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英 張立明



為充分了解全省中小學校線上教學開展現狀,系統把握學生居家學習狀態,進一步診斷中小學線上教學存在的問題,幫助學校及教師提高線上教學質量和學生居家學習效果,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教育教學評估與質量監測中心(黑龍江省教育評估院)成立項目組,開展了全省中小學校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滿意度監測。
項目組在全省抽取了哈爾濱市等5個地 市(地)共14個縣(市、區),原則上每個縣區抽取10所中小學校,每所學校的各年級(不含小學一、二年級)抽取兩個班的學生作為樣本,全省共計抽取了41690名學生作為樣本,包含了3-12年級每個學段的學生,保證了樣本具有較高的代表性。由于疫情特殊時期,項目組主要以調查問卷為基本監測工具,研制了《黑龍江省中小學疫情期間線上教學效果調查問卷》,監測內容主要包括測試對象基本信息、學校班級開展線上教學現狀和學生對線上教學整體滿意度及線上教學各要素的滿意度。項目組共回收了41690份調查問卷,經過科學規范的清理、統計數據后,保留了39808份有效問卷,回收問卷有效率為95.49%。
中小學校線上教學的收獲
1.中小學校采取多種線上教學方式。全省接近100%的中小學校都在以不同方式開展線上教學工作,各中小學校結合當地實際和學校特點采取的線上教學方式主要有直播、錄播、資源包、直播+錄播、直播+資源包、錄播+資源包、直播+錄播+資源包等。
2.中小學校線上教學內容比較全面。全省中小學校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內容比較全面,除講授學科知識外,還包括了防疫防控知識、思想品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勞動教育、藝術教育等方面,很好地貫徹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相關文件精神。
3.學生線上學習期間收獲較大。全省中小學生疫情期間在線學習不僅收獲了學科知識與技能,還專題學習了疫情防控知識,提高了信息獲取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增強了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促進了身心健康發展。
4.學生對線上教學總體滿意度較高。我省中小學生認為線上學習總體效果“非常好”和“較好的”比例占到了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三;尤其對教師線上授課態度和教師在線輔導答疑效果滿意度非常高,學生對教師家校溝通次數、教師提供線上學習資源、師生互動交流效果、學校有關保護視力措施等方面的滿意度也都較高。
中小學線上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及原因分析
1.網絡不夠順暢,有卡頓現象。 六成多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過程中網絡不夠順暢,經常發生卡頓現象。在城鄉方面,市區和縣城學校這種問題表現明顯(62.3%、62.6%);在學段方面,初中、高中表現明顯(63.9%、70.6%);在教學方式方面,采取直播、直播+錄播、直播+資源包、直播+錄播+資源包方式表現明顯(63.6%、63.6%、65.6%、59.0%)。由于市區和縣城的學生數量較多,多人同時在線學習導致網絡不夠順暢;另一方面,全省很多學校過度依賴于直播方式,尤其初中、高中大多采用直播或直播+其他的方式,直播方式(尤其視頻直播)對網絡速度和設備性能要求較高,導致學生學習過程中經常發生卡頓現象。
2.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分神。接近四成的學生表示自己線上學習時注意力不夠集中,容易分神。在城鄉方面,市區學生這種問題表現明顯(39.4%);在學段方面,小學三、四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這種問題表現明顯(42.2%、40.8%、49.3%)。城區學生線上學習不夠認真,各種家庭娛樂設施等干擾因素較多;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弱,自控力不強;此外,高三年級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學習時間較長,過度疲勞狀態下容易產生分神,且高三年級大多為復習課,學生學習專注度沒有學習新課高。
3.師生互動交流效果有待提高。二成左右的學生認為線上學習中師生互動交流的效果不夠理想。在城鄉方面,市區學校這種問題表現明顯(19.6%);在學段方面,高中學校表現明顯(21.3%);在教學方式方面,采取錄播、錄播+資源包方式表現明顯(25.3%%、28.5%)。市區采取錄播、錄播+資源包方式的學校相對較多,這兩種方式師生互動交流效果普遍不夠理想;另一方面,與線下教學同樣的狀況,高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強,性格特點趨于成人化,與教師交流互動普遍不多。
