮有機會。在“安全第一”的主導下,體育課上杠上、墊上難度較大的運動項目,以及標槍、鐵餅、鉛球操作時候出現意外可能性大的項目等基本不去觸碰。
三、 社會生命關懷的缺失
(一)社會交往能力的羸弱
教師偏重學生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對于學生個體差異沒有予以關注,師生在體育教學中除了以“體育”為中心進行交流外,其他方面溝通很少。很多活動都是群體性的,尤其是學生喜歡的球類項目,在這些項目的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運動技術與技能,同時也應該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意識、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組織能力弱、協作意識淡薄
體育健康課程教學一方面在向學生傳授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術、技能,另外也要培養學生組織能力。體育課程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學生自備器材、設計小的活動方案、組織教學競賽、擔任教練員、裁判員等工作,傳統體質健康教學更多將關注點聚焦在“體育技術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測試達標”上,另一個就是“體育中考”這個無形的指揮棒讓初中階段師生更多的心思放在了體育中考項目的學習上。而對于學生協作和組織在實際教學中也很少去培養這方面的意識。
(三)缺乏服務意識
體質健康課堂上,拿取器械、教學場景的設置、器械收集、歸還等環節都是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很好的契機。但現實的體育課前基本沒有學生(體育委員和班長或體育骨干)會主動去問體育老師需要什么器材。老師一聲“下課、同學們再見!”,學生們一哄而散,真的再見了。即便有的老師“提醒”,學生也是很不情愿的整理、歸還器材。服務意識基本是沒有的,學生服務于別人的意識是比較差的。體育課程教學對學生服務能力的培養還是遠遠不夠的。
通過對當代體育健康課程教學中生命意義缺失現象的粗淺分析,我們要充分認識體質健康教育對完善學生生命的重要作用。所以我們在探尋人體健康的科學規律時,要以生命完善、發展為己任,作為現在、未來生命化體質健康教育的終極追求。
參考文獻:
[1]楊芬.新課標下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模式實踐反思[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4):236-237.
作者簡介:
趙環春,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體育事業發展中心;
王仲杰,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城北中學;
柳毛毛,浙江省麗水市,景寧畬族自治縣體育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