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周作人的散文獨具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追求,耐人尋味。周作人的一生喜好散文創作,在散文創作和散文理論方面均有建樹,并對后世許多作者產生了較大影響。周作人將創作看作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力圖通過創作來陶冶心靈,調試生活。可以說,在散文創作所獲成就方面,唯有魯迅的散文能與周作人的散文比肩而立。但是與魯迅所創作的肅殺、辛辣、諷刺的散文特點相比,周作人的散文創作更多的像一譚平和的池水,他著力耕耘自己的園地,在昏暗的世界里糅合著自己的光輝。文章就周作人的散文創作展開,重點探討了其散文獨特的審美追求。
關鍵詞:周作人;散文創作;獨特的審美追求
周作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文學大家,也是中國現代散文創作的引路人,他的散文創作和散文理論成就頗高,對后世散文作家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周作人的一生創作數量極為豐厚,所作文章也為人所稱頌,他的一生共發表過1808篇散文,出版過36個集子。在周作人創作早期,他的創作關注重點在于新潮思想,是新文學運動的領導人與倡導者之一,也曾在《新青年》擔任作者。周作人的散文理論,核心部分在于關注以自我為中心,倡導“言志”的小品文,他的散文集中表現出個人性情,將自己的追求、期望、態度融入文章,他的散文中含有敘事、說理、抒情一體的內容,是近代文學發展的一個潮頭。文章將從周作人散文豐富的理性思想、既苦澀又幽默的文風、閑適自然的文體風格、“叛徒”和“隱士”的創作內容、“簡單味”與“澀味”并存的語言特點等五個方面來論述周作人散文創作中獨特的審美追求。
一、 豐富的理性思想
周作人的創作受中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他不僅受過中國傳統儒釋道文化的熏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個性主義,希臘文化等外來文化。周作人的思想復雜而深刻,他不信仰某一種理論,而是在創作領域中,對中西文化保持一種中庸態度,這是進行了理性思考之后的結果。另外,周作人還對希臘文化中的平和、安逸、和諧和日本民間藝術的閑適、自然情有獨鐘,這些都對周作人散文創作中蘊含豐富的理性思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周作人《初戀》一文中,他所表現出來情感是朦朧平淡自然的,而不是熱烈深沉,刻骨銘心的。如他在文中表述對女孩子的感情是“淡淡的一種戀慕”,可是又能從文字中看出主人公是真正動過感情的,如宋姨太太在罵三姑娘“將來總要流落到拱辰橋去做婊子的”,“我”雖然不明白這婊子是何等含義,卻深刻知道這并不是一個好事,于是我在心里表示想“她如果真是流落做了婊子,我必定去救她出來”,可見,這里的我是對三姑娘動了感情的,而在文章的最后,“我”聽聞三姑娘的死訊,心里并不是強烈的哀痛,而是一種“不快”,“同時又似乎很安靜,仿佛心里的一塊大石頭已經放下了”。可見,這場初戀依然是朦朦朧朧的初始狀態,沒有轟轟烈烈,沒有刻骨銘心,有的只是懵懂的心動、淡淡的心疼和最終的心安,《初戀》表現出了對愛情這種感性的東西,也始終可以保持一種理性的狀態,這也恰恰體現了周作人散文創作中蘊含的理性思考,獨具韻味。
二、 既苦澀又幽默的文學風格
周作人的一生在于追求閑適的生活,但是他卻無奈處在一個兵荒馬亂,文化危機的時代。病痛纏身和時代苦難帶給他的是無盡的痛苦和迷茫,在這種背景下,他無法獨善其身,追求自己想要的境界,過自己閑適的生活,只能在現實與理想中掙扎,難以自拔。因此,在他的散文創作中就會體現出閑適中帶有苦澀的意味,與此同時,周作人在創作時又有意識地追求趣味性和詼諧感,周作人在寫苦難彷徨時,往往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文風來體現,給人帶來笑意的同時,又發人深思。這些特點在他的作品中得以展現,如《碰傷》《徐文長的故事》《上下身》等。
例如,在周作人的散文《碰傷》一文中,周作人就事件“學校教員抗議教育經費而舉行游行被軍警毆傷,后北洋軍閥政府發布命令,宣稱教員是自己碰傷的”,作《碰傷》,以表譏諷之意。對此事件,周作人的態度是激憤的,但是文章的語言卻是平淡的。如此句“譬如我穿著有刺鋼甲,或是見毒的蛇,或是劍仙,有人來觸,或看,或得罪了我,那時他們負了傷,豈能說是我的不好呢?”周作人巧妙運用鎧甲的想法和見毒的蛇來作比,諷刺了軍閥的暴行。文中又有句子“又譬如火可以照暗,可以煮飲食,但有時如不吹熄,又能燒屋傷人,小孩們不知道這些方便,伸手到人邊去,燙了一下,這當然是小孩之過了”,在此句中,用被火燙傷的孩子作比,表現了周作人文字的幽默詼諧,平淡樸實。再如此句,“請愿的事,只有在現今的立憲國里,還暫時勉強應用,其余的地方都不通用的了”,便透露出了在幽默詼諧平淡創作之中的苦澀,無奈意味,發人深思。
三、 閑適自然的文體風格
周作人的散文大都像是在隨意的閑聊,追求的是一種閑適,自然清靜平淡,與刻板的教化或者做作的比喻,保持某種刻意的距離,讀來更像是在讀與好友的一封信,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只是一些發生在身邊的日常小事的記述,是親切自然的。人們將周作人這種閑談的口吻稱作“閑話體”,這種文體實際上也借鑒吸收了明人小品、坦誠自然的英法隨筆筆調和具有筆墨情味的日本俳文等,最終形成了周作人閑適自然,毫不做作的文體風格。周作人閑話體的敘述,含有豐富的審美韻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平淡卻深刻的悲哀寂寞,二是平和復雜的喜悅之情,有“苦中作樂”的韻味。
例如,在周作人的名篇《故鄉的野菜》一文中,介紹薺菜,有句子“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采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游戲的工作”,周作人寫“鄉間不必說”“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等句子就像是在和朋友閑談一樣,舒適自然,親切有感。
四、 “叛徒”和“隱士”的創作內容
周作人與名士派有諸多聯系,包含“叛徒”和“隱士”的二重性格,這種二重性格體現在他的散文創作上主要表現為在其創作內容上也具有“叛徒”和“隱士”的雙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