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斌 本報記者 李司坤
東南亞國家新加坡由于土地稀缺,90%的食品需要進口,因此很容易受到糧食短缺和價格波動的影響。當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人們爭相囤積物資,形勢愈加嚴峻。據美國CNBC網站20日報道,一些新加坡初創企業投入研究和生產“人造肉”“人造海鮮”等,以推進該國食品“自給自足”。政府也給予了廣泛支持。
近年來,人造肉因其更綠色環保并且符合消費者健康飲食的消費習慣,日益被資本熱捧。市場調研公司MarketResearchFuture在今年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預計,到2025年,全球植物性肉類(人造肉)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約164億美元,其在2019年至2025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4.17%。知名投資機構伯恩斯坦的分析師認為,人造肉市場潛力非凡,未來十年僅美國市場就有望達到405億美元的規模。
在市場誘惑下,國內外都涌現出一批人造肉公司,加速研發,擴大市場。有“人造肉界第一股”之稱的BeyondMeat公司于2009年創立,現以6.8%的市場占有率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三。作為BeyondMeat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Foods近年來也在不斷強化其在市場及資本上的布局。上月,該公司剛完成2億美元融資。
中國國內傳統素肉企業也開始加速轉型,合作創新人造肉產品。目前,中國做素肉業務的企業包括深圳齊善食品、江蘇鴻昶食品和寧波素蓮食品等。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人造肉市場仍處于萌芽期。“目前整個行業更多還是處于一個教育市場、教育消費者、追逐融資的狀況,”深圳齊善食品有限公司市場部高級經理周啟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相信通過宣傳,很多人會注意到這個領域,并看到這個產業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前景。
在新加坡,當地一些初創企業正利用天然成分和細胞培養技術幫助本國打造食品生產鏈,其中包括來自“Turtle?Tree”實驗室培育的人造牛奶,“ShiokMeats”的人造蝦肉和“Life3”生物科技公司的植物蛋白。據新加坡農業食品科技創投平臺旗下“AgFunderNews”網站報道,新加坡政府“30-30”計劃的目標是到2030年讓這個城市國家30%的營養需求在國內生產,重點放在水果、蔬菜和蛋白質上。如果TurtleTree的技術能在新加坡得到推廣,就不需要去澳大利亞或新西蘭進口牛奶了。
“ShiokMeats”聯合創始人之一桑迪亞·斯里拉姆援引其團隊所做調查的結果表示:“新加坡的消費者很開放,有興趣了解更多基于細胞技術的海產品,而且愿意嘗試。”她說,新加坡對實驗室培養的食物并不陌生,它是第一個批準ImpossibleFoods的植物性漢堡和皆食得公司用綠豆做成雞蛋的東南亞國家。除了消費者買賬,新加坡政府的廣泛支持也使該國成為替代蛋白公司的理想市場。CNBC稱,新加坡政府將劃撥超過1億美元用于支持食品研究項目,涉及都市農業、人造肉和微生物蛋白質等。
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秘書長薛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加坡本身的資源有限,因此該國一直比較重視自給自足,并把它作為自身的一個國家戰略。幾年前,淡馬錫就開始在新蛋白領域瘋狂布局,在肉、蛋、奶多個領域都有涉及。此外,新加坡在這一科研領域中有著比較優惠的政策,包括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的補貼。所以他們在新蛋白食品研發領域應該說走在了亞洲乃至全球前列。薛巖同時指出,新加坡受到自身區域的限制,“很多新加坡企業比較早就開始從事新蛋白食品的研發了,但目前從新加坡走出來的企業還不多。”
談起新加坡的人造肉及新蛋白食品市場,周啟宇對記者表示,新加坡市場規模雖然不夠大,但新加坡在資本方面的靈活度更大,對東南亞地區的國際影響力也更好。“未來如果說我們可能要走向國際化,或者在東南亞深耕,新加坡是一個比較好的市場選項。因為當地華人較多,而且資本比較活躍,對國際信息的接受程度也較高,飲食習慣等各方面都比較容易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