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陳憲
最近有深圳則消息說道,有一位消費者剛剛把在深圳的房子賣掉,準備在靠近工作地點的地方另買一套。好不容易和房主談下購房價格,7.15新規來了,他們進入了不符合在深圳購房的行列。你說冤不冤?前次發布新規時,還看到報道中說,一個小伙子根據當時繳納個稅或社保的規定,跟女朋友和丈母娘說,時限一到就買房結婚。不曾想,新規一來,這個時限又延長了,小伙子頓時懵逼。這些就是市場主體不能穩定預期的案例。
可以理解,為了穩定房價,乃至為了其他更加崇高的目標,有關部門不得已做出這些新規。但是,他們也應該知道,這些新規對剛需的購房者將造成什么影響?如果他們深知政府的重要職能是幫助市場主體穩定預期的話,那么,是否還可以考慮一下政策調控的方向和具體的調控方式?例如,人們已經多有詬病的,主要針對需求方的房地產調控。深圳是“創都”,自然人口凈流入,勢必加大住宅供需矛盾,政策控制的需求只能被延緩,不會被消滅。我們是否應該從供給側想想辦法,擴大城市空間,增加土地供給,在像深圳這樣有較大房屋需求的地方,多建一些房子,尤其是供出租的房子。又如,在調控方式上,也盡量不要“出其不意”,使人們一點回旋余地都沒有。根據透明度原則,公共政策要先告示再執行,盡管房地產行業有點特殊,但也不要離基本原則太遠。
政策制定方可能會感到有點冤屈。在他們看來,房地產調控畢竟是大局啊!是的,宏觀調控和不同城市房地產的差異化調控,都是大局。但是,由無數“小局”組成的民生,是更大的“大局”。如何處理大局與小局的關系,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一對矛盾。首先是資源稀缺,尤其是公共資源稀缺的問題。如何優化資源配置,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智慧;其次是執政理念的問題。資源總是稀缺的,那么,公共政策怎樣來對各種需求排序,孰為優先?其考量標準是且只能是至上的執政為民理念。這里的“首先”和“其次”是敘述順序,沒有先后的問題,因為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
經濟波動比較大,經濟金融風險相對集聚的時候,人們會想到黃金這種避險資產。就像這次疫情沖擊后,黃金價格暴漲了一段時間,現在仍處在歷史高位。不過,不是每個老百姓都能夠靠黃金來避險的。怎么辦?政府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黃金”,尤其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老百姓來說,是如此。在經濟波動比較大,風險相對集聚時,市場主體迫切需要穩定預期。老百姓期待不會失業、收入保持穩定,貨幣和資產不縮水。此時,誰是他們的“定海神針”?當然是政府。政府的宏觀經濟當局要通過把握經濟運行的大勢,精準地實施相關政策措施,是可以在較大程度上幫助市場主體穩定預期的。這就是經濟學所說的管理預期。
為什么要管理預期?用一位業界資深人士的話說,其“目的是要將突發壞消息造成的不利影響減至最小,以及將突發好消息帶來的有利影響增至最大”。例如,在疫情同時沖擊需求和供給的時候,為什么要管理失業預期?道理很簡單,這是因為,大規模失業一旦形成,將產生對經濟和社會的嚴重危害。經濟學家認為,失業和通脹一樣,都是“對市場機制的破壞”,這種破壞會造成對資源配置的錯誤引導,將引起對低收入者更為不利的再分配,加劇社會的貧富差距。如果說通脹無法在長期內解救失業,并可能孕育新的通縮,嚴重的失業直接造成通縮,造成衰退,甚至蕭條。所以,管理預期是為了穩定預期;穩定預期是為了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維持生計,進而獲得新的生活、生產和發展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