4.資源包設置不夠合理。教師推送的線上教學資源存在容量不合理、支撐學生自主學習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在教學方式方面,采用錄播、錄播+資源包方式這種問題表現明顯,分別有15.0%、15.6%的學生認為資源包效果不好。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時,受疫情影響教學準備時間不夠充分,未能夠合理地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分類,資源包設置不盡合理;錄播課沒有教師現場指導,學生更需要資源包輔助學習,資源包質量不高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5.線上教學影響學生視力健康。接近四成的學生認為線上教學影響了學生的視力健康。在城鄉方面,市區學生這種問題表現明顯(41.5%);在學段方面,高中學生表現明顯(48.1%);在教學方式方面,采取直播+錄播、直播+資源包、錄播+資源包的方式表現明顯(42.0%、42.9%、43.3%)。
國家教育質量監測數據顯示,我省市區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多、使用時間較長,原本比縣城和鄉村學生近視率偏高;高中學生線上學習時間過長,平均時長達到了近6小時,學生認為影響了視力健康;資源包需要學生線上自主學習時間較長,錄播需要學生一直盯著屏幕,眼部肌肉容易疲勞,更容易影響學生視力健康。
對策與建議
1.進一步加強與工信部門溝通,保障網絡運行順暢。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需進一步加大與工信部門及網絡運營企業的協調力度,保障線上教學網絡運行順暢,切實做好線上教學網絡保障工作;為家庭經濟困難等特殊學生群體申請免費寬帶或流量,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正常參加線上學習。督促電教、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門迅速加強信息技術建設,確保技術服務質量。由于各種線上教學平臺的承載能力和功能有別,建議學校選擇網絡承載能力較好的教學平臺,認真遴選并增加可供選擇的教學平臺和教學資源網絡平臺。
2.優化線上教學方式,改變過多依賴視頻直播的方式。由于直播方式對網絡速度及設備性能要求較高,也不是效果最好的教學方式,建議各地、各學校優化線上教學方式,改變過多依賴視頻直播的方式,更多采取直播+錄播+資源包的方式。講授部分可以充分利用優質線上教學資源,以選用教育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課堂、中國教育電視臺4頻道、龍江廣電網絡“空中課堂”12套教育頻道和各市、縣、校集中錄制優質教學課程視頻為主,讓學生更多體驗名師授課;輔導答疑等環節可以采取直播方式,不僅局限于視頻直播,也包括音頻、文字等方式;積極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有針對性的優質資源包,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有效提高學生線上學習的網絡順暢度和師生互動交流的效果。
3.進一步加強對線上教學的業務培訓與指導。各級教研、科研、電教、信息等業務指導部門要針對線上教學狀況調研和教師自評中查找出的問題給予精準的業務指導與支持,幫助廣大教師盡快適應線上教學模式,努力提高線上教學水平。例如,舉辦線上培訓講座,組織線上公開課展示等等。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應、創新線上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線上學習興趣,增強其線上學習專注度;增加課堂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環節,提高互動交流的效果;強化課后輔導答疑,為學生線上學習答疑解惑;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共享、共建優質教學資源包。用共享、共建、整合的理念組織廣大教師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包。完善共享機制,在本地、本省及全國范圍內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包;完善共建計劃,有計劃、有分工地組織本地教學名師,分學段、分學科系統建設一批優質教學資源包,并在一定范圍內實現共享;完善整合辦法,對于現有優質教學資源進一步整合,按照教學計劃,分單元、分主題對資源進行分類,保證資源足以滿足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教師需針對特殊群體學生設計個性化的資源包一對一推送,幫助其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5.積極采取多種視力防護措施。學校要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把保護學生視力健康放在重要位置。通過調整線上教學方式,增加學生聽、說的時間,減少對著電子屏幕記錄文字內容,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紙質教材和一些紙質學習資料,減少學生看電子屏幕時間。根據各地區疫情防控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學生室外空曠場地運動時間,加強學生身體鍛煉。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用眼衛生習慣,按照線上教學要求每天做好眼保健操,課下時間經常進行遠眺,適當調整好學習時間間隔,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編輯/王? ? 波