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氫氧化亞鐵是鐵的一種重要化合物,其制備實驗也是探究Fe(Ⅱ)轉化為Fe(Ⅲ)的一種途徑,文章通過手持技術探究氫氧化亞鐵的“變色”。
關鍵詞:手持技術;氫氧化亞鐵的制備;變色
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實驗是人教版必修化學1的第三章第二節“幾種重要的金屬化合物”實驗3-9。氫氧化亞鐵是鐵的一種重要化合物,其制備實驗也是探究Fe(Ⅱ)轉化為Fe(Ⅲ)的一種途徑,由于Fe(OH)2極易被氧化,實驗過程中難于觀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對該實驗的改進一直是研究的熱點。
制備Fe(OH)2中最初生成的白色沉淀會迅速變成灰綠色,較為流行的說法有兩種:①認為灰綠色物質不是Fe(OH)2被空氣氧化所致,而是水化生成的Fe(OH)2·nH2O;②灰綠色物質是由Fe(OH)2和Fe(OH)3以一定比例混合具有特定組成(Fe(OH)2·2Fe(OH)3)的一種特殊物質。但通過深入研究可以發現這些觀點具有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①沒有考慮溶液中其他離子和pH條件的影響;②對其組成的確定缺乏理論和必要的實驗支持。采用NaOH溶液與FeSO4溶液反應,往往得不到純的Fe(OH)2,若要使生成的白色Fe(OH)2沉淀從溶液中析出,則只有在完全清除掉溶液中的氧時,才能得到白色Fe(OH)2。因為Fe(OH)2易被空氣中的氧所氧化,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棕色Fe(OH)3,所以該反應成功的關鍵在于溶液和反應體系的氧氣被完全排除。
在很多制備Fe(OH)2的改進與探究實驗中,常用以下手段排除氧氣:一是用油封隔絕反應體系與空氣接觸,再用固體NaOH代替NaOH溶液,雙管齊下,盡可能消除氧氣的影響。因白色沉淀存在時間較短,故觀察不到白色沉淀。二是用H2驅趕溶液里的氧氣,以形成還原性環境,防止Fe2+被氧化。文獻查新在《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年第6期發表題《基于數字實驗的氫氧化亞鐵制備研究》的文章,在氫氧化亞鐵制備過程中,筆者認為首先生成了氫氧化亞鐵凝膠,該凝膠吸附亞鐵離子,亞鐵離子的聚集導致了“灰綠色”的出現。該實驗為了排除溶液中溶解氧的影響,在氫氧化鈉溶液和硫酸亞鐵溶液中均加人Vc注射液以消耗掉溶液中溶解的氧氣(除消耗溶解的氧氣外Vc并不參與其他反應),用溶解氧傳感器檢測確定無氧后,將硫酸亞鐵溶液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觀察是否有灰綠色出現?;诖耍覀冎貜驮搶嶒?,得到如下實驗效果。
通過本次實驗,發現通過測定里面溶解氧的含量,建立定量分析其氧化亞鐵的氧化是不可行的,因為這個過程是漫長的,從開始試驗到開始溶解氧濃度發生微弱變化的過程需要30min。經過裝置的改進,改進如下圖所示:
該反應,現制備Fe(Ⅱ)離子,通過產生的氫氣排除裝置內的氧氣,通過實驗仍可以看到氫氧化亞鐵由白色變為淺綠色,則可證明是溶解氧氧化Fe(Ⅱ)離子。此過程,耗時較長,實驗圖像不夠明顯。制備的氫氧化亞鐵其呈現的淺綠色,因學校沒有離心機,無法分離出氫氧化亞鐵膠體中吸附的Fe(Ⅱ)離子,因此不能證明該問題。
作者簡介:
成紹航,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遵義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