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岳南 李雪飛
摘 ?要: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變革,加之社會就業競爭的加劇,以致諸如下崗失業者、進城民工、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在生活、發展等方面都面臨著諸多困境與挑戰。與此同時,由于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使得近年來的特殊家庭也在逐步增多。面對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現狀及道德問題,社會各界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對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與引導中,應該加強研究和分析,多關注其發展需要、心理動向、道德教育,并通過諸多針對性、有效性、差異性、豐富性道德教育措施的落實,讓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在教師的關愛、同學的尊重、集體的溫暖中健康成長,并不斷糾正其在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弊病、矛盾,為促進道德教育作用發揮,確保道德教育價值體現而奠定基礎,給予保證。
關鍵詞:特殊家庭;弱勢群體;道德教育;學生
對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而言,其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問題直接制約著這些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一方面,有些孩子因為家庭貧困、關愛缺失,導致其在生活與學習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錯誤的思想意識與價值傾向,甚至對其他同學的幸福生活或者優越環境充滿妒忌,久而久之,其思想道德問題也會隨著家庭、父母、環境的不利影響而愈加凸顯。另一方面,部分學生因為家庭境況的突然變故,父母關系的瞬間惡化,導致其難以接受眼前現狀而驚慌失措,思想、心理、意識也因為嚴重刺激而陷入極端,對應的思想道德意識惡化自然在所難免。基于此,教師應該以道德教育為驅動,加強對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思想道德、價值傾向、意識形態、情感心理的教育與指導,并通過諸多針對性道德教育措施的落實,讓這些孩子在接受思想洗禮,獲得道德感召中實現認識轉變,走出思想誤區,形成良好道德。
一、轉變思想觀念,公平面對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現狀
面對比較復雜的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現狀,教師應該不斷轉變自身思想觀念,并將更多關愛、呵護融入至具體教育指導之中。首先,應該深入了解其現狀,通過談話、了解、調研等方式,科學、精準、充分把握班級學生中各類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的生活現狀、家庭狀況、發展訴求等,為確保后期道德教育中能夠精準施策,對癥下藥而給予保證。其次,應該切實變革教育思想,將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作為道德教育的特殊對象,結合其思想道德、價值傾向、意識觀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靈活融入不同道德教育方式,切忌將這類特殊學生視為教育的包袱或者累贅,讓其切實享受教育的公平與心靈的呵護。最后,應該不斷調整道德教育方式,多列舉一些鮮活案例,使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在思想、心理、意識上樹立起自尊、自信,以樂觀態度、豁達狀態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挑戰、考驗,以飽滿熱情融入生活,不斷提升其道德境界。
二、積極付諸行動,切實開展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德育
由于很多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的情況比較復雜,而且不同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都有著很強的特殊性、差異性。因此,教師應該切實走出傳統思想的誤區與困境,并在教育指導上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一方面,將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道德教育作為一項艱巨而長期的偉大工程區對待,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或者知難而退、消極懈怠。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不斷創新、變革、優化,尤其對于各類性格孤僻、素質不高、意識淡薄的學生,應該充分融入不同德育措施,并結合具體情況,針對學生變化,按照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德育準則,確立具體而充分的道德教育機會,并分步、分層、分類開展教育和引導,以促使其在思想與意識上向著更好方向逐步靠攏、發展、進步。同時,學校應該建立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道德教育工作計劃及發展培養檔案,將具有不同教育經驗的教師于具體學生對接起來,為確保道德教育質量切實提升而給予保證。
三、豐富教育方式,靈活處理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問題
每一個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雖然在思想道德及價值觀念上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的出現,很多都源自外在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開展道德教師時,應該從思想指引入手,采用諸多豐富、靈活、多元的教育方式,將來自外在因素的不利影響消除至最低限度,讓其在學習、求知、成長中漸漸淡化由于外在差異而形成的自卑自負、自暴自棄、思想消沉、意志脆弱等問題。首先,多組織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道德教育活動。通過勵志演講、交流會話、情境活動等,讓這些孩子在思想、心靈上深刻認識良好道德素質、健康心理狀態對于其成長、發展的重要性,并逐步融入至集體之中,在班級的快樂、關愛中走出心理陰霾,以樂觀、積極態度面對自身問題,并積極、充分實現改進。其次,多樹立道德教育楷模與榜樣。針對一些經過道德教育引導之后轉變比較明顯的學生,教師可以將其作為后期教育的典型模范,并倡導其他學生學習其克服困難、變革進步的堅定信念與頑強意志,為確保道德教育成效鞏固而給予輔助。最后,多融入勵志教育、賞識教育、關愛教育等道德教育方法,對于其在思想道德、認識觀念、價值傾向等方面的轉變及進步,多鼓勵、多肯定、多贊許,不斷增強其成長自信,使每一個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對于切實提升其思想道德充滿自信,并積極配合教師指導而實現蛻變。
四、結論
總之,做好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道德教育工作,是新時代每一位教育者應該切實擔負的責任與使命。教師在平時的道德教育與思想引領中,應該加強對不同學生現狀的考量與了解,并在具體道德教育措施落實上,做到形式多樣、內涵豐富、內容生動、措施科學,讓不同特殊家庭及弱勢群體子女在思想認識、道德品質上逐步活動感化與熏陶,進而在不斷提升自己道德境界、完善自己道德修養、塑造良好道德意識的過程中獲得更好成長,得到全面發展,實現認知蛻變。
參考文獻
[1]樊娟萍.班級德育工作中特殊家庭學生的引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46):222-223.
[2]覃飛年.基于班主任視角的山區特殊家庭學生德育實踐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1):204-205.
[3]江海雄,李薇,李建.農村特殊學生家庭教育對德育工作的挑戰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03):71-72.
[4]邱文輝.特殊家庭學生的德育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3):33+29.
長春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特殊家庭與弱勢群體子女道德教育研究》,課題編號:JKBLX-2016118。課題主持人:吉林省長春市榆樹市于家鎮中心小學校李雪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