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鑫
摘 ?要:隨著建筑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傳統建筑專業教育模式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如何順應時代的變化,基于建筑業BIM發展實現教育模式創新,成了當下各個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學校是培養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所以,學院完全有必要建筑專業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跟上時代的需求,更新知識儲備、拓展知識面,以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BIM技術;建筑專業;教育改革
BIM即信息模型,在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之下,BIM技術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和設計上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其主要原理是依靠計算機和網絡,構建出全方位工程模型,以便于管理人員多角度掌握工程信息。BIM技術作為事前的模擬技術,可以通過對工程設計、維護和實際施工的模擬,預測出實際施工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并具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方案,以保證建筑工程的順利進行。建筑類專業作為培養建筑領域人才的主要陣地,完全有必要順應時代需求,在教學中融入BIM等先進技術,讓學生能夠順應時代發展。
一、建筑業BIM技術發展概述
BIM技術是在建筑工程開展前對項目有一個全面了解,利用工程模型,找出工程可能會出現的不科學和不合理之處。其次是通過計算機的3D模型,可以觀察工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確保企業和承包商之間不會出現意見分歧。然后,通過BIM技術可以發現建筑中預算不合理之處,能提前制定措施解決。最后就是通過計算機模擬,確保正式施工時一切事物都能在掌控之中。從整體角度來看,因為受到來自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我國建筑工程當下的工程造價管理、安全管理、進度管理以及質量仍處在傳統階段,沒有實現工程管理的現代化,施工方面數據得不到連貫,部門之間信息無法得到共享和交流。BIM這一新模擬技術的投入使用,讓建筑工程原先零散的數據變得統一化和整體化,在項目的決策階段、施工和竣工階段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工程造價管理和進度管理來看,經BIM技術多角度分析之后,在項目最終決策階段也能夠發揮出不錯的參考效果。工程設計階段需要輸入信息構建出相應的工程模型,然后通過模型分析,對工程的成本、預算進行估算。項目完成之后,還要利用BIM技術生成竣工模型,借助于BIM技術將建筑工程管理動態性呈現出來,最終達到減少人工成本、提高造價控制水平的效果。在工程誤差方面,借助于BIM技術組建的6D關聯數據庫實現工程的零誤差施工,為提升工程質量、工程造價管理效率提供了極大支持,并通過BIM模型快速獲取工程材料用量、成本估算以及設備統計,對提升工程整體管理效率有著重大意義。該技術的出現,意味著建筑專業也應該將其納入教學當中,以培養出社會需要的綜合型人才,讓學生能夠快速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進而為我國建筑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二、基于建筑業BIM的發展和建筑類教育改革策略
1.改善教學環境。BIM技術教學能夠得到保障的前提就是關于硬件的基礎設施要過硬。現代建筑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需求能力的變更,都要求學院培養出跟得上時代發展的適應型人才,不僅要在教材中添加BIM技術教學內容,更是要加強BIM設計軟件的教學,通過實踐應用,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刻掌握BIM技術的原理,技術應用能力能夠有充分的提升,以此之外,建筑專業還可以用已經擁有的軟件設備,來加強學生的實訓效果,讓學生能夠現學現用、學以致用。此外,教育是為了更好的讓學生就業,校方還可以和社會企業通力合作,以產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清晰感受到BIM技術和建筑行業知識需求間的關聯。
2.立足于就業,培養明確的社會需求人才。院校應該根據當前社會上比較常見的就業方向細分開來,從具體的細分方向中做出具體的實施教學方案,從明確社會職位不同知識層面出發,權利培養出滿足社會企業需求應用型、復合型的機建筑業人才,從市場需求以及整個建筑專業的大環境出發,例如BIM專業工程師、建筑設計師等,并以此提高建筑類課程的實用性。此外,還可以進行創新教育,開展實踐教學。土木建筑專業是當下比較熱門的專業之一,然而目前很多學院硬件教學設備落后和其他的多方面原因導致學生對于BIM技術并沒有真正了解,課本上的知識實在是過于抽象,讓他們更加難以理解,更不用說讓他們運用到實際的崗位當中去。所以,開展實踐教學就是為了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BIM技術的實際運用,不僅僅是拘泥在課本上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跟進時代的步伐。
三、總結
BIM技術在國內建筑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各大院校在開展BIM技術培訓的過程中還存在軟硬件設備不足及師資力量不足的困境,需要學校加大師資投入力度,改善BIM教學環境,立足于就業和社會實際需求,實現建筑專業的改革。
參考文獻
[1]霍世金.建筑業BIM的發展與建筑類職業教育改革分析[J].建材與裝飾,2016(49):103-104.
[2]穆雪.建筑業BIM的發展與建筑類職業教育改革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4,16(03):10-12.
[3]張帆,郭際平.基于建筑業BIM的發展和建筑類教育改革探索[J].改革與開放,2016(05):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